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層疊式籠養作為目前主流的肉雞飼養模式,將多層雞籠疊加在一起,實現了空間的高效利用,同時也有助于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在育雛期,由于雛雞體質較弱,對飼養環境的要求更為嚴格。因此,本文詳細介紹了層疊式籠養肉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技術,包括飼養環境的調控、飼料與水的供應管理、疾病防控措施以及籠具清潔與消毒等方面,旨在為養殖戶提供一套科學、實用的層疊式籠養肉雞育雛期飼養管理方案。
關鍵詞:層疊式籠養;肉雞;育雛期;飼養管理要點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10-0090-03
近些年,在畜牧業領域,養殖生產設備研發水平在不斷提升,層疊式肉雞籠養模式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與傳統肉雞養殖模式相比,層疊式籠養占地面積更小,有效提升了雞舍養殖的空間利用率。層疊式雞籠可以實現雞糞分層清理,顯著提升了雞糞清潔效率,減少雞舍環境污染。疊式雞籠底部采用的網片非常光滑,可以防止雞腳磕碰擦傷,預防感染。雞籠的隔網與底網均進行了加密處理,可以預防不同籠之間的肉雞相互啄羽、啄肛、打架等行為。層疊式雞籠采用了鍍鋅的網片,更加耐腐蝕,可以提升籠子的使用壽命,通常層疊式雞籠的使用壽命為15年左右。層疊式雞籠提升了飼養密度,便于開展封閉式飼養管理,有利于疫病預防。層疊式雞籠的籠門進行了加大、加固設計,可以防止雞采食時造成雞籠晃動,浪費飼料,因為籠門空間大,也便于飼養人員開展后續管理工作。
1 放雞方法
將雛雞運輸至場地后,需要將裝有雛雞的雞盒置于雞籠前,一人輕輕打開盒蓋,另一人負責放雞。放雛雞時,可以將雞盒抱起,盒一側置于第2層籠的料槽上,盒的另一側通過自己的胸腹部頂住,便于騰出雙手,左手抓2只雛雞,右手抓3只雛雞,同時放入雞籠,這種做法可以提升雛雞放入速度,減少雛雞的應激。
2 飼喂管理
在雛雞初飲后,如果開始出現了尋食現象,可以及時開食。可以在料盤加入飼料。雛雞開食遵循少量多次原則,保證雛雞飼料的潔凈度。成功的雛雞開食標準如下:在進雛8 h后,約有80%~85%的雛雞嗉囊內有水和飼料;在進雛24 h后,有95%以上的雛雞嗉囊豐滿,否則會影響后續雛雞的生長發育。在雛雞成功開食8 h后,可以換成小料桶,開展正常喂料工作[1]。
在育雛飼喂期間,應選擇人工添料,添料采用料盤,不采用料槽。在育雛期,每天飼喂6~8次雛雞。少喂勤添,有利于提升雛雞采食量。在層疊式籠養模式下,也可以采用自動加料機,應將自動加料機設置為每天上料3次。如果是人工添料,注意飼料添加均勻、喂料及時,預防饑餓的雛雞因為搶食發生踩踏問題。在3周后,開始增加料槽進行飼喂。在生產實踐中,養殖戶往往發現料槽中有料,但小料桶內早已無料。這是因為有的雛雞尚未習慣吃料槽中的飼料,必然會導致一些雛雞采食量會高于其他雞,很容易引起超重雞問題。為避免這一問題,注意在飼喂時,料槽中應少加料,小料桶沒有料應及時加,確保料槽與料筒同時有料、同時吃完料。在飼喂時,不能突然更換飼料,防止肉雞應激。養殖人員每天應注意檢查料槽進食情況,如果發現剩料較多,及時分析是否存在以下幾點情況:一是乳頭飲水器中是否突然缺水,如果缺水,應及時添加,并查明缺水原因;二是籠內雞只是否較少導致飼料剩余過多,如果較少應及時補齊;三是檢查籠內是否有病雞,如有病雞應挑出隔離,或者直接淘汰;四是檢查是否存在采光不足的問題,如果發現應及時調整。
3 飲水管理
雛雞進入育雛舍后,應保障雛雞及時飲用潔凈的清水,水溫應與室溫相同。為了便于雛雞飲水,可以采用塔式真空飲水器。在飲水3 d后,開始訓練雛雞采用乳頭式飲水器飲水。在雛雞進入雞舍前5 d的時間,應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葡萄糖、電解多維、黃芪多糖等,目的是緩解雛雞應激,促進雛雞免疫器官的發育,提升雛雞免疫力[2]。在生產實踐中,因為層疊式籠養需要配置的飲水器較多,每次需要加大量的水。在進行二次加水時,可能第一次的水尚未飲完,此時飲水器剩余的水已經不再新鮮,所以在層疊式籠養過程中,應間隔2~3 h,集中換一次飲水器的水。期間做好飲水器清洗工作,每天至少對飲水器消毒1次,以保障雛雞始終獲得充足、潔凈、新鮮的飲水。
4 密度管理
