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中勞務代償的證成及其展開

2024-10-29 00:00:00李義松葉翔楊磊
行政與法 2024年10期

摘 要:勞務代償的適用并不遵循修復責任的歸責要件,且無法實現等值重建或更換受損生態環境的目標,其性質應為“以金錢給付為內容的責任承擔方式的執行(履行)方式”,而非環境司法普遍認為的替代性修復方式,故勞務抵償的對象不以修復費用為限。其適用范圍應明確為“自然人應當承擔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同時量化的損害數額不大且該責任人家庭經濟困難無力履行金錢給付義務”的案件。將勞務代償作為生效裁判的執行方式,宜采用修改司法解釋或發布指導性案例的模式明晰其適用條件、折抵標準、經濟狀況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等,同時需要探索建立勞務代償執行方案制定和實施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政機關的專業優勢,促成責任依法、全面履行。

關 鍵 詞: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責任承擔方式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10-0080-14

引 言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現代社會對“如何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安放自然”[1]這一關鍵問題的認識和討論逐漸深入。而人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構成社會,所以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法律的王國中,當人們不再局限于為以環境為媒介導致的人身、財產關系提供救濟,進步地將生態環境自身遭受的不利改變納入法律的調整范疇,實際上實現了重新“認識自己”的跨越,亦即從僅關注個體內在的“善”到發現人的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但仍有不足的是,就生態環境損害而言,目前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責任成立、責任范圍、責任性質及與其他法律責任的銜接方面,至于環境司法探索創新的補植復綠、勞務代償、增殖放流、認購碳匯等多元方式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問題則鮮有人問津,似乎其研究成果在實務和理論中所占比重明顯失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工作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工作規范(試行)》)第三十三條規定了替代性修復的適用情形并列舉包括區域環境治理、勞務代償、從事環境宣傳教育在內的具體修復方式。問題在于上述三種方式產生的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前者對生態環境的補償是直接的,而后兩者僅具有補償效果的間接性,司法解釋對這些具體修復方式籠統地并列安排是否妥當?勞務代償的適用條件、折抵對象、折抵標準又是什么?再者,其適用是否完全取決于裁判者的自由裁量,能否歸納出部分客觀評價標準對自由裁量權形成必要之約束?

一、民法救濟生態環境損害的內在邏輯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實施以前,對純粹生態環境損害的救濟就已經參照適用侵權責任法有關傳統環境侵權的部分規則,直至《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明確規定實體法依據,最終形成侵權責任的二元耦合結構,然而立法層面的這種制度安排并不天然地具有正當性。因為民法乃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侵權也一直作為調解私人糾紛的手段,沒有明確涉及XwLTKZEwWb/z0oQE6hQ1T2NPUH25kF3lkzlSWjc5+as=保護第三方的目標,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回應何以通過民法對生態環境損害予以救濟,進而將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應承擔的責任定性為民事責任是能將勞務代償置于民事責任范疇予以探討的先決條件。

民事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律擬制之“人”,如法人或其他組織,這些主體的人格在民法上處于平等地位。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中的各類主體在經濟實力、物質交換、信息獲取等方面尚未形成優勢差異,所以近代民法的內核體現為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以及過錯責任,或者說權利本位傾向。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在孤立的、單項民事交往活動中可能會受到沖擊,原因在于依據“無過錯即無責任”原則,受害人需要自行承擔行為人無過錯行為造成的實際損害,但綜觀大量的民事案件,同一民事主體在特定情形下可能是受害人,但同時也是未來不特定情形的潛在加害人,這種主體互換性消弭了制度設計的平等性缺陷。

