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升林下散養土雞的養殖效益,重點對其中的消毒與防疫工作進行了闡述,首先圍繞林下散養土雞消毒工作,從水源消毒、環境消毒、人員消毒、雞舍消毒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消毒措施,隨后圍繞林下散養土雞防疫工作,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防疫舉措,比如做好散養土雞的生態隔離,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做好散養土雞預防性投藥工作,從而降低土雞疫病發生率,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林下散養土雞;消毒;防疫
中圖分類號:S851.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10-0087-03
林下散養土雞的養殖方式,強調的是雞只的自由活動與自然覓食。在這種環境下,土雞能夠充分享受到陽光、新鮮空氣以及豐富的天然食物,從而促使其生長更為健康,肉質更為鮮美。這種養殖方式有效地減少了人工飼料的投入,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但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與風險。由于養殖環境的開放性,土雞更容易接觸到各種病原體,從而增加了疾病傳播的可能性。一旦疾病在雞群中蔓延開來,不僅會導致土雞大量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通過定期對養殖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可以有效地殺滅環境中的病原體,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合理的防疫策略的制定與實施,能夠進一步提高土雞的抵抗力,降低其患病的風險。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能夠保障土雞的健康與安全,提高養殖效益,還能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1 林下散養土雞消毒措施
1.1 水源凈化與消毒
在進行林下散養土雞時,如果無自來水供應,需要采用林下地面水作為水源,水質通常比較渾濁,水中含有大量細菌,所以需要進行凈化與消毒處理,改善水質。如果采用林下地下水作為飲水,水質通常比較清潔,只需消毒處理即可。水源凈化消毒措施如下:
1.1.1 普通凈化 先進行混凝沉淀,在地面水源中加入明礬混凝劑,加速水源雜質沉降。根據地面水源的水量,合理控制混凝劑使用量,一般明礬使用量為40~60 mg/L[1]。然后進行砂濾,將地面水通過砂層過濾,清除部分水中的雜質。還可以在林下水源地挖滲水井,使水經過地層濾過。
1.1.2 消毒 通過采取上述水源凈化措施后,水質得到有效改善。但水源中依然會有病原菌存在,所以還應進行消毒處理。水源消毒可以采用氯化消毒法,這種方法成本低,殺菌力強、使用便利??梢圆捎闷追圻M行消毒,漂白粉的消毒效果一般與氯含量有著密切關系,用于林下水源消毒的漂白粉,氯含量不低于15%。
1.2 人員消毒
養殖人員在進入林下養殖區域后,應注重加強消毒,預防外部病原菌進入養殖場。首先,養殖人員先在入口處更換靴子,并噴灑消毒液進行消毒。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林下土雞養殖場入口設置消毒室,方便養殖人員在消毒室內洗澡、更換工作服。消毒室內配備紫外線消毒設備,用于養殖人員衣物消毒。養殖人員穿戴好消毒后的工作服、帽和靴后,才能進入生產區。養殖人員在接觸雞群、飼料、種蛋前,手部應采用0.1%的新苯扎氯銨溶液進行浸泡消毒,消毒時間為3~5 min。
1.3 環境消毒
林下土雞散養場地比較開闊,應保持林地環境衛生,重點加強林地內雞舍周圍環境消毒。每周可以采用2%火堿溶液或者生石灰對雞舍周圍環境進行噴灑消毒1次。林地內的污水池、排糞坑、下水道出口等部位,應定期噴灑漂白粉消毒。在林地養殖場地門口、雞舍入口等部位設消毒池,消毒池內盛滿2%的火堿溶液,并注意定期更換消毒液,用于進入人員、車輛的消毒。
1.4 雞舍消毒
雞舍應注重做好衛生消毒工作,每天定期清理雞糞,然后采用百毒殺、來蘇水、新苯扎氯銨等刺激性小的消毒液進行帶雞消毒。上述消毒藥物可以交替使用,可有效滅殺雞舍內的細菌、病毒。在土雞出欄后,應對整個雞舍進行徹底清掃,然后采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最后進行噴霧消毒。為了不留死角,可以采用福爾馬林溶液配合高錳酸鉀對整個雞舍進行熏蒸消毒。在熏蒸消毒前,需要將雞舍打掃、清洗干凈,然后對雞舍進行密閉處理,在雞舍內將福爾馬林倒入容器,要求容器容量應遠遠大于倒入福爾馬林溶液的量,目的是提供充足的化學反應空間,最后,在容器內加入高錳酸鉀,使其與福爾馬林溶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熏蒸煙霧。在放入高錳酸鉀后,應迅速離開并關閉雞舍門窗,利用煙霧進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時間不少于12 h[2]。完成熏蒸消毒后,打開門窗通風透氣。為了保障熏蒸消毒效果,要求雞舍內的溫度在20 ℃以上,濕度在70%~80%。
