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國氣候類型復雜,不同品種、不同產區釀酒葡萄與氣象條件的關系表現各不相同。以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為例,對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釀酒葡萄氣候適宜性進行分析并創建指標。利用上杭1981—2020年基本氣象資料獲取種植基地古爐長序列氣候資料,根據2021—2022年上杭釀酒葡萄氣象條件分析結果,篩選出生長季(3—10月)日照時數、生長季(3—10月)降水量、≥10 ℃活動積溫和干燥度4個指標,利用專家打分法得出權重分別為0.28、0.23、0.26和0.23,以此建立并修訂氣候適宜性指標模型,得出氣候適宜性指標。不僅為上杭釀酒葡萄產業提供氣象服務保障,還將對釀酒葡萄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科學區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釀酒葡萄;氣候適宜性分析;氣候適宜性指標;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7.055
釀酒葡萄是指以釀造葡萄酒為主要生產目的的葡萄品種,品質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氣候因素。隨著釀酒葡萄產業的不斷發展,國內外研究人員開展了許多釀酒葡萄與氣象條件相關的研究。國外早在 20 世紀30 年代就已經開展釀酒葡萄氣候區劃研究,從單一的熱量或水分指標,發展到基于溫度、光照、降水和土壤濕度等因子構建的綜合指標[1-3]。氣候指標的選擇是進行合理區劃的關鍵,當所選擇的氣候指標不同時,區劃結果也不盡相同。國內研究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得出更適合我國大陸性、季風性氣候的釀酒葡萄氣候指標。王靜等基于氣候因子對釀酒葡萄地理分布影響的貢獻確定了無霜期、干燥度、極端低溫、年降水量、生長季日照時數、≥10 ℃活動積溫等主導氣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影響釀酒葡萄種植分布的主導氣候因子及氣候適宜性[4]。張春同通過對比分析選取了無霜期、極端低溫、生長季干燥度和成熟期降水量作為釀酒葡萄氣候區劃的指標,但無法對中國每個種植區進行有效劃分[5]。王蕾等以無霜期作為中國葡萄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標,干燥度作為水分指標,并加入生長季活動積溫這一熱量指標對區劃結果進行修正,以年極端低溫、最熱月平均氣溫及埋土防寒線作為輔助指標,繪制出高精度中國葡萄氣候區劃圖[6]。大面積的區劃研究在小地域應用還需要更精細化的區域氣候研究,張茜茹等通過分析小地域釀酒葡萄生育期氣溫、降水、日照時數、活動積溫、無霜期及光熱、水熱系數等因素來評價釀酒葡萄種植適宜性[7],對不斷細化氣候適宜性研究更具指導意義。
中國的釀酒葡萄栽培范圍廣,但大多數種植在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區,南方亞熱帶季風區除云南部分產區外,鮮有種植釀酒葡萄。許多研究人員采用不同的氣候指標、不同的分析方法評估南方亞熱帶季風區多為釀酒葡萄氣候區劃不適宜區[4-5,8],而福建省上杭縣釀酒葡萄的成功種植并產出具有南方獨特風味的葡萄酒,表明南方部分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備釀酒葡萄種植所需的氣候條件并能為不同風味葡萄酒加工生產提供優良的種植地。由于2021—2022年種植基地(上杭縣古田鎮古爐村)氣候條件整體較好,釀酒葡萄產量多、品質優,未出現重大氣象災害導致葡萄減產和影響品質的情況。上杭釀酒葡萄的成功種植推進了種植基地的擴建需求,結合種植基地實際需求,研究分析氣象條件與釀酒葡萄的相關關系,開展釀酒葡萄在上杭的氣候適宜性分析,創建氣候適宜性指標,總結氣象服務關注重點及栽培改進措施,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不僅為釀酒葡萄產業在上杭的發展提供氣象保障服務,還能為釀酒葡萄在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擴大產區、促進產業優選種植基地及規模化生產提供研究基礎。
