摘 要:綠色化有機化是全球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同時有機農業經濟效益、環境影響、社會效益又進一步超越了綠色農業,代表著發展理性和文明方向。本文結合哈爾信生態農場的發展案例,用需求管理的方式,以市場力量加快農業有機化進程,以價格杠桿喚醒資源潛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關鍵詞:有機農業;需求管理;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5-0067-02
收稿日期:2024-05-10
作者簡介:于占成,高級經濟師,從事區域經濟和宏觀規劃工作研究;張玉斌,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從事經濟地理和國民經濟應用研究。
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等產業”。近年來,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通過各地政府的不斷努力,我國有機農業已取得了不少進展。
一、世界潮流中的中國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但研究發現,有機種植的產量要比傳統種植的產量低四分之一左右,有機防控比化學防控成本增加約3倍以上,肥料的投入至少是常規種植的1.5倍。一方面是有機肥料、生物防蟲以及更多的人工投入,高投入高成本高價格;另一方面,沒有覺悟的消費者就沒有現實需求,就難以實現有機農業生產的正向循環。
發展有機農業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消費者意識的覺醒,正是各國政府不斷出臺支持有機農業的政策,如減免稅款、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等,為有機食品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根據《2022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有機食品市場1 250億歐元,近5年平均增速10%。美國、德國、法國、中國和意大利,分別占比為40.4%、11.4%、9.8%、7.6%和5.2%。市場能夠大發展,得益于需求的快速擴大和政府的財政補助。歐盟每年有機農業總補貼75億歐元,包括平均144歐元/公頃的CAP補貼和79歐元/公頃的國家層面聯合資助。歐盟已有9.1%的農業升級為有機農田,年增長率為5.7%。按此速度,2030年預計有機耕地占比可達15%~18%。
近年來,市場拉動力量不斷增強,民間有機農業發展勢頭迅猛,同時,政府也積極支持發展生態農業。2002年2月,中國政府發布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公告,奠定了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基礎。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在連續幾年的一號文件中均多次重點提到“有機農業”,近兩年我國有機農業更是出現了15%以上的高增長。《2022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有機農業生產面積已超過1 500萬畝,占全國耕地的0.78%。有機農產品銷售額升至877.6億元,市場規模全球第四。目前,全國共有1.6萬家企業,2.6萬多張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是全球有機食品第一大出口國,占全球出口市場的17.8%。這充分證明中國有機產品質量的可靠性。
二、中央紅集團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的產業選擇
根植黑土地,做有機農業,“讓孩子吃上安全健康食品”是中央紅做生態有機農業產業的初心和原動力,做生態有機農業,生產安全健康食品成為哈爾信全體員工的工作信念。哈爾濱市場的消費者選擇了價格高于普通食品40%以上的農場產品,300余個超市零售終端,400余個直配會員,支撐起哈爾信5 000萬的市場規模。
5db684b083a63faa61b0126e9b82c8222423c809fe52d10bb7335618dc00fee6哈爾濱中央紅商業集團于2000年完成改制,2005年,中央紅在堅持主業、連鎖發展的同時,將產業拓展指向了安全食品,提出了走農工商全產業鏈發展之路。2007年綠色產品連鎖超市在北京開業,2009年道里太平鎮辟建哈爾信生態農場。哈爾信生態農場不是利用原有耕地,而是開發了崗下低洼的“五荒”地。簽訂土地利用合同的前進村是一個滿族聚落,農場共6 000畝,集中布局于廂白旗二屯。“敢為天下先”者往往要承擔巨大風險,農場承擔了三大風險:一是民眾食品安全意識蒙昧,市場高風險;二是寒地生態農場技術風險和管理風險;三是潛伏著產權風險。這三大風險的核心就是市場風險。哈爾信農場突破了重重風險,成為先驅者中的幸存者,截至2022年農場總投資1.9億,年產值上升為5 000萬元。2020至2022年,農場生產面積從4 000畝擴張至6 000畝,生態豬存欄達到5 000頭。如果僅從經濟維度評估,我們會低估哈爾信農場的價值,因為它的固定資產產值率不過26%。但它不是尋常企業,它的成功在于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創造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哈爾信有機生態農場打造的種養一體化的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已成為一種成熟可復制的有機生態樣板。
三、做好需求管理,清除“檸檬市場”