2 林下散養土雞防疫措施
2.1 加強生態隔離
在林下土雞散養模式下,很多細菌、病毒皆是從外部引入,造成疫病傳播,所以加強生態隔離十分重要。在進行生態隔離時,養殖場采用全封閉管理模式,不隨意更換飼養人員,養殖場附近安裝監控設施,禁止外人入舍參觀。不同批次的雞群不能在同一個林下場地混養。在放養時,也應注重做好生態隔離工作。如果林下場地面積較大,可以分隔成不同的養殖區域,然后不同批次的土雞輪流放養,可有效預防疫病傳播。
2.2 散養環境管理
土雞對光線敏感,且長期處于外界環境中,易受驚嚇而出現應激反應,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疫病傳播率。因此,林下場地應遠離鬧市區,選擇安靜的飼養環境。養殖人員在日常開展飼養管理工作時,不暴力呵斥驅趕雞,不穿顏色艷麗的服裝,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衛生清潔,保持林下放養場內、雞舍內干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雞舍周圍雜草較多,很容易滋生蚊蟲老鼠,應注意清理雜草,減少蚊蟲滋生[3]。在雞舍與飼料間,應建立不少于5 m的防鼠帶,預防鼠害。日常加強散養場地護欄、攔網的檢查與加固,防止貓、狗、鳥等進入場地造成“炸群”問題,可以有效預防疫病的傳播。
2.3 科學接種免疫
養殖戶應結合實際林下土雞散養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可以有效提升疫病預防效果。基于林下散養土雞的特殊性,以下免疫接種程序可供參考:1日齡接種馬立克病疫苗,接種方式為皮下注射;10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接種方式為滴鼻;14日齡接種法氏囊疫苗,接種方式為滴口;21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接種方式為滴眼;42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四價疫苗,接種方式為飲水;65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四價疫苗,加倍飲水免疫。為了保障疫苗接種的效果,要求應在低溫環境下進行疫苗運輸與保存,疫苗打開后,盡快使用完畢,盡量避免長期保存。免疫前后2 d,不能采用消毒劑進行消毒。在進行飲水免疫時,先停止飲水2~4 h后再進行飲水免疫。兩種疫苗接種的間隔時間為4~6 d,防止不同疫苗相互干擾,影響免疫接種效果。
2.4 預防性投藥
預防性投藥的目的是在疫病進入流行季節前,提前提供預防劑量的藥物,降低土雞的發病率。一般情況下,林下散養土雞屬于綠色無公害產品,所以在預防性投藥時,應盡量選擇中草藥,比如黃芪多糖等中藥,提升土雞的身體免疫力。與舍飼雞相比,散養土雞比較容易感染雞白痢、球蟲病等疾病。其中雞白痢常見于15日齡以內的雛雞,雛雞最小發病日齡為3日齡。因此可以在雛雞2日齡起投藥,常用藥物為低殘留的“敵菌凈”、磺胺類藥物等[4]。散養土雞易發生球蟲病,最早發病日齡為10日齡,所以可以從10日齡開始進行預防性投藥,期間可以采用“克球沙”驅蟲藥物,用藥方式為飲水,100 g藥物兌水100 kg,供雞自由飲用。還可以采用地克珠利藥物,1 mg地克珠利藥物兌水1 kg,或者采用0.6%氫溴酸常山酮(速丹)預混劑,用藥量為3~5 mg/kg體重,上述驅蟲藥物交替使用,提升驅蟲效果。
3 小結
林下散養土雞的飼養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專業性,其中消毒與防疫工作是兩大重點工作。在消毒方面,應注重做好水源消毒、人員消毒、環境消毒以及雞舍消毒,落實各種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降低土雞疫病的發生率。在防疫方面,則需要從管理出發,比如加強生態隔離管理、做好免疫接種等工作,才能有效提升防疫效果。
參考文獻:
[1] 陸將存,徐代和,蘇勤有,等.農村散養雞疫病防治與飼養管理[J].中國畜牧業,2023(16):63-64.
[2] 叢彬.林下散養蛋雞養殖技術要點分析[J].吉林畜牧獸醫,2023(5):57-58.
[3] 吳彪.林下散養雞病的防控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5):202-205.
[4] 陳瑤.林下散養雞疾病防控技術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1(1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