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高職汽車專業英語教育面臨傳授專業知識與承擔思政育人雙重任務的挑戰。汽車行業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關鍵領域,其專業教育不僅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全球競爭力,還要深化對價值觀的引導。由此,深入分析了現有教育模式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境,并探討了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高職汽車專業英語的策略,包括將教學內容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及擴展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增強學生對中國汽車行業的認識和自豪感,并提升他們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汽車英語;職業教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4-05-11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9.033
1 前言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我國汽車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汽車專業英語課程,不僅承載著汽車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任務,更是理解全球汽車行業發展、拓寬國際視野的橋梁[1]。隨著教育部有關課程思政的戰略部署,如何在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它不僅要求教材內容與國家發展大局相結合,還要求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滿足學生掌握汽車專業英語技能的需求,同時能確保教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深入實踐,不斷創新教學策略,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
2 課程思政
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課程思政視為立德樹人的關鍵戰略。該綱要強調該綱要強調將價值觀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融合,旨在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職業道德和操作能力,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2]。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構建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教育融合體系,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育人。這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深度整合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確保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兩張皮”的問題[3]。同時,課程思政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和學生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教育效果[4]。此外,在語言課程中,課程思政還著重9Dk823yfhY48zNW7mbz3uw==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全球視野,通過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教育學生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5]。
3 高職汽車專業英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1 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思政教育是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汽車專業學生而言,這不僅是提升專業技能的過程,更是培養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途徑。通過思政教育,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的艱難歷程及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感受到自身學習和未來職業對國家經濟和技術創新的重要貢獻,進而培育對國家的自豪感與認同感[6]。將相關英語表達和汽車技術術語相結合,為學生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呈現中國汽車文化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也促使他們在職業發展中成為中國汽車文化的傳播者。此外,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越了簡單的語言知識傳授,更側重于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引領,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面臨復雜的社會現象時,依據正確的價值觀做出判斷與選擇。
3.2 提升國際視野與競爭力
汽車行業的全球性特征要求從業者不僅需要深入理解國內市場,還必須對國際市場有充分的認知和適應能力。這種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不僅是提升學生國際視野、構建適應全球化的綜合知識體系的必要途徑,也是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策略[7]。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學生能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更好地理解中國汽車行業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和國際地位,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全球視角,增強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專業知識,提升在復雜國際情境下的應變能力,進而增強全球競爭力。
3.3 服務社會發展需求
高職汽車專業英語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應通過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其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汽車專業學生將來可能在汽車制造、銷售或維修等領域工作,因此,加深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理解至關重要。在全球化帶來的種種挑戰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有責任感的公民是國家穩定與持續發展的基石[8]。通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學生可以深刻領悟到個人的職業發展行為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培育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的責任感。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汽車專業英語課程,不僅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更能加深他們對本土文化和社會責任的理解,培養出能夠為社會和國家需求作出貢獻的新一代專業人才。
4 高職汽車專業英語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4.1 課程內容整合度不足
汽車專業英語在教學實施中,課程內容上的聚焦傾向主要集中于職業技能和實用英語的教學,如汽車專業術語、故障診斷描述、職場情景交流等,這些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直接關聯較弱。通常,教學內容側重于西方的技術和理論,而缺少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技術創新及其文化背景的介紹,導致思政教育元素在課程設計中被邊緣化[9]。同時,由于缺乏經驗和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難以找到融入思政內容的有效切入點,有時會將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進行簡單混合,未能探索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使得課程思政體系顯得過于僵化,難以真正吸引學生的興趣[10]。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側重于語言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而較少涉及深層次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塑造,這進一步增加了思政教育融入的復雜度和難度。
4.2 教學資源和方法的局限性