民法自身并非封閉的體系,它在變動的社會環境當中不斷積累、選擇與創新。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功能的分化,某些類型化的侵權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力量開始形成強弱對比的差序格局,即實質上的不平等。以生態環境案件為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向自然排放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廢物、不加限制地從自然索取資源造成環境要素或生物要素的不利改變,以及上述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退化。[2]其獲取利益的同時卻由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公眾對損害買單,企業的行為自由已然侵犯公眾的生態環境利益,二者便形成一種對立,此時公眾相對于作為組織存在的企業而言顯然處于弱勢地位。對企業行為自由的合理限制既可采用私法手段亦可使用公法手段。[3]現代民法的制度因應是在維持抽象人格規定的同時,從抽象的法人人格中分化出具體的法人人格對公眾的生態環境利益施以傾斜保護。[4]因此,民法例外地承認和維護特定階層或群體的利益是其能夠救濟生態環境損害的理論基礎,目的在于將損失分配給能更好將損失予以內部化的一方,從而實現分配正義。[5]此外,我國侵權責任立法依循“一般條款+類型化”模式,一般條款為保護范圍的變動預留了足夠的開放性。[6]當環境權概念尚未被我國制定法所承認但實屬客觀存在的利益之時,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性條款則為生態環境損害的司法救濟提供了通道,這也契合侵權責任法合理限制“個人”自由,追求其利益的任務要求。[7]

二、生態環境損害中勞務代償的司法裁判分析及適用可行性

截至2023年2月,設置關鍵詞為“勞務代償”和“民事案件”,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共檢索到42則文書,剔除其中的2則重復文書及10則同環境公益侵權無關的文書,最終獲得30份有效研究樣本,包括24份民事判決書(1份終審判決,23份一審判決)和6份民事裁定書,該6份民事裁定書均為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協議的司法確認,以此30份研究樣本為基數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一)基于司法裁判文書的特點分析

⒈適用主體。自然人和法律擬制之人均為法律意義的“人”,樣本中的侵權主體皆系自然人,且年齡段集中在50-60歲之間。原因在于該部分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主要從事低收入的勞動項目,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判決其履行金錢給付的責任內容存在客觀、現實的障礙,最終可能有損司法權威。公司、企業等法律擬制之人作為組織體具有決策的信息優勢和更強的風險管控能力,必須對其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負外部性予以內部化。若采取勞務代償的方式需要進一步在組織體內部確定責任落實主體,因為量化后的生態環境損害由于賠償或修復費用數額較大通常要轉化為長期的勞務,造成履行期限過長將直接影響生態環境司法救濟的效率價值。

⒉折抵對象。如圖1所示,勞務所折抵的對象主要有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損害賠償金、懲罰性賠償金及生態資源損失四種類型,因判決未明確生態資源損失的具體內涵,故無法判定其性質是否為修復費用或損害賠償金,可見環境公益侵權案件適用勞務代償并非僅能折抵修復費用。生態環境損害民事案件判決內容主要為行為給付和金錢給付,適用勞務代償的前提應為以金錢給付為內容的生效判決,本身即為行為給付的內容則難以轉化為勞務形式。

⒊折抵標準。30份研究樣本中支持勞務代償的判決數量為25份,其中未明確折抵標準的案件居多,占比達60%,部分判決直接判令責任人從事一定期限的生態養護工作、公益宣傳活動,但并未說明相關換算依據和理由。當前實務已采納的部分勞務代償折抵標準也具有合理性,其依托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以職業類型為依據區分農民、個體工商戶、不同性質企業職工等的工資標準,并據之制定勞務提供方案,能夠相對客觀反映責任人的履責能力。金錢賠償與勞務代償可否成為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的平行選項,取決于侵權人勞務產生的經濟價值或生態價值能否折抵金錢賠償。[8]

⒋地域分布。如圖2所示,江蘇、上海及海南三省(市)的人民法院在環境公益侵權案件中較常裁量是否適用勞務代償。海南省的4例涉勞務代償生態環境損害公益糾紛案件只有海口市人民檢察院與被告黃某莉破壞生態公益訴訟案[(2020)瓊72民初316號]的訴請獲得支持,主要考量依據賠償金額的多寡和侵權人的家庭經濟狀況。而在張某侵權責任糾紛案[(2021)遼0502民初3083號]中勞務代償主張未獲支持,但法院并未在判決書中說明裁判理由。江蘇省環境司法勞務代償訴訟請求的支持率為89%,僅有周某全非法捕撈水產品案[(2019)蘇0724民初4631號]環境公益侵權案件的勞務代償訴請未獲支持,理由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未明確勞務代償的方式方法,庭后雙方亦未達成調解合意,判決中未出現勞務代償的相應表述,說明在是否判決勞務代償的問題上該法院仍持謹慎保守的態度。

