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培養優秀學前師資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它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具備較高人文素養,擁有扎實學科功底、突出專業能力、深厚教育情懷的學前教育專業優質人才的歷史重任。然而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綜合素質存在諸多短板,主要表現為審美意識缺失、審美能力不足、教學語言欠準確生動、教態不自然等,亟待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進與完善。本文認為兒童音樂劇課程的開設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升其教師綜合素質的新路向。
1 兒童音樂劇課程的釋義及價值分析
1.1 課程釋義
音樂劇是綜合多種藝術門類演繹故事、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舞臺戲劇藝術,其中歌、舞、劇是音樂劇最核心的構成要素。兒童音樂劇作為音樂劇形態的一種,主要是以兒童為服務對象,符合兒童的心理狀態和情感意識。
學前教育專業兒童音樂劇課程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課程目標,以兒童音樂劇知識、戲劇語言、歌唱、表演以及整體排練為課程內容,將多種藝術元素相互滲透融合的一種課程形態。本課程的主要特征可以體現為以下內容。
(1)融合性
受上世紀學科分化的影響,傳統的音樂或戲劇表演專業的各門課程走向“專業化”或“專門化”的發展路徑,被細化為一系列的課程,每門課程都以訓練某種技能為目標,使學生的某項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兒童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表現形式,涉及多專業領域內容,如音樂、舞蹈、美術、表演、文學、語言等,其綜合性需要加強各課程之間的關聯。課程的嫁接和整合形成了學科間知識的互補,彰顯了兒童音樂劇課程所具有的融合性特征。
(2)體驗性
在兒童音樂劇課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參與體驗是必要的學習途徑。學生不再單純以學習學科知識為中心,而是轉向了以體驗、感受為中心的經驗的獲得,其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呈現在舞臺上的演出效果,也不是為了在劇院進行商業演出,而是指把帶有戲劇本質及其屬性的手段和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充分調動自己的經驗并發揮聯想與想象,在兒童音樂劇實踐中獲得某種感受與理念,并進行彼此的交流與拓展,通過沉浸式地參與臺下練習與臺上表演達到知識與技能的內化。
1.2 課程價值
(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共情理念
面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兒童音樂劇課程將對促進學生與幼兒共情產生顯著效果。在該課程中,學生以“代言體”的表達方式取代了傳統教育中的“客體”身份,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想象、扮演、呈現一個個鮮活的兒童藝術形象。在排演的過程中,他們力求唱、舞、演等都切合劇中兒童身份,追求身臨其境、惟妙惟肖,將兒童的世界在音樂劇的展演中得到提煉與升華。這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內心與兒童世界結合了起來,學生被一步步激活,真正能夠理解兒童、回應兒童,從而能夠產生認知變化、積累情感經驗,在未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時,學生能夠做到換位思考,形成良好的共情理念,從而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
(2)有利于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
面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兒童音樂劇課程可為學前師范生提供大量豐裕的審美實踐,繼而喚醒審美意識。兒童音樂劇是通過融合多種形式的藝術手段,如音樂、文學、舞蹈、繪畫、表演、導演和舞臺技術等塑造舞臺藝術形象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類型。在兒童音樂劇課程中,學生在將多種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中經歷了鮮活的審美實踐,收獲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如文學劇本是兒童音樂劇創作的前提和基礎,它要求人物性格鮮明、情節集中緊湊、戲劇沖突鮮明單純、能夠高度契合兒童生活與心理。劇作家需用多種文學手法布局戲劇結構,反復斟酌臺詞和潛臺詞,在劇本創作中展示出文學的力量,學生可以從中盡情地感受文學之美,從而激活審美意識,增強領悟美、欣賞美乃至創造美的能力。
(3)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面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兒童音樂劇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在兒童音樂劇課程中,學生須能夠辨別和甄選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合適何種音樂,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中內含怎樣的教育價值及審美意義;能夠分析出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如樂句、樂段、前奏、間奏等;能夠鑒賞音樂作品中細微的處理及其所表現的情趣,從而選擇出合適的音樂作品進行兒童音樂劇的排練。另外,作為非音樂專業的學前師范生,在兒童音樂劇實踐過程中,需要進行專業的歌唱訓練,主要包括氣息的運用、聲帶的閉合、腔體的控制、真假聲的融合、咬字的規范等。在此基礎上學習用歌聲塑造形象,將音樂情感內化為自己的心聲,以情感人、聲情相依。
