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景再現
學校舉行科技節手抄報比賽,要求每班擇優上報5幅作品。班主任布置任務,讓學生自愿參加,然而最終完成手抄報的僅有2名同學。經過了解才知道,大部分同學覺得自己的作品肯定選不上,索性就不參加了。
作為班主任,面對這個問題怎么辦?為防止出現類似問題,班主任應該如何改進班級管理方法?
為什么一到自愿比賽,學生就被動?為何明明還未開始比賽,學生卻連試都不愿意試,就“偃旗息鼓”?我認為原因有4點。
失敗應激讓學生選擇“躺平”
“大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的作品肯定選不上,索性就不參加了。”這句話反映的不僅是大部分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更是大部分學生曾經遭遇過的失敗經歷。依據弗洛伊德退行理論,當人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往往會以退縮、放棄等方式應付,以此緩解自己的焦慮。競賽本就是有輸有贏的活動,學生渴望獲獎是正常心態,然而,當高期待與現實的差距擺在眼前,被多次失敗打擊的學生就會自我懷疑,慢慢失去信心,于是,當學生再次面臨“有得有失”的競賽時,便會選擇“躺平”。
“擺爛”風氣讓班風學風倒退
案例中,全班只有2人完成手抄報,剩下這么多學生就真的沒有一個人想參加嗎?我想不是。這是在從眾心理下選擇的服從行為。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強調環境對行為有影響作用,也認為個體可以通過觀察、模仿和學習來適應和改變環境。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擺爛”是主流,自然“隨大流”才是在集體中的生存之道。
片面評價讓參賽變得功利
學校的手抄報比賽每個班可以擇優上報5幅作品,可見學生的作品將會經過2層選拔,先從班級挑選,擇優推選后,再參加校內的評選。然而,班主任在布置此次活動時,只宣布了自愿原則,沒有對此活動進行應有的宣傳和動員,更沒有說明在班內何時選拔、誰來選拔、如何選拔,選拔后被淘汰的作品如何認定成績,說明活動在班內并未受重視,班級的評價制度中也缺乏相應的鼓勵措施,這必定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班主任沒有引導,只等著“望天收”,學生茫然無緒,自然只能有樣學樣,只重結果而輕過程了。
技術短板讓獲獎成為妄想
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強調目標對人有激勵作用,但要求目標的設置要適中,過高的目標并不利于激勵。學生抱怨“選不上”,說明往年參加過此類比賽,但為什么落選?與優秀作品差距在何處?自己如何提升?都不知道。這導致學生即便想進步想參賽也無從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
綜上所述,想解決案例中的問題,需要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營造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我的措施如下。
細化賽制,設置小目標,給學生“加”足動力
自我效能感不僅與個體的能力水平相關,更強調的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因此給學生提供“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才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針對本次比賽,我作為班主任將緊急召開班委會,集思廣益,策劃一場班級內部的PK賽。開賽前,首先邀請學校科技輔導員進班開設微講座,給學生展示往年科技節手抄報的獲獎作品,教授學生如何選主題、配圖等。
在班內發揮班委領頭羊作用,邀請美術科代表、科技科代表、班長等帶頭參賽,也允許能力有限的學生組隊參賽,鼓勵更多學生在團結協作中感受競賽的趣味。
公示班級評分規則,邀請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一起參與評選,并設置不同的班級獎項,如“最佳創意獎”“最美插圖獎”“最大腦洞獎”等,班級推選出來的作品將邀請科技輔導員和美術老師共同指導修改,其余作品將張貼在教室“作品欄”里展示,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提高逆商,科學應對,為學生“減”壓力
積極心理學表明,積極情緒與積極行為對個體健康成長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失敗,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競賽,擺脫“躺平”“擺爛”心態。
舉辦班級“圓桌派”,在輕松的聊天氛圍中拋出話題:還記得你們曾經的高光時刻嗎?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歷,重點說一說參賽過程中克服困難的經歷,回憶成功后的喜悅,讓學生在美好的回憶中明白所有的成績都是努力換來的。或許有時候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如果連努力都沒有的話,一定不會成功。
11c63b8bb37851213f3a092487828b746637c6320ee453dd010cdf345454daab接下來,我請學生嘗試模仿“生命線”的畫法,畫出自己的“成敗線”,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幾次刻骨銘心的成功經歷與失敗經歷,并在橫軸的上下相應區域畫點連線。
點距離時間線的遠近代表對自己的影響程度,時間線以上代表對自己有正面影響,時間線以下代表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畫完以后,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求學路上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分析,會發現有時候失敗也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正向積極的意義。因此,直面失敗并不可怕,更不可恥,反而應該吸取教訓使之成為寶貴經驗。
在家長會上,我還教給家長使用“LEAD”工具。
L:listen,代表傾聽,當孩子遭遇挫折時,應該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幫他們緩解焦躁。
E:explore,代表探究,家長和孩子復盤事件,分析導致失敗的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看看哪些是自己能夠快速改進與提高的。
A:analyze,代表分析,當孩子動搖、迷惘、想放棄時,鼓勵孩子堅持,為他們出謀劃策。
D:do,代表行動。
此方法我也同時教給學生,方便他們同伴互助時使用。
調整評價,享受過程,讓學生“乘”興而歸
認知派激勵理論強調激勵的目的是把消極行為轉化為積極行為,在此過程中,只有改變外部環境刺激與改變內部思想認識相結合,才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
因此,結合目前班情,調整班級獎勵制度,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有必要。例如,我的班級中實行德育積分制度,根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程度與獲獎情況,都會有相應等級的加分獎勵。德育積分不僅關聯學期末的評優評先,還可以兌換一些小福利(例如優先選擇同桌等),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自然被調動起來。
除了量化的德育積分,班主任還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別出心裁的小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例如某次我班參加學校班徽設計比賽,當時新班建立,班級凝聚力還不強,一半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因此,過了3天都沒人報名。于是我在與班委商量后,創建了班級公眾號,并用“招標”的方式,承諾哪一個班徽設計投票數最高,就會成為我們班公眾號的頭像。學生覺得新奇,立馬來了興趣,各自組隊出謀劃策,上交后的作品全部上傳公眾號請老師和家長投票點贊。最后,幾乎每一份作品都有自己的粉絲和擁護者。至此,輸贏已不再重要,學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過程上,獲得感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漸漸充盈。
梯隊培養,正向磁場讓班風“除”塵凈化
學校里的比賽通常一年一期,同一個比賽學生自然也擁有幾次參與機會。因此,可以以學生在班級中的初賽成績為主要依據,輔以學生特長,組成參賽梯隊分段培養。例如,我班參加市級文明風采活動中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撰寫,經過學校就業指導教師指導,有4人的規劃書寫得最好,被選入校賽,剩下的作品中,再挑出8~12份進行打磨,準備第二年評選(已在市里獲獎的學生不再參與評選),剩下的作品中再挑選有潛力的,打磨后繼續準備第三年評選,以此類推。
通過梯隊培養,既抓住了種子選手,也可以讓獲獎學生成為“小導師”,幫助指導下一批參賽學生。而梯隊中的備選選手也更加有沖勁兒,再經過一年的沉淀與提升,來年獲獎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此,班級形成良性循環,人人有了自己的奮斗目標,也不會出現無人參賽的情況。
回到此案例,表面上看是學生因擔心失敗不愿意參加學校比賽,實則透露的是學生遭遇挫折時的迷惘和能力跟不上時的挫敗感。作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他人,班主任應及時發現他們內心的所需所求,給予適時關懷、幫助與指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