(二)適用勞務代償的可行性分析

適用勞務代償的可行性欲回答環境公益侵權案件中可以適用勞務代償,而其他類型侵權案件沒有或鮮見勞務代償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法規范所保護的權益性質不同。一般而言,公共利益區別于私人利益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不確定性,即利益內容的不確定性和受益對象的不確定性。[9]生態環境權益是一種復合型的利益綜合體,內容結構呈現多元層次性特征,這種權益產生于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多元性,包括維系資源供應、提供科研載體、調節氣候、保障精神娛樂等。[10]同時,該種權益并不歸屬于某一個體或團體,它能夠滿足共同體中全體或者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公共需要,是經由公共程序并以政府為主導所實現的價值。[11]因此,生態環境權益乃是公共利益的一種形態,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建構的實際是環境公益的事后“定價”機制。

權益性質差異衍生的環境公益侵權和其他類型侵權案件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權益所有者不同。其他類型侵權案件受害人系被侵犯合法權益的直接所有者,而環境公益歸屬社會公眾,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于污染環境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檢察機關、社會組織、省級、地市級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關部門、機構,或者受國務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部門僅是公益代表。所以私益主體作為訴訟原告對其權益享有全部的處分權,可以根據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處分權規定,結合合法權益受侵犯的實際情況,決定如何提起訴訟請求。[12]公益代表的處分權則受到限制,特別是對于國家機關而言,生態環境公益同時形成履職約束,它們不得放棄訴權,也必須遵循修復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順位及修復責任內部各責任承擔方式的適用順位,從而尋找妥當的、能使裁判結果落地的訴請。其二,目的不同。私益主體追求所受損害的填補,即將受損人身、財產關系恢復至損害未發生時之狀態;公益代表的責任除請求被告修復生態環境并對其期間服務功能損失或永久性損害予以賠償外還追求類案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引導作用,由此形成環保示范效應。其三,判決執行的監管主體不同。私益侵權若主張勞務代償,因為雙方均為平等民事主體,故如何提供勞務方能實現預期的訴訟目的缺乏科學論證及驗收標準。基于行政機關擔負的法定環保職責,司法實踐中已有法院要求其監督修復執行。[13]那么由行政機關對勞務全過程進行協助監管亦具有正當性。上述諸多因素導致私益侵權受害人多放棄要求加害人以勞務抵償侵權之債的主張,遵循民事訴訟辯論原則,其他類型侵權案件就無需考慮勞務代償的適用與否。

三、生態環境損害中勞務代償的理論困境及定性

(一)勞務代償的法律性質論爭

依據《工作規范(試行)》第三十三條規定,勞務代償是替代性修復方式之一,司法傾向于認定其屬于新型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理論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可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的地位,從而認為其屬于修復責任承擔方式;[14]另一種觀點則主張勞務代償本質是判決執行方式。[15]當然亦有學者并不嚴格區分履行方式和責任承擔方式的異同。明晰勞務代償法律性質的意義就在于鞏固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作為法律責任的確定性,避免使之因責任形式的含糊呈現為非強制性或者強制性不明的一般性義務。[16]應當承認的是,基于法律的連續穩定發展和司法實踐的需求創新,勞務代償作為新型責任方式以回應生態環境損害司法救濟的現實需要,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受損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修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17]但如果以法治思維與法治方法嚴格地審視,這種創新不無司法“任性”之憂,在沒有法律依據、且沒有非常充分論證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履行的實際困難,就創造一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似乎司法理性不足。[18]

以人民主權原則和民主集中制為基礎,按照功能差異和相對分工,我國國家權力被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等,權力間彼此存在交叉和互構。[19]勞務代償法律性質的論爭就涉及立法權與司法權的關系問題。民事責任承擔方式應由法律予以規定,當屬立法權的范疇,但多元的修復形式目前僅出現在司法解釋當中,而明確提出勞務代償的《工作規范(試行)》并非司法解釋,其僅是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身基于司法權力和行政權力發布的規范性文件。[20]倘若依此認定勞務代償系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則有“以‘法律解釋’為名創制規則”[21]同時間接承認法官造法功能之嫌,而這同我國司法適用法律的基本立場相悖。不可否認法院出于解決具體個案的需要充分發揮司法能動性。[22]但是司法能動性的發揮必須恪守權力邊界,不能肆意妄為、毫無限制。[23]或許“判決執行方式”的觀點既能夠發揮環境司法的能動主義,又能將司法行動圈定在有限的范圍之內。因為裁判者在審判環節完全可以只判決行為人支付修復費用或損害賠償金,在執行階段因被申請人原因導致原執行客體無法執行或暫時無法執行時,經雙方同意,再由被申請人以勞務折抵相應的費用。執行(履行)階段的這種變通仍以法定機關或機構制作的、發生法律效力并具給付內容的法律文書為根據,又因事先尊重責任人的主觀意愿不涉及對其人身的強制,亦符合執行標的有限原則。