2 兒童音樂劇課程開設的可行性分析
2.1 學生擁有綜合知識儲備
按照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已開設了學前教育學、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學前教育社會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兒童衛生學等多門課程,使學生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情況已有所把握,在兒童音樂劇課程的學習中能夠以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視野詮釋與演繹作品,使兒童音樂劇充分彰顯兒童化和趣味性,從根本上有別于成人音樂劇。關于音樂教學,現已開設音樂基礎、鋼琴基礎、兒童歌曲彈唱等,這些課程為學生學習兒童音樂劇提供了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且使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音樂素養。舞蹈基礎、兒童舞蹈創作課程,有助于學生形體姿態、動作協調的提升。幼兒閱讀與兒童文學課程對于學生選擇兒童音樂劇的劇本、理解劇情,乃至改編和創作劇本都大有裨益。另外,兒童音樂劇課程最終是以在舞臺上呈現出的戲劇表演作為課程成果,它需要綜合舞美、燈光、布景、道具等多種藝術元素,這些都可以通過美術基礎、幼兒美術創作、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2.2 學校擁有基本物質保障
物質基礎是課程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基礎性物質、輔助性物質和智能性物質三類。首先,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能夠滿足基礎性物質的供給,如數碼鋼琴教室可容納30至60臺數碼鋼琴及標有五線譜的黑、白板等多種音樂教具,為兒童音樂劇課程中的音樂劇基礎知識和歌唱教學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物理場所。舞蹈教室寬敞明亮,地上鋪專用的地膠并配置落地鏡和把桿,成為兒童音樂劇課程中的表演教學和整體排練的空間環境。其次,在兒童音樂劇的排練過程中,播放背景音樂、伴奏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的教室均配備了鋼琴和音箱,舞蹈教室的音響設備更為完備,為兒童音樂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輔助性物質條件。最后,多媒體設備和計算機網絡系統是典型的教學智能性物質。它們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控制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承載信息的媒體統一在一起,在兒童音樂劇課程的戲劇鑒賞、劇本分析、臺詞練習教學環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3 學校擁有基本師資力量
就目前高校開設戲劇通識課程的研究成果來看,眾多學者持贊成態度,但同時也指出師資問題是最大的障礙,究其原因是普通高校缺乏戲劇科班出身的教師。本文認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現有師資可以滿足兒童音樂劇課程的基本教學。例如,分析劇本、臺詞的咬字發音、音樂劇演唱、形體的基本訓練等。但是音樂劇畢竟不是歌、舞、樂的簡單相加,非音樂劇專業的教師在音樂劇的教學理念、知識結構、藝術本質、技能技巧方面有所欠缺。為加強兒童音樂劇課程教學的師資力量,高校可以聘請當地戲曲劇院的專業導演來進行指導,從而緩解現有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另外,高校應加強在職教師培訓。學校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前教育專業的在職教師參加與音樂劇教育教學相關的學習活動,例如,到戲劇戲曲學院或含有音樂劇專業的綜合大學訪學、參加國內外音樂劇學術會議和學術講座、出國考察觀摩等,從而開闊視野、更新知識、提升技能。
3 兒童音樂劇課程構建
3.1 課程構建方案
基于對學生既有知識和經驗的考查衡量,兒童音樂劇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于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開設,每周每班2課時,共32課時。本課程內容由六大模塊組成,分別是兒童音樂劇基礎知識模塊、臺詞教學模塊、歌唱教學模塊、表演教學模塊、整體排練模塊、綜合舞臺表演模塊。前四大模塊是面向全班學生集體授課,后兩大模塊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排練與表演的教學任務。教學方式不再沿襲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起主導作用的傳統型的教學模式,而是采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需要及時進行模仿、表達、創造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模式,學生在大量反復練習中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師生之間頻繁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可以實現師生共同成長。