1" 數據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基于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1981—2020年與古爐區域站2021—2022年基本氣象資料,建立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古爐與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降水等因子的修訂函數,利用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1981—2020年基本氣象資料獲取種植基地古爐長序列氣候資料。根據2021—2022年上杭釀酒葡萄物候期觀測數據及葡萄產量和成品情況,對2021—2022年影響釀酒葡萄生長的氣象條件進行分析,選取上杭釀酒葡萄氣候適宜性指標。
1.2" 指標篩選
影響釀酒葡萄品質的氣候因素是綜合性的,溫度、積溫、日照、降水等氣象條件與葡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經前期調研了解,日照、降水是影響上杭釀酒葡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結合前人經驗和調研結果,選取無霜期、干燥度、年極端低溫、生長季(3—10月)降水量、生長季日照時數、≥10 ℃積溫等影響釀酒葡萄分布的主導氣候因子,采用數理統計、相關分析等方法對上杭釀酒葡萄進行氣候適宜性分析。
不同研究對于所選取的氣候適宜性指標的計算方法不同。本研究定義無霜期為葡萄完成生長所需要的時間長度,即一年中春季終霜日與秋季初霜日之間的持續日數,以日最低氣溫≥0 ℃的初終間日數計算,初終間日數=終日累計日數-初日累計日數+1[4];≥10 ℃活動積溫表征葡萄完成生長所需要的熱量,本研究采用五日滑動平均法計算,先求出穩定通過10 ℃的起始日期,再計算期間的活動積溫即∑(當日平均氣溫-10 ℃)[9] ;干燥度表征降水對葡萄需水的滿足程度,本研究采用修正后的謝良尼諾夫公式[10],即:
K=0.16∑Ta/P" (1)
式中,∑Ta為≥10 ℃活動積溫(℃),P為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 ℃期間的降水量(mm)。
1.3" 研究方法
線性回歸是一種用于建立變量之間線性關系的統計分析方法,通過擬合一個線性方程來預測一個因變量與一個或多個自變量之間的關系。線性回歸分析的目標是估計出最優的回歸系數,使預測值與實際觀測值之間的殘差平方和最小化。筆者利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庫來進行模型的訓練,得出修正函數。
交叉驗證是一種常用的模型評估方法,將數據集劃分為若干個子集,然后在其中的一個子集上訓練模型,在其他子集上測試模型性能。這樣可以多次重復這個過程,每次使用不同的子集進行訓練和測試,最終得到的模型評估指標則是多次測試結果的平均值。筆者使用k折交叉驗證,將數據集隨機分成k個子集,每次使用其中的k-1個子集進行訓練,剩下的一個子集作為驗證集進行模型驗證。交叉驗證法有效避免由于數據集劃分不合理而導致模型評估偏差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數據集進行模型評估。
專家打分法是一種定性描述定量化方法,首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要求選定若干個評價項目,再根據評價項目制定出評價標準,聘請若干代表性專家憑借自己的經驗按此評價標準給出各項目的評分,然后進行加權或者平均,最終得到一個綜合評分。筆者采用加權系數法求出各評價項目即氣候適宜性指標的權重,進而建立氣候適宜性指數模型。氣候適宜性指數模型表達公式如下:
CSI=[i=1n(wi×Ni)]" (2)
其中,CSI代表氣候適宜性指數;[n]代表所選取的氣象指標的數量;[wi]代表第i個指標的權重系數;[Ni]代表第i個指標的歸一化值。
1.4" 數據處理
首先根據氣象資料處理方法,對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古爐區域站、梅花山天訴池區域站基本氣象資料進行處理。因古爐區域站受移動基站不穩定、通訊模塊異常、2G網卡傳輸不穩定等因素影響,導致通訊傳輸不穩定,2021年3月11—12日、9月17—27日、2022年11月26日數據部分缺測,其中3月12日、9月17、22、24、27日平均氣溫用4次平均值代,其余天數缺測時次均超6次以上,采用臨近站點梅花山天訴池的數據代替。因古爐和梅花山天訴池區域站經緯度和海拔最接近(見表1),根據2021—2022年古爐和梅花山天訴池基本氣象數據,計算兩站平均氣溫、最低氣溫標準差分別為古爐5.87、 梅花山天訴池6.21和古爐6.15、梅花山天訴池6.74,差別不大,故用梅花山天訴池數據代替古爐數據較合理。2021年3月11日由于設備異常,所有區域站數據均缺測,無法用臨近站點數據代,采用梅花山天訴池前后兩日插值數據代。針對日照時數數據的處理,因古爐未設日照計,故采用上杭本站日照時數進行分析。
表1" 古爐和梅花山天訴池站點地理位置情況
[站名 緯度 經度 海拔/m 古爐 25°17′41″ 116°51′49″ 1 121.5 梅花山天訴池 25°18′08″ 116°52′28″ 1 256.5 ]