(二)責任承擔方式之否定

⒈從形式看,勞務代償不是法定責任承擔方式。《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以列舉式規定了十一種統領各分編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目前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形式的法律規范主要以司法解釋為主。修正前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第十八條規定了恢復原狀等六種責任承擔方式,第二十條則明確生態環境修復為恢復原狀的具體形式,可見彼時生態環境修復僅是對恢復原狀的擴張解釋,尚未形成獨立的責任形式。《環境侵權責任糾紛司法解釋》第十三條、《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2020修正)第十八條和《關于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ivhgtPPjW8kg2T6yiynmSK7EuGIQY3Rnpdgwm4fINA8=干規定(試行)》第十一條統一起修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等明確的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從法定形式上看,勞務代償顯然不屬于責任形式之一。根據《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2020修正)第二十條和《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存在三種具體責任形式,分別是將生態環境修復至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的直接修復、替代性修復及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那么勞務代償是否是修復生態環境的具體化?“修復活動的目標在于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總體動態平衡”[24],勞務代償似乎難以達成上述實質目的。《森林資源民事糾紛司法解釋》第十七條規定了補種樹木、恢復植被、恢復林地土壤性狀、投放相應生物種群等森林生態修復責任形式,第二十一條則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當事人以勞務形式替代履行損害賠償責任,但上述條款限制了自身適用范圍,即森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的整體,森林僅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所以上述司法解釋規定的勞務代償不具有普適性。

⒉從實質看,勞務代償無法實現生態總量平衡。直接修復和替代修復共同組成修復生態環境的完整意涵,而審判實踐認定勞務代償是一種替代性修復方式,因此,否定勞務代償作為替代性修復方式即可實現否定其為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之效果。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均未界定替代性修復方式的含義和適用情形,事實上替代修復是直接修復的相對概念。所謂直接修復是針對受到污染或者破壞的環境介質、生物、生態系統等進行評估并予以原區域、原體的修復。[25]因此除“同位同質”外的修復一般可歸類為替代修復。《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總綱和關鍵環節 第1部分:總綱》按照恢復目標和階段的不同將生態環境恢復分為基本恢復、補償性恢復和補充性恢復,并明確補充性恢復是指“基本恢復無法完全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及其服務功能,或補償性恢復無法補償期間損害時,采取額外的、彌補性的措施進一步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及其服務功能并補償期間損害”。歐盟《環境責任指令》附件2第一款規定了“基礎性”“補充性”和“賠償性”三種補救措施,如果通過“基礎性”補救措施無法將受損自然資源和受損服務功能恢復到基線條件,可以在受損區域的鄰近地點采取“補充性”補救措施。[26]替代性修復的內涵就近似于上述補充性措施,意為“等值重建或更換受損的生態環境”,亦即提供某種與受損生態環境原有狀態和功能大體相當的替代性生態環境,狀態是大氣、水和土壤等環境要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形態,功能是生態環境為其他生態系統和公眾提供的服務和功能。[27]從這一認識層面出發,《環境侵權責任糾紛司法解釋》(2020修正)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委托第三方修復只是修復主體的代替,并非真正意義的替代修復。以巡護、普法宣傳、公益展演等為具體內容的勞務代償并不直接作用于某一生物要素或環境要素,無法通過修復成本方法進行計算且難以估算出其實質彌補的生態環境價值量,將此類無實際量化或評價標準的修復納入替代性修復范圍,不僅不符合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鑒定評估技術政策,還會消解那些可量化的替代性修復在實踐中的準確應用。[28]

