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其題材選取與編排設計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劇目的品質。教師可從學生心理健康訴求調研結果、心理輔導案例信息統計、學生心理健康作品分析中選取合適題材,按照確立基本結構、推演關鍵情節、挑選演員創排、打磨劇目成型的步驟進行劇目編排設計,以創作出高品質的校園心理劇。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心理劇題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50-03
【作者簡介】陳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00)心理健康教研員,高級教師,安徽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校園心理劇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以新穎的戲劇形式、豐富的心理內容,深受廣大師生及家長群體的歡迎。高品質的校園心理劇既能讓參演者在角色扮演中獲得心理成長,又能讓觀看者在情境代入中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引發思考。這一切得益于創作者能準確把握校園心理劇創編的兩個重要環節,即題材選取與編排設計。
一、中小學校園心理劇的創編功能
(一)反映學生的心理成長訴求
中小學生遇到心理困惑、心理發展問題及相關心理成長訴求時有被看見和被關注的需要。教師可借助校園心理劇的主題選擇、角色設定、沖突呈現與情節走向等創編環節,巧妙地呈現與表達這些需要。“親近學生感受、走進學生內心”的特點讓校園心理劇廣受師生喜愛,成為實效性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
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調動學生自主創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因為中小學生特有的情緒感受能力與思維表達能力可以為創作提供不同的參考視角,所以他們經常作為聯合創作者,在選題、臺詞、故事情節、心理發展走向、場景與舞美設計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真正做到“我的故事我來說”。
(三)促進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
校園心理劇的創編過程也是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的過程。學生為塑造角色、演繹沖突,需要不斷代入角色體驗,跳出角色反思,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共情與換位思考,提升心理自助能力。另外,學生為更好地呈現戲劇沖突、順利化解沖突,需要調動集體智慧,相互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感受團體動力,提升心理互助能力。
二、中小學校園心理劇的題材來源
(一)心理健康訴求調研結果
校園心理劇的主要受眾是學生,而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訴求是校園心理劇題材最直接的來源。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或訪談開展調研,梳理學生關心的心理健康話題、常見的心理成長困惑及想要解決的心理健康問題等,深入挖掘其中具備典型性與普遍性特征的內容,創編校園心理劇。如某教師對所在學校的全體高一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訴求調研,梳理出他們在“學習”“生活與社會適應”“生涯發展”“身體反應”“自我認知”“情緒情感”“同伴與師生交往”“親子關系”八個方面的心理健康訴求,依據調研結果確立校園心理劇的題材。
(二)心理輔導案例信息統計
中小學心理輔導案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信息,如適應性問題(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壓力、考試焦慮等。教師可從中找出共性問題,梳理出典型表現,轉化為校園心理劇的題材。此外,教師統計分析心理輔導案例時會遇到畫面感強、戲劇沖突顯著,特別適合創編成校園心理劇的案例,如“因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引發的親子矛盾”“因缺少人際交往技巧引發的同伴沖突”“因不合理認知引發的情緒困擾”。
(三)學生心理健康作品分析
