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接納承諾療法;異性交往困擾;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73-02
【作者簡介】王偉瓊,廣州市育才中學(廣州,510000)教師,一級教師。
一、突然被冷落的小雯
小雯(化名),獨生女,性格文靜,學習優秀,喜歡獨處。高二下學期,小雯和同班男生小京(化名)因為一次物理競賽有了合作。小雯欣賞小京,喜歡和他一起探討學習上的問題。高三上學期,小雯越來越依賴小京,也喜歡和他分享自己的心事,感到自己似乎喜歡上小京了。然而下學期,小京以備考為由疏遠小雯。小雯倍感憤怒、委屈、悲傷與自我懷疑,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甚至出現惡心、干嘔等軀體反應。家長帶她去醫院檢查,身體沒什么大礙。于是,小雯來到心理輔導室求助。
二、小雯痛苦的背后
小雯的痛苦源于多方面,一是她一向獨立,對關系處理過于自信,現實落差導致她自我懷疑;二是她堅持原則,在人際關系中不愿妥協,在班里缺少知心朋友,導致被冷落后感到孤立無援;三是在發現同學談論她喜歡小京且被小京拒絕的事情時,小雯有種被出賣的感覺,覺得沒有一個人是可信的。她決定不再為不值得的人浪費時間,雖然想專注學習,但情緒困擾使她難以自拔。
三、輔導過程
1.建立關系,尋找積極資源
第1次輔導,我主要與小雯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和她一起制定輔導目標,并引導她發現和珍視身邊的積極資源,為接下來的成長注入希望。
首先,我通過傾聽與共情,深入了解小雯的基本背景、當前的困擾及個人需求,為后續的分析與輔導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我們共同分析,明確了她的目標是保持良好的狀態投入學習生活,但面臨回避悲傷情緒、注意力分散及無效行動等情況。為此,我們確定接下來的努力方向:接納情緒、專注當下、高效學習。最后,我鼓勵她利用周圍資源,如好友、班主任和媽媽的支持,以提升應對挑戰的信心。通過這一過程,小雯感受到環境的溫暖與力量,希望通過輔導改善當前狀態。我們共同定好了目標分數,期望將她的投入狀態從1分提升至6分。
2.接納情緒,為改變提供土壤
第2次輔導,針對小雯難以接納被冷落后的悲傷情緒,我采用情緒具象化技術引導她探索與負面情緒共處的方法,促進小雯對負面情緒的深度理解與接納。
首先,我讓小雯描繪負面情緒的顏色、形狀與質地,引導她將負面情緒具象化,同時為情緒命名。小雯將負面情緒命名為“暗”,并希望它盡快撤離。其次,我運用隱喻闡述接納情緒的重要性,將情緒比作需要理解與安撫的小怪獸,幫助小雯理解接納是改變的基礎。最后,我引導小雯進行深度放松,并嘗試與“暗”進行內心對話。這一過程中,小雯逐漸感受到“暗”的變化:由焦急悲傷轉為柔和。同時,小雯也認識到只有為情緒騰出空間,才能更有力量地投入高考備考與日常生活。
3.接觸當下,感受自身力量
第3次輔導,小雯反饋,在嘗試接納負面情緒后,她的整體狀態有所好轉,惡心、干嘔的情況少了很多,但是仍然擺脫不了小京的態度和同學議論的陰影,無法專注學習,因此,她擔心備考效率受影響,進而對自己感到失望和厭煩。針對這一情況,我引導小雯進行“接觸當下”的專注力訓練,以緩解她對過去事件的反復思考與對未來的擔憂,從而改善學習與情緒狀態。
首先,我邀請小雯抬頭環顧四周,并描述她所看到的三個具體物件。其次,我引導小雯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周圍的聲音,并嘗試識別出三種不同的聲音。最后,我鼓勵小雯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身體感受,無論是手中握著的筆、觸摸到的衣物,還是其他任何可感知的觸覺體驗。我告訴小雯在感到注意力分散時可以主動停下手中的事情,進行以上的練習。此練習可以增強她對當前環境的全面感知能力,進一步加深與當下的連接,提升專注力。
完成上述練習后,我引導小雯進行正念呼吸練習,要求她在呼吸過程中保持無評判的態度,感受呼吸的流動與身體的反應,幫助她覺察內在狀態,體會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4.承諾行動,投入高考備考
第4次輔導,我與小雯探討如何積極行動投入高考備考,并且在這個過程追求自我超越。首先,我引導小雯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設定有挑戰性又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其次,小雯在我的幫助下制訂了詳細的行動計劃,精準對接目標。最后,我們分析了行動過程中的潛在阻礙,探討如何運用前幾次輔導的練習來應對。小雯在我的鼓勵下表示要用行動證明自我價值,逐步走出情感受挫陰影。
輔導期間,小雯的班主任也主動與我交流,并在我的建議下,密切關注小雯的情緒變化和學習進度,及時給予她必要的關心和支持。
四、輔導反思
經過4次輔導,小雯不再糾結情感受挫經歷,情緒穩定了,后期學習投入狀態自評為7分,并在高考中取得了理想成績。
本個案中,我聚焦接納承諾療法,通過實踐,見證接納情緒的強大力量。這不僅能幫助來訪學生學會與負面情緒共處,還能激發她的積極行動。同時,“接觸當下”的練習讓來訪學生更加專注當前的任務與感受,提升學習效率,這進一步驗證了接納承諾療法在心理輔導中的有效性。反思此過程,我認識到如果加上家校合作的具體行動,如定期溝通、家長參與反饋等,將能更有效地支持來訪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