3.勞務代償與生態環境修復的適用情形迥異。“生態環境修復責任適用于受損生態環境具有可修復性”[29],但無法完全修復的情形。“修復可能性包括技術上的可能性和經濟上的可能性”[30],是相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而“無法完全修復”是相對于直接修復的適用條件。倘若認為勞務代償是替代性修復方式,其亦應嚴格遵守修復責任的條件要求,然而實踐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上述24份判決中除5份未支持勞務代償訴請和2份未說明同意勞務代償的理由外,剩余17份判決的考量因素主要為侵權人的經濟償付能力。即便造成生態環境永久性損害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只要侵權人經濟困難、金錢給付能力有限,法院仍然可能判決以勞務代償的方式履行責任。因《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包括修復生態環境費用,所以文書中如果僅將應賠付的金錢定性為修復費用就無法明確相應的責任性質,該部分未明確責任類型的案件占案件總數的40%,盡管如此,以勞務折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案件占比仍高達53.3%(圖3)。

(三)執行(履行)方式之肯定

裁判的目的在于確定責任,執行的目的在于履行責任,因此“執行”和“履行”在內容上沒有本質差別。對執行標的的識別和確定,是實施執行措施的先決條件。[31]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執行標的乃是能夠實現生態環境公共利益的被執行人所有的財物和行為。涉及勞務代償的生態環境損害糾紛案件存在先后兩種性質不同的執行標的,原標的均為金錢,只是由于侵權人經濟水平不足,堅持要求其承擔修復費用或損害賠償金可能影響其正常的生活,鑒于侵權人的原因導致的原執行標的無法執行,經環境公益代表的主動申請或同意,以勞務替代原金錢標的。“勞務代償的適用符合執行標的轉換理論”[32],“從而拓展執行方式選擇面,提高行為人的履責意愿和能力”[33],其本質是以金錢給付為內容的責任承擔方式的有效執行(履行)方式。在審執分離運行機制下,判決和執行應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階段,海口海事法院在(2020)瓊72民初313號、(2020)瓊72民初314號、(2020)瓊72民初315號多份判決書中表明“待生態修復條件具備時,被告可在執行程序中與相關單位協商確定具體賠償方式”,實際上持有“勞務代償的法律性質為判決執行(履行)方式”的觀點。裁判者在判決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案情事實和對應的法律規范裁定由侵權人履行金錢給付義務,只是由于環境資源案件裁判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人們合理利用和使用環境資源,保證環境、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實現環境資源的實體性保護,所以法官在裁判時會充分考慮裁判結果的可執行性、執行成本、執行效率、執行效果。[34]

(四)勞務代償作為執行方式的價值正當性

⒈全面落實損害擔責基本原則。損害擔責是環境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之一,其內涵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環境損害者應當為其造成的環境損害依法承擔責任。[35]勞務代償不僅不違反上述原則,反而有利于這一原則的全面落實。具體而言,勞務代償作為執行方式的適用可分解為必不可少的兩個步驟:第一是由裁判者嚴格判斷侵權行為引發的法律事實是否滿足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若要件齊備,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者所應承擔的六種責任形式,法院會依法判決,不存在妥協和讓步的余地。[36]至于依據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對損害進行量化并以貨幣數額的形式呈現的金錢給付義務,在無法定減輕或免除責任事由的情況下,該數額就是當事人應全額承擔的責任量。第二是根據裁判認定的責任量,通過制定勞務代償方案,根據一定的抵償標準、相關聯的勞務內容,計算相應的勞務期限和頻率。因此,勞務代償并未減少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只是對傳統履行方式的一種調整和變通,不影響實際負擔責任和應然責任間的等值性。

⒉衡平生態資源保護和被告生存發展權。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著公眾享有的在美好環境中生活的權利,責任的認定涉及與個體行為自由的沖突,而勞務代償的適用則立足于對被告基本生存發展權的兼顧。當侵權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低于社會平均的物質水準時,要求其對自身的環境侵害后果擔責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應有之意。“但擔責如何使其不致喪失人之為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37],則是國家應盡的保障義務。涉勞務代償環境公益侵權案件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散點性特征,侵權人的主觀動機多為獵捕部分野生動物進行售賣以增加經濟收入,又或供家庭食用,其間尚未形成利益鏈、黑灰產業鏈,這種主觀動機的形成隱藏著法律適用必須深究的人之常情,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生態中心主義調和對立的人與自然關系,然而應當明確的是,生態資源保護的依歸仍是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落腳點是保障公眾更高水平的生存與發展權,所以生態環境損害個案糾紛應該與上述目Er41X3yZvEr9olCWb4dW6GQb9qGO2yOqRMb1D99GQqw=標相一致,不可避免地要考慮責任承擔對侵權人后續發展的影響。勞務代償并未免除侵權人的金錢給付義務,只是實現給付內容從金錢向行為的轉換,能夠為其留存一定的資本,保有其家庭必要開支和就業的便利,防止本就經濟拮據的侵權人因訴致貧、涉訴返貧。