利用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與古爐區域站2021—2022年的數據,采用線性回歸方法建立古爐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降水等因子的修訂函數,獲取種植基地1981—2020年長序列氣候資料。利用反演的古爐1981—2020年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日降水量,2021—2022年基本氣象資料及1981—2020年上杭日照時數進行分析,求出生長季日照時數、無霜期、年極端低溫、≥10 ℃活動積溫、生長季降水量和干燥度。根據2021—2022年上杭釀酒葡萄物候期觀測數據及葡萄產量和成品情況,對2021—2022年影響釀酒葡萄生長及品質的氣象條件進行分析,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氣候適宜性分析,篩選出影響程度較大的指標,并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氣候適宜性指標權重系數,建立氣候適宜性指數模型。
因氣溫在不同地點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一致性,因此,用線性回歸方法建立古爐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的修訂函數,利用python編寫線性回歸模型,計算得出日平均氣溫修正函數:
y=0.82x-0.86" " (3)
日最低氣溫修正函數:
y=0.85x-1.34" " (4)
式中,x為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數據,y為修訂后的古爐區域站的數據。
由于降水不存在空間一致性,將降水分成不分類和分類兩種方法計算修正函數。當采用分類方法時,僅對有降水的天數進行線性回歸計算,無降水按0處理。本方法認為,當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無降水時,古爐也不存在降水事件,記作無降水。2021—2022年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無降水日數為458 d,同時段古爐無降水日數為420 d,因此,當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無降水時,古爐約有91.7%的概率為無降水,故近似認為,當上杭縣站無降水時,古爐也不存在降水事件。
當不分類的時候,得出降水修正函數:
y=0.87x+1.7 (5)
分類后得出降水修正函數:
y=0.81x+3.77 (6)
式中,x為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數據,y為修訂后的古爐區域站的數據。
對不分類和分類兩種修正函數進行檢驗評估,選取更合適的方法。用2021—2022年2年的降水數據作為訓練集,2023年1—6月數據作為測試集,將數據集分成K個折(K=5),通過循環迭代每個折,根據給定的修正函數,采用交叉驗證方法,得到平均預測誤差。不分類時模型的平均預測誤差為-0.24,而分類時模型的平均預測誤差為-0.17,小于降水不分類時的誤差,因此,分類情況下的模型性能較好,選擇分類方法下的降水修正函數更合適。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氣象條件及氣候適宜性分析
2020年是上杭釀酒葡萄種植的第1年,葡萄產量和品質受限于葡萄樹本身及種植人員的栽培技術和園區的管理等因素,產量較低,品質中等。2021—2023年,隨著栽培和管理技術的成熟及葡萄樹的產出能力變強,產量逐年上升,品質則從2021年開始就一直保持優等(見表2 )。2021—2022年上杭釀酒葡萄的高產和高品質表明這兩年的氣象條件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因此,利用2021—2022年的數據作為氣候適宜性標準參考值并對其物候期氣象條件進行分析。
2020—2021年古爐無霜期均為275 d,打破了南方地區無霜期大于240 d無法滿足葡萄休眠的經驗。近40年(1981—2020年)古爐無霜期除1984年273 d,1986年270 d,2005年269 d外其余均為275 d。由葡萄種植基地氣象災害調查結果可知,自種植以來并未受到霜凍危害,且古爐無霜期較長,葡萄果實可以充分發育,并達到理想的糖度、酸度和風味,可以有效控制常見的葡萄病蟲害,如灰霉病、黑腐病和蚜蟲,適宜釀酒葡萄的生長。因此,無霜期對上杭釀酒葡萄影響較小,本研究不選取其為氣候適宜性指標。
表2" 上杭釀酒葡萄產量及品質情況
[年份 每667 m2產量/kg 總產量/t 品質 2020 69 10.3 中 2021 89 13.25 優 2022 215 32.3 優 ]