在層疊式籠養模式下,進入育雛第2周,養殖密度會明顯增大,所以應通過擴群進行密度管理。在層疊式雞籠中,與最下層相比,最上層溫度會高2~3 ℃。所以在最初擴群時,應朝最上層進行水平擴群,然后再向第二層進行擴群。擴群時,優先挑出個頭大的雞只放在第二層,要求第二層溫度在28 ℃以上。在育雛三周后,才能向最底層雞籠擴群,最底層雞籠溫度不低于26 ℃[3]。采用上述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飼養密度,提升雞群均勻度。還應注意,禁止養殖戶為了降低育雛成本,增加育雛密度,否則會因為飼養密度過大,造成雛雞擁擠、相互踩踏,影響采食、飲水與雛雞休息,雞舍內因為高密度飼養,空氣環境也會變差,導致雛雞染病率增加,對養殖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5 光照管理
在層疊式雞籠飼養模式下,雞舍內可安裝白熾燈提供光照。雞籠上方或兩排雞籠的中間作為白熾燈安裝位置,燈泡距離地面的高度為2 m左右,每間隔3 m,安裝一個白熾燈,燈具呈交錯排列,確保各層雞籠都可以獲得足夠的光照強度。白熾燈安裝燈罩,可以控制光照,節約電能。白熾燈應固定安裝,避免雞舍內空氣流動造成燈具擺動,增加對雞的應激。初生雛雞視力較差,光照強度應保持在20 lx,光照時間為24 h。在4日齡后,開始每天減1~2 h光照;在7日齡后,雛雞體重達標,后續應保證自由采食;在14日齡后,光照降至每天8 h,一直保持到出欄,光照強度為10 lx。在光照管理時,如果發現啄羽現象,應降低光照強度[4]。
6 環境調控
育雛舍的溫度應控制在32~35 ℃,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直至達到20~22 ℃。雞舍濕度過高,容易增加疾病傳染概率,雞舍濕度過低,容易導致雛雞皮膚干燥、脫水等情況,所以加強濕度管理也十分重要。在第1周,雞舍內的濕度要求控制在 60%~65%,在2~3周,雞舍內濕度控制在55%~60%[5]。在3周以后,雞舍內濕度控制在50%左右,一直維持到出欄。雞舍內濕度變化,將會對肉雞體感溫度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雞舍濕度過高,會加快雞體表熱量散失,增加能量消耗。反之會導致雞出現脫水問題。所以,濕度管理應與溫度管理做好配合,雞舍內濕度每增高10%,舍內溫度應降低1 ℃左右,為肉雞營造一個良好的飼養環境。
7 疾病預防
在育雛期,肉雞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飼養人員應密切觀察肉雞的行為和健康狀況,及時發現異常。如發現肉雞食欲不振、行動遲緩、糞便異常等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同時,制定嚴格的防疫計劃,包括定期接種疫苗、使用預防藥物等。此外,還應加強衛生管理,定期清理育雛舍,減少病原菌的滋生和傳播,并定期檢查肉雞的體重、羽毛狀況等生長指標,以便及時調整飼養方案。
8 籠具清潔與消毒
層疊式籠養需要定期清潔和消毒籠具,以保持環境衛生和防止疾病傳播。飼養人員應定期清理籠具內的糞便和殘料,料槽、水槽或其他用具,可用3%的來蘇兒或0.1%的新潔爾滅溶液浸泡2 h,然后洗凈晾干備用。雞籠用84消毒液或0.3%的過氧乙酸溶液全面噴霧消毒。
9 總結
層疊式籠養肉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需要綜合考慮環境調控、飼料與飲水管理、疾病防控、日常觀察與檢查、籠具清潔與消毒、光照與通風管理等多個方面。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才能確保肉雞在育雛期健康成長,為后續的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紅琴,艾建平.新廣鐵腳麻雞配套系簡介及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23(3):19-22.
[2] 軍那斯·科布加沙爾.農村放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家禽科學,2022(4):26-27.
[3] 馬玉祥.冬春季節肉雞飼養管理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21(7):36-37.
[4] 薛亞娟.籠養雞飼料衛生工作注意事項[J].吉林畜牧獸醫,2022(8):47-48.
[5] 薛彥安.籠養種雞的養殖管理措施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1(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