⒊增強社會公眾環保意識。法律提供信息,信息改變看法,新的看法改變行為。[38]但是法律對信息的提供首先處于靜止狀態,它并不會主動走進公眾,如何使法律傳達的信息為公眾所獲取和理解才是問題的關鍵。勞務代償實際是法律對侵權人行為所作否定評價的延續,在一定期限的勞務過程中,侵權人從事的環保宣傳、非法狩獵工具清理、巡山護林等活動不斷釋放生態環境資源受法律保護的信號,強化了其自身的法律意識。同時,由于每個人都居于以他的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侵權人又通常在其居住地附近提供勞務,反復的公益勞動同樣對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基本意涵和立法目的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警示了潛在的違法行為人。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確立“違反國家規定”的構成要件,國家規定一經公布實施就視為全體社會成員知悉自身應負擔的注意義務而不問其是否實際知悉,勞務代償履行責任的示范能夠擴大國家規定的熟知面,特別是在諸如農村基層等國家法律權威作用的薄弱或邊緣地帶,進而降低違法的概率。

四、生態環境損害中勞務代償的實踐困境及完善進路

(一)勞務代償司法實踐的要點與不足

⒈適用條件模糊、籠統。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所作的(2021)滬0151民特68號、(2021)滬0151民特71號、(2021)滬0151民特70號民事裁定書,確認的生態資源損失和責任人實際賠償的貨幣數額雖有不同,以勞務形式承擔賠償責任分別折合0.13萬元、0.02萬元和無需再另行提供勞務,但責任人最終均需繳納1萬元履行保證金并從事生態養護工作、公益宣傳活動共計6個月,當履行保證金的數額高于以勞務形式應折抵的賠償數額,勞務代償的適用條件就不再是責任人的經濟狀況。而在裁判文書網上支持勞務代償執行方式的19份民事判決書中,9份判決均未明確適用條件,剩余10份判決也僅表明責任人家庭經濟困難或特別困難,但是經濟困難的客觀衡量標準處于模糊甚至缺位狀態。并且勞務可折抵的賠償、修復費用數額的上限尚未獲得一致認識,也就是金額多大的生態環境損害糾紛案件可以適用勞務代償完全取決于裁判者的自由裁量,風險在于以勞務抵償數額較大的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可能剝奪責任人的人身自由,形成一種變相的人身罰。另外,在訴訟過程中經濟困難的證明責任由誰負擔的問題也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處理方式,一則由公益訴訟原告予以舉證證明,另一則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

⒉缺乏科學合理的執行方案。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勞務代償執行方案是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得以順利履行的先決條件。從當前的環境司法實踐來看,沒有專業的勞務代償方案制定主體。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內部以及第三方科研機構對如何制定勞務代償方案尚處在摸索階段。其次,勞務內容可能偏離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目標或有待進一步細化。在一起非法獵捕并造成野生動物死亡的案件[(2021)遼13民初150號]中,法院卻要求侵權人在林業部門規劃范圍內補種樹木50棵,以折抵0.6萬元的損害賠償金。若是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破壞而要求侵權人補植林木以恢復受損棲息地服務功能的,該勞務內容當具有合理性,但放棄要求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侵權人從事動物巡護工作,選擇轉而以林木補植代之,難謂勞務內容同侵權人損害的生態環境具有關聯性。類似還有,丁某標侵權責任糾紛案[(2020)浙11民初147號]要求侵權人“編創以森林防火為主體的普法宣傳節目,2021年10月22日前在農村村晚等場合完成演出14場;2021年清明期間擔任森林防火宣傳員時長不得少于188小時”的判決。大多數判決僅載明勞務內容為環境公益勞動,至于具體的勞動形式、期限和頻率則不問,此種做法只是遲滯了執行困難的發生而并未真正解決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如何恰當履行的問題。再次,抵償標準不一。已知的抵償標準包括縣最低工資標準、縣非全日制最低小時工資標準、上一年度市職工平均日工資標準、上一年度省私營企業在職職工工資標準、上年度省國民經濟農、林、牧、漁行業平均工資標準及市縣區生態護林員勞務補助標準等。最后,勞務代償執行方案缺乏明確的執行監管主體。由公益訴訟起訴人、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作為8f96f3d8f0cd3ddd271d19698fadef77f70e5254a1b65dee95144c11e0453289監管主體的有之,由被執行人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和相關行政部門作為監管主體的亦有之,實際上監管主體均為檢察機關或人民法院依個案具體情況予以確定,影響了糾紛解決的質效。