進入休眠期(12月到次年2月),溫度是最重要的氣象因素。如果氣溫過低,可能會對芽鱗和幼嫩芽造成損害,影響芽的發育。年極端低溫反映了葡萄能夠忍受的最低氣溫。一般葡萄的多年生枝芽能耐-15 ℃左右的低溫, 2021年極端低溫-6.4 ℃出現在1月9日,2022年極端低溫-5.1 ℃出現在12月18日,均在休眠期,并沒有產生凍害。古爐近40年來最低氣溫為-5.6 ℃ ,大于2021年極端低溫且大于埋土防寒臨界溫度-15 ℃,因此,古爐種植葡萄不需要進行埋土防寒。一般當日最低氣溫<0 ℃時,葡萄葉片可能會受凍,而當低溫在-6 ℃左右時,葡萄根系將會受損。而2021年古爐極端低溫-6.4 ℃并沒有使葡萄根系受損,這可能是因為低溫持續時間較短,短暫的低溫對葡萄植株的休眠期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地下部分。因此,年極端低溫對上杭釀酒葡萄影響較小,本研究不選取其為氣候適宜性指標。
進入萌芽期(3月上中旬),溫度和光照成為了最重要的氣象因素。溫度過低會延遲葡萄的萌芽時間,從而影響后續的生長周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在10~20 ℃之間。2021—2022年3月上中旬古爐平均氣溫14.9 ℃,適宜葡萄生長。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0 ℃左右時,葡萄開始萌芽,秋冬季平均氣溫降到10 ℃左右時,葉片開始凋落,即停止營養生長,進入休眠階段。因此,將10 ℃作為葡萄栽培生物學零度。≥10 ℃活動積溫表征葡萄完成生長需要的熱量,在一定范圍內,活動積溫越高,含糖量越高,葡萄酒的品質越好。2021年古爐穩定通過10 ℃的日期是3月26日至11月11日,活動積溫為2 380.5 ℃;2022年穩定通過10 ℃的日期是3月1日至12月4日,活動積溫為2 493.8 ℃,這與黃輝白[11]所認為的我國栽培具有一定品質葡萄所需要的活動積溫下限2 500 ℃不一致。筆者采用賀普超[2]提出的葡萄生長期所需≥10 ℃活動積溫2 100 ℃為下限進行分析,近40年古爐≥10 ℃活動積溫在2 039.9~2 493.9 ℃,有97.5%的年份活動積溫能滿足釀酒葡萄生長發育對熱量的需求,因此古爐≥10 ℃活動積溫充足,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
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上杭釀酒葡萄進入開花坐果期,在這階段,溫度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象因素。高溫會影響花粉的發育和授粉,影響果實數量和質量;高濕度可能導致病原菌滋生,造成病害。葡萄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供應和合理的水分分布,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和空氣濕度有利于糖分積累、漿果成熟。
6月中下旬進入果實膨大期,此期溫度、光照和降水量都是重要的氣象因素。這個時期主要是果實體積增大、重量增加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果實內部的細胞分裂和細胞質增殖達到最高峰,因此,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分來支持果實發育,適量降雨可以促進果實膨大。同時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和光照條件來保證果實正常生長。
轉色期(7月上中旬)是指葡萄果實由青色或綠色逐漸變為紅色或紫色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發生在果實膨大期之后,當果實膨大到一定程度,開始進入成熟期時,果皮中的類胡蘿卜素(如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開始合成并積累,果皮顏色逐漸變深,由青色或綠色轉變為紅色或紫色。轉色的時間因葡萄品種、生長環境等因素而不同,通常發生在果實成熟期前幾周。
成熟期(8—10月)是指葡萄果實達到最佳食用或釀酒品質的階段。在成熟期,葡萄果實的糖分、酸度、香氣物質等各種化學成分達到了適宜的比例和含量,使果實呈現出豐富的口感和特有的風味。此時,果實的皮肉變得柔軟,果汁豐富,呈現出理想的顏色和味道。上杭釀酒葡萄一般轉色兩周后就能成熟,在此階段,溫度和光照是最重要的氣象因素。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果實的品質和產量,光照充足則有利于果實的顏色和糖分積累。