在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側重于汽車構造術語解釋和汽車情景交流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汽車行業的文化背景和行業價值觀的教學。這種以技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但卻常常忽視對學生深層次情感、價值觀及文化認知的培養。這需要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更多關于國內外汽車發展的比較、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技術革新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然而,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模式往往不足以支撐這種綜合性教學需求,難以有效地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英語教學中。同時,汽車專業英語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與教學內容契合度不深,也限制了思政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11]。此外,現行的課程體系缺乏有效的評估和激勵機制來衡量思政教育的成效,促使教師探索并實施更為綜合的教學策略[12]。
4.3 多元文化的影響及價值觀沖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廣泛接觸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但也帶來了價值觀的多樣化。這種文化多元性可能導致學生在全球視野和國家認同感之間經歷價值沖突,從而影響他們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削弱對本國文化及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13]。同時,新媒體的廣泛使用,雖增加了教育內容的互動性和吸引力,但也帶來了信息的碎片化和表面化的問題。這不僅可能會削弱學生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可能影響思政義教育的深度傳遞。
5 高職汽車專業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5.1 教學內容設計融合本土與國際視角
教學內容的設計融合本土化與國際化內容,可以有效推動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中國汽車文化的認識與自豪感,而且能有效提升他們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交流與溝通能力。例如,在學習單元Electric Vehicles時,突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取得的顯著成就,如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國內汽車品牌的興起以及它們在核心技術創新和國際市場的卓越表現,使學生在掌握與汽車專業相關的重要英語詞匯和表達的同時,還能深入理解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對民族品牌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比較教學法來構建教學內容的國際視角。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市場戰略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動態。這種教學視角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并鍛煉辯證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5.2 多樣化教學方法和途徑
在高職汽車專業英語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詞匯、技術術語的授課中,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選用展示中國汽車工業成就和技術創新的例句,教學不僅能凸顯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和國際地位,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教師還可以組織主題為“用英語講好中國汽車故事”的模擬演講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圍繞中國汽車設計、技術創新和國際市場擴展等話題深入討論和表達,在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并激發傳播中國汽車文化的熱情,厚植家國情懷。此外,汽車專業英語教育可以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教學資源和方法,構建動態豐富的學習環境。例如,在汽車虛擬仿真軟件中設計與中國汽車文化和技術發展相關的互動問答模塊,以及設置具體的情境模擬,如模擬參與國際車展等,讓學生用英語向國際觀眾介紹中國的汽車產品與文化,在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中,將專業技能訓練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教育的影響力;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在線教育平臺,突破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學習方式,從而擴展思政教育的覆蓋范圍和深度。
5.3 豐富英語學習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作為高職汽車專業英語教學的有益補充,提供了多元化的實踐平臺,是挖掘課程思政的另一路徑。例如,安排學生在汽車企業實習,參與實際的英語國際交流和技術文件翻譯,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汽車展覽會,承擔展會英語解說和翻譯任務,鍛煉語言技能并展示中國的友好面貌及汽車文化,增強文化傳播的實踐經驗。這些多元化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實際英語應用中加深了對汽車專業知識的掌握,也在跨文化交流中深化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堅定國家認同感的新時代青年。
6 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高職汽車專業英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強調了在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大背景下,如何通過教學內容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實施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拓展,將思政教育與汽車英語學習有機結合,以有效地促進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未來,高職教育應繼續探索更多創新方法以適應全球化趨勢,同時保持對國家文化的尊重和傳承,為培養出既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擁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思想政治覺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鄧麗蓉.“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民辦高校汽車專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9(19):201-202+210.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4-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郭雷.基于OBE理念的課程思政育人途徑的反向構建[J].河南教育(高教),2024(2):53-54.
[5]王晶.“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課堂實踐研究——以汽車專業英語為例[J].大學,2022(36):157-160.
[6]石純放,何云.“大思政課”視角下汽車構造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J].汽車測試報告,2023(17):127-129.
[7]楊添富,劉若冰.新時代高校構建國際視野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路徑研究[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3,25(4):73-79.
[8]楊麗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及路徑[J].校園英語,2022(14):58-60.
[9]王承博,姬曉雨,范佳瑜,等.信息技術賦能課程思政建設的生成邏輯與實現路徑[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4,38(2):145-149.
[10]徐敏.職業院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11):112-115.
[11]陳水生,張登攀,張安超,等.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考核機制探索[J].汽車實用技術,2024,49(7):177-180.
[12]王曉宏.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和專業課協同育人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安徽開放大學學報,2022(4):64-68.
[13]張冠華,謝軍偉.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優化對策[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3,14(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