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錢學森在致信請求中國政府幫助解決其回國問題時寫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到李四光、朱光亞、南仁東……在新中國發展史上,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撐起科技事業的脊梁。
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記錄中國科技發展重大事件的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被珍藏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展館位于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結合區,以“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致力于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漫漫采集 歲物豐成
2023年,國家科技傳播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實體館建設進入快車道,其中3000平方米藏品庫房和常設展廳成為史料永久收藏展陳的空間載體,7500平方米展廳可用于舉辦科學家專題展覽。
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聯合中組部等11部委共同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15年來,已先后啟動674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4.7萬件、數字化資料34.5萬件、視頻資料47萬分鐘、音頻資料56萬分鐘,累計出版科學家傳記和口述自傳160余冊,先后在全國33座城市舉辦科學家主題展67場,在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藏品資源。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已于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當觀眾走進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就能看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北京故居客廳一角復原場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和他參與設計的潛艇老照片、記載青蒿素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屠呦呦的藥物篩選單、我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奠基人洪朝生思念祖國時手繪的國旗……遙遠的科學家形象變得立體、親切、可感。作為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庫,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以豐富館藏和多樣化呈現,向世人徐徐展開了一部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成長成就史、一部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形成演進史、一部中國科技事業的不懈奮斗史,承載著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
同時,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注重科學家博物館體系建設,通過組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帶動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相關教育科研機構等形成合力。據介紹,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首批成員單位共66家,主要包括在全社會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科技館,以及以科學家命名的博物館(圖書館、陳列館、故居、紀念館)等機構。
心系家國 身許科學
當前,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正開放1個主展和5個專題展,從不同主題再現共和國的科技歷史與榮光。
“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作為主展共展出190余位科學家的采集資料,400余件(套)實物,充分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接續奮斗、勇攀高峰,取得的輝煌科技成就和偉大精神品格。
“如果原子彈的研究是一條龍的話,那么理論設計則是龍頭?!编嚰谙戎匾曉搭^創新,勇于攻關。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一代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鄧稼先均作出了重大貢獻。走進“許身國威壯河山——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生平事跡展”,了解到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的2年8個月便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明顯快于其他各國研發時間。正是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忘我工作使得我國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事業從零開始,捷報頻傳,并培養和帶領出具有報國熱情、作風嚴謹的科技隊伍,代代傳承著科學家精神,推動建設科技強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一片赤心在報國,不為名利遮望眼。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黨和政府向海外科技專家和留學生發出了“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累計有1500多名中國留學生響應祖國召喚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李四光、華羅庚、趙忠堯、葛庭燧、李薰、吳文俊、錢學森等留學和旅居海外的科學家回國工作,使許多新興學科得以建立,一些空白薄弱領域得到填補和充實。“歸來—20世紀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一)”專題展聚焦留美愛國科學家群體強烈的歸國決心和卓越科學貢獻,展覽展出親歷人員所用實物等展品50余件,史料圖片近150張,在史實中感受熾熱的愛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覽以錢學森的“人生選擇”為線索,充分展現了根植于錢學森心靈深處的科技報國初心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此外,在展還有“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中國植物志》編纂史展覽”“工師于國——工業遺產背后的中國工程師主題展”等專題展,總展覽面積為5000平方米。
精神如炬 賡續創新
科學界星河璀璨,博物館記錄的正是國之棟梁用精神書寫的豐碑,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新標地。
一份手稿、一封家書,承載著厚重又淡泊的科學家精神,那份厚重深植于科技報國的志向,壯大如“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胸襟;那份淡泊又如“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堅韌無私。
這里,通過“立志報國”“許身國威”“功澤人間”的人生圖景和精神傳承,感受鄧稼先最深沉最鮮明的愛國底色,為科研事業鞠躬盡瘁,終成秀穗結實,福澤中華之禾。
這里,通過錢學森編寫的約6萬字講稿——《導彈概論》,感動于科學巨擘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及教導學生要有修正錯誤的科學精神和勇氣。
這里,通過一覽中國科技成就,看到1:1核航彈模型、回顧從“嫦娥”探月到“蛟龍”深潛、從長橋遠架到高鐵飛馳,感受科學家攻堅克難、勇攀科學高峰的堅韌毅力和為國奉獻的精神。
這里,通過黃土樣本、野外考察筆記,了解鉆研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等領域近60年“黃土之父”劉東生的科研心路。“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每次新發現都是有意思的事,其中的樂趣難以形容”,這是科學家最本質純真的科研初心。
國為重,家為輕;科學為重,名利最輕。時代向前,但科學家精神閃耀永恒的光芒,激勵新一代科研工作者面向未來賡續創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