葡萄是喜光植物,充足的日照時數才能保證葡萄的成熟和形成優良品質。因上杭釀酒葡萄于2020年就開始種植成功并產出葡萄酒,2021—2022年葡萄產量和葡萄酒品質均好,3年的生長季日照時數分別為1 178.1、1 308.6、1 487.1 h,年均生長季日照時數為1 324.6 h。若以近3年的生長季日照時數為參考,日照時數在1 178.1~1 487.1 h之間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而近40年來古爐葡萄年均生長季日照時數為1 237.9 h,在1 178.1~1 487.1 h之間,且近40年有70%年份的生長季日照時數也在此間,因此,古爐的生長季日照時數比較適宜釀酒葡萄生長。
生長季降水量表征水分的供應,在葡萄的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需水量是不同的。在生長初期,需水量比較大,到了開花期要盡量保持干燥,若降水量過大則會影響受精,產量反而降低。到了果實膨大期,需要大量水分,而進入成熟期,需水量又變小,降水量過大將會導致含糖量降低、病蟲害風險增加、果實品質變差,更甚者將會導致裂果和爛果。2021年降水量1 397.2 mm、生長季降水量1 250 mm,2022年分別為2 317.8 mm、1 794.5 mm,這與一般認為年降水量在600~800 mm之間較適合葡萄生長發育不一致[12],可能是因為古爐葡萄露天種植在定植畦上,當地土質較疏松,土壤通氣性較好,雨水容易滲透,且山地地形排澇效果較好。若以2021—2022年生長季降水量為參考,降水量在1 250~1 794.5 mm之間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近40年古爐生長季降水量在1 063.6~2 091.9 mm之間,年均生長季降水量1 602.6 mm,在非常適宜范圍之間,且近40年有75%的年份也在非常適宜范圍之間。因此,古爐的生長季降水量比較適宜釀酒葡萄生長發育。
干燥度(K)表征降水對葡萄需水的滿足程度。2021年干燥度為0.3,2022年干燥度為0.2,這與一般認為干燥度≥1.0為釀酒葡萄氣候適宜區不一致[4]。上杭釀酒葡萄的產出表明了干燥度<0.9即在濕潤地區,也可能適宜釀酒葡萄的生長發育。若以2021—2022年干燥度為參考,干燥度在0.2~0.3之間,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產,近40年干燥度除1991年為0.4,其余年份均在0.2~0.3之間,年均干燥度0.2,在非常適宜范圍之間,且有97.5%的年份也在非常適宜范圍之間,表明古爐的干燥度能夠滿足釀酒葡萄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
2.2" 氣候適宜性指標創建與分析
經研究分析,本文選取生長季日照時數、生長季降水量、≥10 ℃活動積溫和干燥度作為上杭釀酒葡萄的氣候適宜性指標。利用專家打分法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得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為生長季日照時數權重系數[w]1=0.28,生長季降水量權重系數[w]2=0.23,≥10 ℃活動積溫權重系數[w]3=0.26,干燥度權重系數[w]4=0.23;相對應的[N1~N4]分別為生長季日照時數、生長季降水量、≥10 ℃活動積溫、干燥度的歸一化值。本文將氣候適宜性指數劃分為3個等級,非常適宜、適宜、不適宜。通過將每個指標數值[x]映射到0~1之間,若數值在“非常適宜”范圍內,則[Ni]=1;若數值在“適宜”范圍內,則[Ni=xi-xi(min)/??xi(max)?-xi(min)],其中[xi(max)?]和[xi(min)]分別為“適宜”范圍的最大和最小值,最后加權得到所有指標的適宜性指數。
釀酒葡萄存在概率隨著生長季內日照時數的增加而增加[4],以2021—2022年數值為參考,“非常適宜”等級閾值取2021—2022年生長季日照時數的下限值,“不適宜”等級閾值則通過求偏差的方法進行計算。葡萄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供應和合理的水分分布,以2021—2022年生長季降水量為參考,“非常適宜”等級閾值為1 250~1 794.5 mm之間,“不適宜”等級閾值則通過求偏差的方法計算得出為977.75 mm和2 066.7 mm。不同品種的釀酒葡萄所需的≥10 ℃活動積溫不同,以2021—2022年數值為參考,“非常適宜”等級閾值取2021—2022年≥10 ℃活動積溫的下限值,將小于2 100 ℃作為“不適宜”等級的閾值。葡萄在干燥度方面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以2021—2022年數值為參考,“非常適宜”等級閾值取2021—2022年干燥度的下限值,“不適宜”等級閾值則通過求偏差的方法計算得出為0.15。根據以上方法得出氣候適宜性指標取值范圍(見表3)。
根據氣候適宜性指標模型,通過輸入某個地區氣候適宜性指標數值,能夠計算得出氣候適宜性指數,越接近于1代表越適宜種植釀酒葡萄,反之,越接近于0代表越不適宜種植釀酒葡萄,這為釀酒葡萄產業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種植依據。