本課程的考核方式摒棄只以期末考試為主的一錘定音,出于考慮學生的藝術天賦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本課程更加強化階段考核,即前五大模塊的每一模塊教學任務完成后都需進行一次階段考核,其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占比百分之六十左右。第六模塊教學結束后,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期末考核,每一小組需在舞臺上展示已學兒童音樂劇的片段作為期末考核的內容,其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占比百分之四十左右。總之,兒童音樂劇課程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師生協同的教學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兒童音樂劇的知識與技能由淺入深、由易到難ptrSiJID9eDYD4TTnbJ2sqP62G5SOf+cwix3S2ZoeDU=、由簡到繁地傳授給學生,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3.2 課程教學模塊
在兒童音樂劇課程的六大模塊中,基礎知識模塊主要作相關概念講解與經典劇目鑒賞,綜合舞臺表演模塊是最終結果性的舞臺呈現,本文對這兩個模塊將不做過多贅述,而主要分析以下幾大教學模塊。
(1)臺詞教學模塊
兒童音樂劇重要的“敘述”手段之一是臺詞,它主要指舞臺上人物所說的語言。與日常說話不同,它是把生活語言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藝術化語言,在舞臺表演中至關重要。兒童音樂劇中的臺詞涉及語音的音高、音調、音色、音長、節奏、停頓、氣息等要素,需要進行專門的音韻訓練,才能掌握我們民族語言正確的發音方法。音韻訓練的基本內容包括轍韻,指對文字歸韻規律的總結歸納,主要借鑒了中國傳統曲藝創作的基本功“十三轍”,能夠讓學生盡快掌握文字發音的規律。四呼,指咬字發音、吐字歸韻的四種標準口型,以開、齊、撮、合對應單字所屬的十三轍屬性,舉一反三,最終確定咬字發音。氣息是影響發音的重要因素,除了借鑒西方歌劇演唱中氣息的運用方式以外,我國傳統曲藝藝術家大多采用鼻吸口呼,在行、段中間快速換氣的方式。腔體的訓練涉及五大功能區“唇、齒、牙、喉、舌”和五大共鳴區“鼻腔、頭腔、胸腔、腹腔、口腔”的應用與配合。
夯實學生發音咬字的基本功后,就需要開啟對臺詞文字背后角色意義的解讀。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化的語言,每一次喜、怒、哀、恐的情緒表達都有其特定的場域和處境。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需要正確分析人物關系和情境,剖析臺詞中的動機和傾向,在腦中構筑出臺詞隱現的角色畫面,找準臺詞的感覺,能夠用不同性別和年齡感的人物身份說出臺詞,塑造人物形象。
(2)歌唱教學模塊
音樂劇演唱風格與純粹的美聲、民族、通俗演唱風格均有不同,它是在美聲風格的基礎上,融入通俗風格的特殊技巧,具有綜合性、多樣性、靈活性、自然性等特征。兒童音樂劇由于表演者和受眾群體主要是兒童,因此其演唱在具備一般音樂劇演唱風格的基礎上更貼近生活,更具有語言性和童趣性,且尤其強調歌者通過駕馭音色來表現兒童的情感變化和內心世界。基于音樂劇演唱風格的獨特性,在學前教育專業兒童音樂劇課程的歌唱發聲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自然條件和在聲樂基礎課程中已掌握的氣息、腔體等運用的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如果學生擁有一定的美聲演唱風格功底,則可在完善其美聲基本功的同時,適當加入通俗演唱風格行腔走句的技巧;如果學生較擅長通俗演唱風格,則可融入更多美聲風格的發聲技巧,總之,要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正確的聲音觀念。另外,兒童音樂劇課程的歌唱教學要盡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嗓音特點,注意氣息控制和歌唱力度強弱的對比,使學生的演唱放松、自然、圓潤、達遠。
在兒童音樂劇歌唱中,角色性和戲劇性是其重要特征。表演者要依據角色的差異選擇采用何種演唱方法與風格能夠與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緒等相適應。“角色要求”是音樂劇演唱的根基,歌者的聲音技巧必須嚴格服從戲劇人物的需求,通過變換不同的演唱風格,使自己與劇中人物完全融為一體,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因此在兒童音樂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識,師生可以共同分析角色與演唱之間的關系。例如,演唱老人角色時,用渾厚、低沉、富有戲劇張力的聲音,能夠更好地烘托出老人一生豐富的人生經歷;演唱善良的人物形象時,高亢、明亮、堅定的聲音是對其最好的詮釋;演唱邪惡的人物時,聲音可故意做夸張、扭曲的處理等。
(3)表演教學模塊
在兒童音樂劇表演中,舞臺上的形體語言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藝術手段,它是彰顯人物精神氣質的關鍵因素。形體語言在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方面發揮著與口頭語言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個場景中,形體語言給觀眾帶來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更為強烈,在揭示劇情內涵、完善演出效果方面產生超乎尋常的作用。