生態農業需要消費者覺醒,決策者支持,生產者有其利。如果完全放任市場的話,就會變成劣幣驅逐良幣。有機農業發展,天敵是“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即次品市場),而檸檬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經濟學家阿克洛夫以論文《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摘得了2001年諾貝爾獎。我國食品生產違法成本低、抽檢技術落后、“農田到餐桌”多頭管理職責不清,正是一個典型的“檸檬市場”。而價格是影響企業利潤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很多企業才將目標市場設為國外高收入國家。“檸檬市場”會使價格機制失靈,還限制了有機農業技術升級,技術選擇是由市場終端價格倒推決定的,高技術移植到當下的中國未必符合經濟合理性,所以哈爾信一直強調采用“適用性技術”,就是強調經濟合理性,以應對“檸檬市場”。
我國下一步的立法重心,應與國際接軌,將誠信上升為主要的市場經濟法治目標。所以正文中將“需求管理”和“消除檸檬市場”作為政策目標。需求管理和消除檸檬市場更大的意義是導出中國農業創新思維發展戰略——以市場力量喚醒國土生產力,實現糧食安全。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數據,食用農產品抽檢不合格率一直較高。《食品安全法》的規則失之于疏,執法失之于寬,這使得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成了一個典型的“檸檬市場”,標志泛濫,真假難辨,多重博弈的結果自然是“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政府是守夜人。懲罰力度低,市場必然充斥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建議國家強化監管,清除“檸檬市場”,價格機制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在操作上,應采取試點先行、由點到面的方法。建議以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作為“有機農產品市場強監管試點城市”,強化抽檢和懲罰力度。所有的變革都會對原有的社會系統產生震動,產生所謂的“改革悖論”。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來自利益攸關方的改革阻力,建議以帕累托改進的方式推進有機食品需求管理。對現有的農業補貼政策不作任何調整,將改革定位為增量改革。
經濟學認為,需求是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能夠引導供給,有機農業的工作重點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端,擴大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農田生態系統退化,更為嚴重的是,那些有大量農藥、化肥、激素殘留的食物,通過生物放大作用進入人體,導致消費者身體素質下降。要認識到有機農業不僅僅是農業,更是一種哲學,特別強調土壤必須健康,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食物,才會有健康的人,更要破除“人民消費不起有機食品”的誤區。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恩格爾系數低于30%即為富裕國家,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在2023年為29.8%,已正式步入富足社會,我國完全有條件實現食品消費升級。尤其是東南等發達地區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同時,有機農業生產還具有規模效應,價格隨市場擴大會存在下調空間。那么,怎么才能做大?重要的是要引導中產階層和知識精英成為消費主力軍,提升化肥、農藥、生長激素、抗生素環境污染損害健康的認知,將生態責任和追求健康美味的有機食品,上升為一場社會進步運動。只有用全域有機農業的辦法,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以及生活區生態系統安全,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四、結論
1.有機農業以人為本、以生態安全為本,是世界潮流文明取向,發展有機農業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農產品消費已經理性分層,有機農業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化生存能力。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不能有效貨幣化的轉軌時代,哈爾信生態農場實現市場化生存,它的實踐價值在于用市場化方式開拓出社會進步之路。
2.傳統的糧食增產路徑,已經面臨瓶頸。需以價格杠桿喚醒農業增長的內生動力,用市場力量協調糧食增產與有機農業的矛盾沖突,實現中國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3.強化需求管理的兩條基本策略,一是做大有機農產品市場規模和清除“檸檬市場”;二是實行試點先行,以減少失誤,通過實行增量改革,提高邊際效益,最大限度減少改革阻力。
參考文獻:
[1]楊美成.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探究:評《中國綠色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瓜菜,2022(1):117-118.
[2]周承波.新時期加強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4):66-67.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