3 結論與討論
1)基于上杭國家基本氣象站1981—2020年與古爐區域站2021—2022年基本氣象資料,用線性回歸方法建立古爐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的修訂函數分別為y=0.82x-0.86和y=0.85x-1.34。對降水進行有降水和無降水分類修正,并進行交叉驗證后得出分類時模型的平均預測誤差-0.17小于不分類平均預測誤差-0.24,因此,采用分類方法下的降水修正函數y=0.81x+3.77進行反演分析。
2)2021—2022年上杭釀酒葡萄的高產和高品質表明這兩年的氣象條件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以此為參考對近40年的氣候適宜性指標進行分析,得出古爐≥10 ℃活動積溫充足,干燥度能夠滿足釀酒葡萄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近40年有97.5%的年份在參考值之間,非常適宜釀酒葡萄生長;而生長季日照時數、生長季降水量近40年有70%~75%的年份在參考值之間,比較適宜釀酒葡萄生長。
3)利用氣候適宜性分析結果,結合專家打分法建立氣候適宜性指數模型,模型公式為CSI=[0.28N1+0.23N2+0.26N3+0.23N4],通過輸入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生長季日照時數、生長季降水量、≥10 ℃活動積溫和干燥度數值,計算得出氣候適宜性指數,越接近于1越適宜種植釀酒葡萄,反之,越接近于0代表越不適宜種植釀酒葡萄,這為釀酒葡萄產業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4)隨著釀酒葡萄種植區域不斷擴大,建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小地域的氣候適宜性指標,將對釀酒葡萄在不同氣候區的科學區劃和規模化生產等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氣象為農服務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WINKLER A J, COOK J A, KLIEWER W M, et al. General viticulture[J].Soil Science, 1974, 120(6):462.
[2] 賀普超.葡萄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9:59-72.
[3] HRAZDINA G, PARSONS G F, MATTICK L 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vent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grape ber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1984, 35(4): 220-227.
[4] 王靜,周廣勝.中國歐亞種釀酒葡萄種植分布的主要氣候影響因子與氣候適宜性[J].生態學報,2021,41(6):2418-2427.
[5] 張春同. 中國釀酒葡萄氣候區劃及品種區域化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
[6] 王蕾,李華,王華.中國葡萄氣候區劃Ⅰ:指標與方法[J].科學通報, 2017, 62(14):12.
[7] 張茜茹.山西夏縣釀酒葡萄種植氣候適宜性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 2021, 49(10):6.
[8] 火興三. 中國釀酒葡萄氣候區劃指標體系及區域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9] 曲曼麗.農業氣候實習指導 農業氣候分析方法30例[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10] 孟猛,倪健,張治國.地理生態學的干燥度指數及其應用評述[J].植物生態學報,2004(6):853-861.
[11] 黃輝白.我國北方葡萄氣候區域的初步分析[J].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80,15(2):43-52.
[12] 王華,宋華紅,李華,等.山東省釀酒葡萄氣候區劃[J].科技導報,2010,28(21):63-67.
(責任編輯:敬廷桃)
作者簡介:黃昀(1994—),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氣象、氣候分析等。E-mail:9868015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