(二)勞務代償司法適用的完善建議

⒈制定統一的司法適用標準。針對勞務代償執行方式專門進行立法不易實現,可考慮通過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的裁判要旨對包括適用情形、適用主體、抵償標準、舉證責任分配等關鍵部分加以規范。必須明確勞務代償只能適用于“自然人應當承擔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同時量化的損害數額不大而其家庭經濟困難無力履行金錢給付義務”的案件,抵償的對象并不局限為生態環境修復費用。至于企業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當其償付能力不足時可考慮采取分期賠付、超量技改抵扣等方式履行責任。因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勞務可折抵的金額上限、抵償標準、經濟困難的認定標準無需做到全國范圍內的一致,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商定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以實現區域類案同判的效果。不論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亦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經濟能力的證明責任應由侵權人負擔,但當環境公共利益代表知悉、查證侵權人的經濟狀況后應及時變更訴訟請求,為強化生效裁判所確定內容的可執行性做好充分準備。

⒉建立并完善勞務代償協作機制。鑒于行政機關的民主特征、依法行政特征、穩定預算來源、生態環境統一監管職責及其在傳統生態保護行政規制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專業判斷力、實務經驗和信息資料儲備等執法優勢。[39]勞務代償雖是判決執行方式卻始終繞不開行政機關的支持與協助,司法機關必須同行政機關建立勞務代償方案及方式確定協作機制。依托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領域各行政主管部門辦案系統,探索確定更多領域、更加專業的勞務代償執行方式以供選擇,并與相關行政機關共同就勞務代償方案的具體內容、驗收標準和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論證,確定最佳勞務代償方式與方案。[40]

結 語

環境法并不直接解決環境問題,而是通過分配法律義務和責任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至于分配后的法律責任如何履行以使受損環境公益恢復趨于圓滿狀態則是法律的終局和果實。[41]勞務代償的問題視角雖小卻關系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的落實,是環境公益司法救濟的“最后一公里”。直接修復、替代性修復和支付修復費用是修復生態環境這一責任承擔方式的三種具體樣態,為全面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審判實踐探索創新出形式多元的替代修復,相比于直接判賠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或損害賠償金,包括勞務代償在內的所謂替代性修復方式似乎回避了當前經費使用的窘境,亦能體現司法溫情,但也難逃違反責任法定性之質疑與否定。勞務代償的實踐價值體現在其有利于全面落實損害擔責原則、衡平生態環境保護和被告生存發展權的關系、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然其不同于補植林木、增殖放流等方式,無法實現受損生態環境的結構和總量平衡,不具有替代修復之實。基于環境公益保護的司法創新是必要的,同時必須警惕司法創新招致的生態環境民事責任泛化,因此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應注重對環境公益訴訟孕育“新生事物”的運行規律和底層邏輯的挖掘與闡釋,勞務代償亦是如此,從而實現從事理向法理的轉化。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論環境法典的“行政領域立法”屬性[J].法學評論,2022(4):1-14.

[2]呂忠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辨析[J].法學論壇,2017(3):5-13.

[3][39]鄭永流,朱慶育,等.中國法律中的公共利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8,206.

[4]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J].中國法學,2009(4):176-190.

[5](英)馬克·韋爾德.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歐洲和美國法律與政策比較[M].張一心,胡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370.

[6]李炎.侵權責任法的創權功能再思考——以權利與利益的區分保護為基點[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02-117+128.

[7]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7.

[8]張旭東,林寧燁.科學與規范:生態損害替代性修復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84-98.

[9]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2.

[10]程玉.生態損害法律責任實施機制的選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88.

