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重構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基于此,本文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意義,從整合數學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小組線上競賽、開展多元評價四方面出發,分析了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相關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教育教學領域,可以提升教學質效,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教育”為基礎的教學改革新形態。隨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學生不再被動聽講,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或在合作探究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教育”創新數學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意義
(一)有益于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師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特定探究任務,讓學生在互相幫助、互相啟發的過程中,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而開展[1]。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多樣性手段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生可以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學習工具,在這些資源和工具的支持下,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解題、學習,在小組討論中可以借鑒優秀的學習方法,有益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三)有益于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得不到保障,影響學習的積極性。“互聯網+”背景下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突顯其主體學習地位,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有效記錄、總結、評價、督促學生的學習,也可以及時向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形成教育教學中的“主人翁”意識。
(四)有益于促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學習所需的資料,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高效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時了解學生的合作學習進度,及時給予各個小組合適的指導和幫助,從而改變學生低效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質效,促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二、“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策略
(一)整合數學問題,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前,需要為學生設計、整合問題。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問題是關鍵。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可以圍繞問題成立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并解答問題。這樣的合作流程可以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更為順暢[2]。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不同的合作主題,利用電子軟件整合、呈現對應主題的問題,讓各個小組在合作中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清晰了解不同問題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開展系統化的學習。
以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勤勞的小蜜蜂——萬以內的加減法(一)”為例,教師可將合作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理解萬以內進退位加減法的概念,掌握運算過程,提高運算能力。基于此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蜜蜂王國今天又有新的行動了,你知道是哪些行動嗎?”這一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和呈現“蜜蜂王國豪華皇宮”的情境圖,輔以問題:“蜜蜂王國不同蜂種崗位分工明確,請看圖回答,第二隊比第一隊少了多少只蜜蜂?怎樣進行不連續進位的三位數加三位數算?不連續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運算過程是什么樣的?”教師可以利用word文檔制作清晰的問題列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按照順序解答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向同組成員分享自己的算法。當出現結果分歧時,教師要利用word文檔記錄學生的每一個估算結果,讓學生尋找分歧原因。學會驗算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學生只有通過驗算才能檢驗估算結果的正確性。教師可以變換提問方法,并使用word文檔對問題加以歸類:
1.估算類:蜜蜂生產記錄對嗎?怎樣進行不連續進位的三位數加三位數估算?
2.運算類: 怎樣檢查蜜蜂生產記錄?不連續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運算過程是什么樣的?
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呈現情境圖,使用word軟件整理問題,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演算能力,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整合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分析、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目標,高效學習數學知識。
(二)創設真實情境,利用智慧課堂推進合作學習
“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打造智慧課堂,使學生獲得合作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創設真實情境,利用網絡或學習軟件呈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圖片、視頻、音頻等,助力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使用學習軟件,使其深入教學主題情境,在合作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認識科技的重要性,在智慧課堂中提高合作學習能力[3]。
以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巧手小工匠——認識多邊形”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三角形的圖案,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物品平面圖形,創設“小工匠”主題情境。教師可以播放“七巧板”微課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并根據提示進行剪切、折疊、拼接等操作,尋找多邊形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還可以利用動畫軟件模擬不同圖形拼接的過程,配合相應的銜接音效,打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拼接多邊形的過程中,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通”軟件構建智慧課堂,并以之為載體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軟件發布“三角形穩定性”視頻供學生觀看學習。視頻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發布合作探索問題:
1.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為什么要將支撐架、書架、門框制作成三角形?
3.生活中還有哪些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
學生借助“學習通”軟件觀看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思考、研究并回答問題,從而掌握三角形的性質,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
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通”教師端,向學生端發送精美的地磚圖案,要求學生操作軟件,分解地磚圖案中的三角形,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三角形知識的理解。
在這個完整的小組合作教學案例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能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掌握發展空間觀念、探索三角形的特性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教學方法創新。
(三)小組線上競賽,調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熱情
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長時間的合作學習中,部分學生容易對其他組員產生學習依賴性,從而喪失獨立學習的熱情和能力,其在合作活動中的參與度也將隨之降低,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線上競賽的方式,讓各個小組通過互聯網回答問題、展示學習成果、完成實踐探索,調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4]。
以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走進動物園——簡易方程”為例,本課安排了不同的信息窗,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軟件,組織學生成立線上學習小組。在合作開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為自己的小組進行個性化命名,以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線上分組結束后,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小組線上競賽活動任務:
1.分析“米粉重多少克”,理解方程的意義。
2.研究“小金絲猴重多少克”,體驗和理解等式的性質。
3.討論“鸚鵡重多少千克”, 體驗和理解等式的性質。
4.估算“白鷺有多少只”和“黑天鵝有多少只”,驗算結果,學會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探究“長頸鹿有多少只”,解決有難度的實際問題。
以上五項競賽活動設計,指向教材中五個信息窗中的知識內容。學生需要合作分析問題“米粉重多少克”“小金絲猴重多少克”“鸚鵡重多少千克”“白鷺有多少只”“黑天鵝有多少只”“長頸鹿有多少只”。同時,“學習通”軟件中的即時聊天系統會記錄小組的探討過程和研究成果。教師要引導各小組成員在競賽中明確分工,分別負責整理、記錄、提交、總結等任務。在共同合作下,小組成員能理解方程的意義,體驗和理解等式性質,明白“等式兩邊同加或同減一個數,等式仍成立”的道理,學會解形如“x±a=b”的方程。
在競賽結束后,教師要在“學習通”軟件中生成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統計表,表格中應詳細體現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評價、榮譽稱號、改進建議、學習指導等內容,并逐一下發至小組長的“學習通”軟件賬號中。各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分析成果統計表,吸收教師的建議,以便在日后的合作學習中繼續努力。這種教學方式能發揮競賽活動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良性競爭意識,最終提高小組合作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四)開展多元評價,改進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應采取多元評價模式,持續幫助學生調整和優化合作學習策略。教師要堅持多元化評價原則,以多個評價主體和多種評價維度相融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合作學習的完整過程,使其了解自我學習中的優缺點,并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提升[5]。
以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摸球游戲——可能性“為例,本課合作教學歷經“猜測—實踐—驗證”的過程,通過摸球游戲,可以提高學生對可能性的理解,使其明白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電子評價檔案,詳細點評各個小組的表現,逐一授予各小組榮譽稱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相點評,在此基礎上開展組與組之間的互相點評,讓學生將點評成果通過“學習通”發送至每個小組成員以及各小組組長終端處,從而形成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的合作評價效果。
教師還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評價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摸球實驗”,驗證以下事件的可能性。
1.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紅球。
2.任意摸一個,可能是紅球。
3.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紅球。
這種以評價任務為主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呈現事件的可能性,讓各個小組通過參考思維導圖分析事件的可能性,驗證自己的合作學習成果,為他們的自主點評提供依據。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改進小組學習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個性化學習空間,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
三、結束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立足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設計合作學習的數學問題,創設指向遷移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情境,組織各個小組之間進行競賽,開展多元化合作學習評價活動,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形態優勢,提高教學合作教學實效,最終提高數學課程教學的質效。
作者單位:李雪梅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黃山實驗
小學
李雪梅(1992.02-),女,漢族,山東濱州,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參考文獻
[1]呂照.探索“互聯網+”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J].學周刊,2021,(21):51-52.
[2]董軍梅.“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思考[J].智力,2021,(02):167-168.
[3]丁興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模式研究[J].天津教育,2020,(29):62-63.
[4]沙巧華.“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文化素養培養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9):43+42.
[5]許藍方.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