我們通常把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完成的、能反映個人心理特質的作業稱為學生心理健康作品。筆者所在的教研部門每年定期組織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作品征集活動,如“我的心靈成長故事”征文、“積極心理漫畫”征集。這些作品是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訴求。教師可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如觸動學生心靈的事物、激勵學生成長的故事、需要得到及時解決的心理問題等,從而結合具體的故事情境和人物角色,創作校園心理劇。
三、中小學校園心理劇的編排設計
(一)確立基本結構
教師圍繞校園心理劇的題材進行編排設計時,需要先確定劇目的基本結構。一般來說,劇目的基本結構多為三段式:營造情境,還原心理事件,簡要交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讓觀眾很快“入戲”;戲劇化呈現矛盾沖突,讓觀眾感受到矛盾不可調和、亟待解決;借助心理劇技術手段,提出解決沖突的參考方案,或以開放式結尾引發觀眾思考。這種“三段式”結構既確保了校園心理劇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又保證了每段具備較強的開放性,允許創作者自由發揮、創意表達。
(二)推演關鍵情節
校園心理劇的關鍵情節為“呈現沖突”和“化解沖突”。推演關鍵情節時,師生共同參與,通過分角色演繹和桌面推演生成合適的劇情內容,具體如下。
1.建立推演規則
教師依據劇目需要選取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創作團隊。創作團隊通過桌面推演編排故事關鍵情節,其首要工作就是制定推演規則。推演規則包括但不限定:一是創作團隊成員以認領或分配的方式承擔劇中不同的角色任務,自由推演劇情發展,在推演過程中可根據劇情需要增加其他必要角色。二是選一名觀察者,負責觀察、記錄推演過程,尤其是重要情節、關鍵場景和有效對話等。觀察者在必要時可充當臨時導演,調控因情緒過激、人員沖突等引發的影響劇目創編進展的事情。三是暫時未承擔角色的成員需輔助觀察者做好推演過程的記錄工作。
2.推演“呈現沖突”環節
該環節重在還原故事、呈現問題。創作團隊圍繞主角經歷的負性事件、產生的想法以及引發的負面情緒等進行集體推演。因為每個成員對案例背景有自己的理解和聯想,尤其在體驗到角色的處境后,會基于角色視角進行思考與表達,這樣推演出來的劇情會豐富而精彩。此外,由于創作者在推演沖突時會將個人性格特點、喜怒好惡,以及問題解決方式不由自主地移情和投射到劇情中,這更能暴露和反映突出的現實問題,引發觀眾共鳴。[1]
3.推演“化解沖突”環節
該環節重在厘清思路、解決問題。創作團隊首先借助“復盤工具單” 理性分析并推導化解沖突的可能路徑。“復盤工具單”由師生預先設計,內容包括主角的心理分析,引發主要心理沖突的原因,可利用的資源,如重要他人、特殊物件、適宜情境等,以及主角想要實現的認知轉變、情緒調整和行為矯正。其次,通過分角色演繹,為劇中角色尋求更合理的情感歸處和命運走向。這種推演方式讓創作者以“跳出來看”的視角思考當下遇到的困境,學會以更長遠、開放、包容、和諧的方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三)挑選演員創排
確定校園心理劇的主要情節后,教師首先通過招募、認領或分配的形式挑選合適的主角和配角,通過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角色扮演的技巧和要點,深度理解角色,以符合角色特質的方式融入角色。其次,教師需要對校園心理劇劇情發展的合理性和巧妙性進行多角度分析,可根據演員排練過程中產生的新認知和新感受完善校園心理劇的劇情與細節。同樣也可根據演員的某些特質,如身形、語言、專長等,適當調整劇本,讓內容與人物更貼合,使劇情順暢發展,更具有現實感與節奏性。
(四)打磨劇目成型
初步完成校園心理劇編排后,教師應整體把握校園心理劇的品質,通過不斷打磨形成最終作品。首先,確認劇目主題是否準確、邏輯結構是否清晰、劇情發展是否完整流暢、育人價值能否有效彰顯。其次,通過預演收集改進意見。校園心理劇預演時,可以安排特定的觀眾觀看,他們可以是創作同行,可以是與劇目主題相關的人群,也可以是普通師生。創作者根據觀眾的觀劇反饋和自我評估,對劇目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反復打磨、修改,直到劇目整體成型。最后,創作者還應在細節、懸念、渲染等方面細致打磨劇目,讓各個場景中的舞臺畫面的呈現效果更精致,讓劇情的發展和表演的節奏更流暢,讓心理劇技術的應用更自然得當,以最大化提升校園心理劇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莊續玲.演出你的故事:校園心理劇在心理課堂中的應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52-53.
責任編輯: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