[11][30]李摯萍.環境修復的司法裁量[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0-27+139.

[12]馬馳升.生態環境修復請求的分類及解決之道[J].求索,2016(5):56-60.

[13]胡靜,崔夢鈺.二元訴訟模式下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履行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3-28.

[14]楊雅妮.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性質界定與司法適用——以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為分析對象[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50-61+111-112.

[15]於方,劉倩,牛坤玉.淺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基礎與實施保障[J].中國環境管理,2016(1):50-53.

[16]劉長興.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的體系化構造[J].中國法學,2022(6):92-112.

[17]李義松,劉麗鴻.我國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方式司法適用的實證分析[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20-30.

[18]呂忠梅,竇海陽.修復生態環境責任的實證解析[J].法學研究,2017(3):125-142.

[19]陳海嵩.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中的國家權力分工——憲法解釋的視角[J].政法論叢,2021(5):95-104.

[20]彭中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法律地位探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3):14-29.

[21]劉風景.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擴權現象及治理機制[J].法學,2024(4):3-16.

[22]唐紹均,魏雨.論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中“超量技改抵扣”的證成與展開——基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使用方式的考察[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2(3):24-33.

[23]曾睿.中國環境司法能動的現實障礙與實現路徑[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3):152-157.

[24]朱曉勤.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制度探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5):171-181+208.

[25]吳一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修復生態環境責任及其承擔[J].法律適用,2019(21):34-43.

[26]康京濤.歐盟生態損害救濟:理路、實效、困境及啟示——以歐盟《環境責任指令》為中心[J].寧夏社會科學,2020(1):63-71.

[27]王小鋼.生態環境修復和替代性修復的概念辨正——基于生態環境恢復的目標[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5-43+111.

[28]李興宇.公私法域交叉背景下“修復生態環境”責任的定位與實現[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35-144.

[29]任洪濤,唐珊瑚.論生態環境修復責任與生態損害賠償責任的銜接與適用——以《民法典》第1234條、1235條為研究視角[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2(2):193-203.

[31]劉鋆.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裁判文書的執行[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51-55.

[32]潘劍鋒.民事訴訟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36.

[33]張寶,殷佳偉.替代性修復責任司法適用的反思與調適[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9-59+115.

[34]王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執行程序專門化之探討[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8(1):116-126.

[35]劉志堅.“損害擔責原則”面向問題的識別與損害擔責中義務和責任的耦合[J].法治論壇,2019(1):326-337.

[36]喬剛.生態環境損害民事責任中“技改抵扣”的法理及適用[J].法學評論,2021(4):163-172.

[37]胡玉鴻.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生存權理論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28-38.

[38]肖惠娜.人們為什么不守法?——守法理論研究述評[J].中國法律評論,2022(2):107-121.

[40]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肖楠.勞務代償在民事檢察公益訴訟中的適用——以非法捕撈水產品案為例[J].中國檢察官,2021(22):56-58.

[41]趙爽,王中政.論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裁判的執行——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的思考[J].行政與法,2019(1):90-100.

The Proof and Development of Compensation of Labor Servicein the Civil Li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Li Yisong, Ye Xiang, Yang Lei

Absrt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nsation of labor service does not follow the imputation elements of repair responsibility and can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equivalent reconstruction or replacement of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ature of the compensation of labor service is“The execu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ode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content of money payment”, which is not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repair, so the object of labor compens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cost of repair.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should be defined as“Natural person should bear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the quantified amount of ecological damage is not large, but the person’s family is unable to fulfill the financial obligation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judgment, we should adopt the mode of revising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r issuing the guiding cases to clarify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the standards of discount and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burden of proof of economic condition, etc.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Labour compensat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and facilitat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civil liability; compensation of labor service; alternative remediation; mode of responsibility

(責任編輯:王正橋)

作者簡介:李義松,河海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會長,江蘇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法學和法律社會學;葉翔,河海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法學;楊磊,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法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長江經濟帶跨界河湖治理法治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2BFX131;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地方環境立法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FXA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丝袜第一页|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久久黄色小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在线中文字幕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性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欧美在线视频a| 91亚洲精选| 毛片基地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7视频免费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www.狠狠|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精品91视频|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色视频国产| 国产青青操| 亚洲一区毛片|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美女国产在线|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