兒童音樂劇為了達到對劇情作出更好的詮釋,雖然運用了歌唱、舞蹈等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段,但是形體語言依舊是兒童音樂劇表演的基礎,這就需要學生努力學習如何運用形體語言表現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不斷強化自己的形體表現力。具體可采用“觀察—模仿—理解—創造”的路徑達到表演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不同年齡、性別、身份、職業的人物特征,尤其是兒童在不同情境下的狀態,以及某些動物的體態和習性,使其成為表演的根基,這樣基于現實的觀察能夠使表演更具真實性。其次,在觀察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對觀察對象進行模仿,這屬于表演的初期行為。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對自我的要求是模仿求像求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模仿秀”活動,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再次,學生通過觀察與模仿已經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且豐盈了內心感受,此時更易于加深對作品、人物的理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是學生主體情感產生的前提,理解的深與淺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劇中人物傾注感情的強與弱。學085f961025bfda2c027832a7305ee655f59f8d8a2fc320e4871c5382aecef86e生只有對劇中人物產生共情,才能激發出表演創作的熱情。最后,學生要將表演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對兒童的生活進行提煉,將源于兒童生活的舞臺形體動作與歌唱、舞蹈等多種藝術手段和形式相結合,使形體動作更為藝術化,使表演更富美感和感染力。兒童音樂劇表演的非程式化與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學生不僅要使其扮演的角色具有較高辨識度,而且還要賦予人物以個性化特征,使角色立體、飽滿地呈現于舞臺之上。
(4)整體排練模塊
學前教育專業兒童音樂劇課程中的整體排練模塊是將其他模塊臺詞、歌唱、表演有機整合的教學過程。正是這種整合,使兒童音樂劇擁有了區別于其他戲劇形式的價值與魅力,使它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兒童音樂劇的多要素整合性決定了學生在整體排練過程中會面臨較大的困難,但是由于兒童音樂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兒童,單純的兒童生活決定了兒童戲劇沖突不能尖銳激烈,且必須為兒童所能理解。因此,兒童音樂劇情節故事性強,戲劇沖突鮮明單純的特點適當地緩解了學生在排練過程中的難處,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有能力完成教學任務。
兒童音樂劇課程的排練教學具體可分為三大環節,分別是排練前、排練中和排練后。首先,在兒童音樂劇排練前,除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外,教師須組織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熟諳劇本、角色分工、把握臺詞,以及歌唱、舞蹈的準備,尤其是背記臺詞、歌詞的工作,如果前期功夫不扎實,學生經常出現忘詞現象,勢必會影響整體排練進程。其次,在兒童音樂劇的排練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要盡快進入角色。通過多次反復的戲劇實踐,學生對人物的走位調度、舉手投足、表情變化、語氣聲調的處理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自如、由外感到內化。學生不僅思悟自己的表演,同時還要關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在相互的磨合中習得每個人物的上場和下場、每個場次的幕起和幕落,使角色間表現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所引起的戲劇沖突得以充分演繹。最后,每一次的排練結束后,學生要進行自我反思。實踐證明課后將教師指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知思索且做到努力改進的學生,其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除此以外,學生于課后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是極為必要的。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將較多精力投射于自己的角色,無形中忽略了對其他劇中人的關照,然而戲劇表演作為一個整體物的存在而非單個人物的簡單相加,所以學生通過課后交流加深對人物、劇情內隱的情感線的理解,能夠更好地詮釋戲劇內涵和呈現戲劇效果。
綜上所述,兒童音樂劇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裨益。新時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將像園丁一樣培育和灌溉著一棵棵嫩弱的小樹苗。他們的教師綜合素質與幼兒的成長、幼教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不懈地追求,兒童音樂劇課程將為其提供有益途徑。在兒童音樂劇課程中,學生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品質都會得到全面的發展,該課程的構建不僅能夠充實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而且對于助推學前教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中英學前音樂教育比較研究”(項目編號:CX20220499)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1.湖南師范大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2.廣州大學附屬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