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態養殖的興起,林下散養土雞已成為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然而,在這一養殖過程中,土雞啄癖問題逐漸顯現,對雞群的健康和生長產生了不利影響。本文旨在探究林下散養土雞啄癖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控策略。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飼養環境、營養不均衡、疾病及應激反應是導致啄癖的主要原因。為此,本文從飼養管理、營養調控、疾病預防及環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期為林下散養土雞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林下散養雞;啄癖;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10-0084-03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土雞因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備受青睞。林下散養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方式,不僅為土雞提供了自然的生長環境,還有助于提高雞肉的品質和口感。然而,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土雞啄癖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因此,探究林下散養土雞啄癖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對于促進林下散養土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全面剖析林下散養土雞啄癖的成因,并針對不同成因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策略。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林下散養土雞的飼養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降低啄癖發生率,提高雞群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性能。
1 病因分析
1.1 飼養環境不佳
飼養環境是導致雞啄癖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飼養環境不佳會使雞群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進而引發啄癖行為。如雞舍過于潮濕、溫度過高或通風不良等環境問題都可能導致雞群煩躁不安,從而增加啄癖的發生概率。此外,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或光線過強也會對雞群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啄癖行為的發生。
1.2 應激反應
應激是指雞在面對各種外界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非特異性反應,這種反應會導致機體代謝障礙,增加啄癖的風險。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應激反應,例如轉群、飼料變換、強烈的光照、極端氣候、通風不良、接種疫苗、疾病和噪聲等。在應激條件下,群體中的優勢雞會攻擊弱勢雞,進而引發啄癖。
1.3 營養不均衡
散養土雞以自然環境中的一些食物為主,很容易出現營養失衡問題,比如缺乏維生素B、蛋白質、鈣、磷、錳等微量元素,導致代謝障礙,進而引發啄癖行為。例如,蛋白質是雞生長和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如果日糧中蛋白質的含量不足或質量差,就會導致氨基酸的缺乏,進而影響雞的神經系統,從而引發啄癖[1]。
1.4 疾病原因
散養在外的土雞如果不定期驅蟲,很容易遭受寄生蟲感染,比如球蟲、螨蟲等,發生球蟲病、膝螨等,容易產生雞啄癖。病雞感染了大腸桿菌等細菌,出現大腸桿菌病、白痢等,也會造成雞啄癖問題出現。
2 癥狀表現
2.1 啄羽
土雞在啄羽時,啄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胸部以及嗉囊部位的羽毛,然后還會啄尾羽、頭羽等。啄羽現象常見于雞換羽期。如果是產蛋土雞,在產蛋高峰期也比較常見。從土雞散養實踐來看,土雞不僅會啄自己的羽毛,土雞之間還會相互啄食對方的翼羽和尾羽。嚴重時,會導致土雞尾巴變得“光禿禿”,或者翅膀羽毛變得稀疏,不能進行低空飛行。有的土雞除了會羽毛脫落,裸露的局部皮膚也會因此受傷出血。在雞的耳垂、雞冠和肉髯等部位,會表現出發暗、腫脹的癥狀,在土雞的眼睛周圍,會出現皮下出血,顏色從紅色變成黑色或者藍色。
