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8月21日,以“共育新質生產力,共享智能新未來”為主題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開幕。作為機器人產業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研討最深的行業盛會,世界機器人大會自2015年首屆至今已舉辦九屆,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和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見證著我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在各方努力下,我國正迎來從機器人大國向機器人強國的轉變,大跨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機遇:雙輪驅動 智能產業蓬勃興起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
1982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拉開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序幕。由于中國制造業基礎薄弱缺乏長期技術沉淀,起步就晚了海外發達國家20年。

技術創新能力是我國機器人科技發展和科技實力的標志,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在后續發展中,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基礎能力逐漸提升,呈現向中高端邁進的趨勢。2015年,習近平主席致信祝賀首屆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指出,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
近年來國家創新政策不斷“加碼”,緊盯關鍵核心技術堵點問題及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良策,加強產業發展的軟硬協同服務配套,緊扣機器人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全過程發展需求,完善數據、平臺、服務、資金等資源要素配置。
由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整個產業吹起了東風,描繪了中國機器人發展的路線圖。2023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目標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當前,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支撐下,智能機器人產業熱潮日益高漲,多年的技術和產業積累促進本土優秀企業和國產技術產品不斷涌現,我國機器人產業取得一系列成績。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中國持有的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超19萬項,占全球比重約2/3;中國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近三年新增裝機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10年間增長近19倍;服務機器人在家庭服務、醫療康養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特種機器人在空海探索、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挑戰:加速應用落地之路
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數量2014年在全球應用總量中占比26%,2022年這一比例已經增長到53%。從應用密度看,各國每萬名工作者中的機器人數量,2022年中國應用密度位居前五名。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瑪麗娜·比爾(Marina Bill)認為,到2024年底,中國會繼續增長,可能進入前三。
大會10年,見證了應用市場的拓展、展品數量的不斷豐富、應用場景的日漸拓寬和深化。
早期的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替代重體力勞動或在惡劣環境下工作,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船舶制造、化工等產業,從事搬運、焊接、噴涂等工作。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開始擴展到裝配、打磨、拋光等高精度、高靈敏度的場景。除了工業領域的應用,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農業機器人也在快速發展。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共有來自169家企業的600多件機器人及機器人產業鏈產品集中展出,覆蓋工業、服務、醫療、農業、應急救援等多類應用領域。
本屆大會備受關注的人形機器人是我國機器人產業中一個快速成長的細分領域。人形機器人目前面臨的技術瓶頸之一是具身智能如何實現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前沿發展方向,具備了具身智能的機器人就有了自主感知環境并與之互動的通用能力。雖然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產業擁有的硬件基礎支撐起來的應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還暫時未達到。但是機器人廠商已布局融合AI視覺、大模型等技術,以展示其在具身智能時代的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機器人新發展階段正在拉開序幕。
我國相關產業布局一直在提速。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給出了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時間表;2023年11月,國內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今年5月,我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上海浦東揭牌;2024年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預計,2029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750億元,位居世界第一。
在全球機器人版圖中,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從追跑者變為領跑者的途中,仍有很長的一段應用落地的路要加速。
共贏:國際合作 共促智能向善
在本屆大會的主論壇中,AI治理、人形機器人的道德倫理與安全性成為熱議話題。與會者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多方努力,推動未來機器人技術向人機協同與更高智慧方向發展,旨在讓機器人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認為,中國機器人技術產業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各國的協同創新和支持。下一步,各國需攜起手來,共筑全球產業發展生態,從推進新型工業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出發,推動機器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同時,共建全球產業治理體系,深化國際分工協作,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共同打造高效、優質、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中國機器人規則、規制、標準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產業的治理監管正日趨完善。我國陸續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方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等政策舉措,參與制修訂26項機器人國際標準,成立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推動機器人倫理研究和監管治理等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不僅體現于監管治理一項。自2015年以來,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為機器人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窗口和重要平臺。世界機器人大會正逐步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邀請到26家國際機構支持,國際參會人數較去年增長9.7%,創歷史新高。不少外國企業、參展商和觀眾紛紛把目光瞄準中國,聚焦“中國智造”。
10年來,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全球科研機構專家、企業家人數正在逐年提升,累計已吸引100多萬人次參會,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引領”“產業推動”和“國際合作” 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