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玉淵潭南路。中心是弘揚宋慶齡崇高精神,引領和服務青少年成長的國家級實驗性、示范性平臺,是中外青少年溝通了解、互動體驗、交流合作、展示風采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平臺。
自2017年建成并對外開放以來,中心積極開展了為數眾多的國內、國際科技文化交流活動,以獨有的魅力、豐富的資源和深遠的意義,成為無數青少年兒童追求知識、探索科學、實現夢想的重要場所。這里不單是科技知識的海洋,更是青少年精神成長的搖籃,它承載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也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場館體驗穩步提升
據記載,于1986年建成開放的宋慶齡兒童科學技術館,是老一輩革命家送給少年兒童的珍貴禮物。建筑為四葉風車造型的單體單層,面積約1500平方米。科技館是改革開放初期首都第一家國家級少年兒童科技體驗基地,曾在推動國際交往、促進兩岸交流、提供科技體驗、組織公益活動、開辦特色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宋慶齡兒童科學技術館成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宋慶齡兒童科學技術館西南側的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建筑高度46.9米,地上9層,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80000多平方米。建筑風格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是一個充滿科技氛圍和人文關懷的空間。建筑于2017年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中心主樓的二至四層為體驗中心,分別設有創、蒙、粹三個空間,合計建筑面積約為14000平方米。
以“創空間”為例,其位于主樓二層,是面向5~18歲兒童、青少年打造的以“創· 玩”為主題的創新教育空間和跨學科綜合實踐基地。創空間從體驗、探索、挑戰三個層面逐步深入,通過體驗式教育,開啟兒童和青少年的科學探索大門。
體驗區設置音樂、動畫、機械、電子、機器人、太空、探案七大主題區,共計100多個體驗展項,以體驗展項為教具、學具和玩具,開展面向小學、初中、高中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探索區以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心理品質為目標,打造系列科創類課程,涵蓋探客教育、人工智能、思維訓練等;挑戰區通過開展創新性教育類的活動和競賽,激發兒童和青少年創造創新靈感,展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創新成果。
位于中心西北側的兒童科學公園,作為戶外實踐探索空間,引領青少年持續走進自然、向自然學習,激發對自然的熱愛情感和探索精神,培育可持續發展自然觀。
發揮平臺多功能優勢 開展多樣化教育與活動
據介紹,中心秉承宋慶齡“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教育理念,以創新校外教育,傳播優秀文化為目標,不斷推動青少年情感交流、心靈溝通,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具有創新創造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備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
在教育體系建設上,中心主張橫縱交織共同作用,打造教育立體布局。在縱向上,結合不同年齡段成長特點,將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劃定為“素養啟蒙:發現自我”“素養提升:發展自我”“素養拓展:展示自我”三大階段,并探索建立“綜合實踐體驗—興趣素養培訓—社團賽事交流”的青少年成長體系;在橫向上,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涵蓋科技創新、文化素養、國際視野、運動健康、自然探索五大主題,每個主題內包含“啟蒙—提升—拓展”三大階段,與縱向布局相呼應。
在教育內容設置上,以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的科技創新課程為例,將最新科技發展成果,以青少年易于理解、樂于實踐的方式進行教育轉化,提升青少年對新興技術的認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未來科學家為目標,開設了探客工坊、機器人、編程、天文主題、AI思維力、科技繪畫等創新課程。
不僅有前沿的培訓課程,為培養新時代科技型人才,搭建青少年科技交流示范平臺,中心每年還舉辦“機器人嘉年華”系列主題活動。在2023年的活動中,共有145支隊伍、400多名青少年參加,同場友好競技,共享創新樂趣。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以更務實的舉措發揮特色優勢,中心以“推動線上教育資源共享,助力教育均衡發展”為著力點,將自主研發的幼兒科學啟蒙課程、探客工坊精品課程、非遺手工體驗課程送入寧夏彭陽縣,在做好優質教育成果轉化和輸出的同時,深度鞏固雙方合作成果。
中心還致力于打造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舉辦“感知中國·美美與共”國際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Movers(中國)可持續發展青年訓練營等,吸引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成果,還讓他們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視野和人際關系。
展望未來,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場館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和提升服務質量,為青少年兒童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為培育時代新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