2.2 啄肛
在散養土雞群體中,啄肛癥狀常見于育成雞,產蛋土雞在產蛋初期也會發生。當外部的太陽光線過強,或者散養的土雞密度過大,易出現啄肛問題。當散養土雞患有白痢時,因為嚴重腹瀉,導致雞肛門發紅腫脹,從而吸引其他土雞啄肛。產蛋雞在產蛋時,如果努責的時間過長,產蛋困難,泄殖腔脫出時間較長,或者出現了脫肛或撕裂,導致雞的肛門發紅、出血,會被其他健康雞啄肛。如果不及時制止,很容易導致產蛋雞出現輸卵管脫垂、泄殖腔炎等癥狀[2]。
2.3 啄趾
這一癥狀常見于雛雞。雛雞因為視力或者其他原因,比如雛雞舍內光線過強,或者光照直射了雛雞的腳趾等,都會誘發雛雞啄自己的腳趾或其他雞的腳趾,導致腳趾殘缺、出血,如果不及時制止,雛雞成年后很容易出現腳趾殘缺、跛行現象。
2.4 啄蛋
這一癥狀常見于產蛋高峰期,母雞在剛下完蛋后,會出現其他雞會爭相啄食雞蛋的現象。有的母雞還會啄食自己剛下的雞蛋。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母雞缺乏蛋白質或者鈣物質引起。
3 治療方法
在發現被啄雞后,都需要先隔離保護,再治療。如果發現被啄雞癥狀嚴重,已經失去治療價值,可以及時淘汰。
針對產蛋散養土雞,可以在每噸飼料中加入0.15%蛋氨酸,連喂10 d。每噸飼料加入石膏粉15~20 kg,連喂3 d。每噸飼料中加入核黃素2~3 g,連喂20 d[3]。
如果是因疾病導致的啄癖,應先進行疾病治療。比如球蟲病導致的雞啄癖,采用“克球沙”,每100 g藥物兌水100 kg,供雞自由飲用,連用3~5 d(產蛋期禁用,休藥期10 d)。為了減少雞腸道出血,緩解腹瀉,在采用上述驅蟲藥物的基礎上,使用康欣泰(32.5%硫酸新霉素),每100 g藥物兌水150 kg ,供雞自由飲用,連用3~5 d。雞白痢引起的啄癖采用中藥治療,取黃柏15 g、鳳尾草20 g、野菊花30 g、白頭翁30 g、馬齒莧30 g、辣蓼20 g、穿心蓮20 g、五倍子15 g、垂盆草20 g、山楂25 g,煎煮后取汁液,讓雞自飲2~3 d。
4 預防措施
4.1 及時斷喙
在7~13日齡時,可以進行斷喙。采用專業的斷喙設備,切斷上喙鼻孔至喙尖的50%部分,切斷下喙的30%部分。為了減少斷喙應激,注意在斷喙前后一天,在飲水中加入維生素 K3和紅霉素藥物,加入量分別是2 mg/kg和0.25 g/kg,供雞自由飲用。如果是散養蛋雞,在7~9周齡時,還需要進行第2次修喙,可以有效預防雞啄癖。
4.2 控制光照
雞舍光照強度不宜過高,尤其是在育雛期,應嚴格加強光照強度控制。3日齡左右的光照強度為30 lx,3~20日齡的光照強度為20 lx,21日齡后的光照強度為5~10 lx,注意光照燈不宜離雞太近,以免出現啄肛、啄羽等問題[4]。散養土雞由于外界活動較長,所以還可以為散養土雞配置專用的眼鏡,雞戴上后無法正常平視,只能斜視或者看向下方,這會有效預防土雞間相互打架、啄毛,且不會對正常采食、飲水和活動帶來影響。
4.3 補充營養
在散養土雞時,注意補充營養,保證營養豐富全面。比如可以飼喂全價飼料,在飼料中加入硫酸鋅、硫酸錳、硫酸亞鐵等微量元素[5]。如果發現雞啄蛋,在飼料中加入骨粉、碳酸氫鈣進行補鈣,同時加強飼養密度控制,公雞、母雞、雛雞分區飼養,可以有效預防雞啄癖。
4.4 預防應激
為了降低應激反應對雞群的影響,要盡量避免或減輕各種應激因素。例如,在進行轉群、飼料變換等操作時,應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應激藥物,以減輕應激反應。此外,還應注意控制雞舍的氣候變化,避免過冷過熱、通風不良等問題。
4.5 疾病預防
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導致的雞啄癖,需要定期為雞群進行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并治療患病的雞只。當發現有雞出現啄癖行為時,飼養管理者需要及時進行隔離和治療,以防止啄癖行為的擴散和加重。
5 總結
在林下土雞養殖過程中,雞啄癖是嚴重影響養殖效益的一大問題,應先了解具體的癥狀表現,認真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療以及預防方法,降低雞啄癖的危害,提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彩華.肉種雞啄癖的綜合防控技術[J].養殖與飼料,2022(6):111-113.
[2] 翟文忠.雞啄癖的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3(6):83-84.
[3] 崔海嵐.雞啄癖的促發因素與防治對策[J].當代畜牧,2023(4):91-92.
[4] 馬文斌,李中習,王薇.雞啄癖病的病因分析與防控[J].養殖與飼料,2023(3):86-88.
[5] 周亞麗,王娟,吳高奇.規模養殖雞群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技術[J].今日畜牧獸醫,202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