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于課程改革背景下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1 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還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拓寬視野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接觸多種體裁的文章,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各種體裁的特點、獲取充分的信息,還能夠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寫作素材等。而寫作是將所學知識再進行深度理解與加工,進一步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最后再將其進行輸出的過程。通過寫作,學生一方面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上的滿足感,從而進一步達到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基于課程改革背景下,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被廣泛認為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激發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此外,讀寫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閱讀來汲取思想營養和寫作營養,讀中有寫,寫中有讀,讀寫結合。讀寫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更加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
1.2 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閱讀理解往往是一個難點。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可能無法有效地理解和解讀文本中的深層含義;另一方面,他們在寫作時也可能面臨語言匱乏、思路狹窄等問題。讀寫結合的核心在于通過閱讀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通過閱讀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文本,如故事、小說、詩歌等,接觸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激發自己的思考。通過閱讀多樣化的材料,學生能夠學會抓住重點、分析細節和理解作者意圖。寫作則是鞏固閱讀的有效手段,因為通過書面表達,學生不僅要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解,還要將思想轉化為文字,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領悟。同時,通過讀寫結合,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生動而又有機地結合,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1.3 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寫作能力
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它能夠產生新穎而有趣的思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作者的創新之處,如新穎的構思、獨特的描寫手法等,并嘗試模仿和借鑒。此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關注文章中的寫作手法,如對比、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以及開篇、結尾、過渡等結構安排。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這些技巧進行仿寫和創作,從而加深對技巧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長期的練習和積累,深度理解其中的寫作技巧,在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會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將所學內容在寫作中得到充分應用,例如,各種語法規則、結構、修辭手法的應用。因此,閱讀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2 基于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發展現狀
2.1 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寫作能力薄弱
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初中階段的學生又處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時期,反而更傾向于選擇觀看視頻、玩游戲等直觀方式,對于閱讀的興趣逐漸降低。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過于注重書本中理論知識的灌輸以及學生應試技巧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認識到學生閱讀興趣以及寫作能力的重要性。而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過于單一與枯燥,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課堂氣氛難以活躍起來,學生難以真正走進閱讀的世界,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除此之外,學生個體差異導致了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的差異化,一些學生可能天生就具有濃厚的閱讀和寫作興趣,而另一些學生可能缺乏閱讀的習慣和寫作的自信心,導致閱讀興趣的不足和寫作能力的薄弱。簡言之,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外部環境因素,也包括學校教育方式、課程設置和個人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2.2 教學方法枯燥單一,難以做到讀寫結合
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對讀寫結合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不夠了解和認同,而傾向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上過于依賴講述和筆頭作業,而忽視了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手段。加之部分教師可能缺乏讀寫結合教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無法有效地將閱讀和寫作融入教學中。教師可能對于如何設計和組織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感到無從下手,導致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和單一。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可能缺乏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和寫作素材,無法支持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缺乏豐富的資源限制了教師的教學創新和探索,導致教學方法難以做到多樣化和靈活性。當前教育體制下,教師和學生面臨著緊張的課程安排和考試壓力,導致教學重心過于傾向于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培養。教師可能更傾向于傳統的考試題型和評價方式,而對于讀寫結合教學的實施感到力不從心。部分學生對于參與閱讀和寫作活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可能更傾向于被動地聽講和完成作業,而對于讀寫結合教學的參與度不高,導致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和枯燥化。
2.3 注重課內閱讀,忽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一方面,現階段初中教學普遍面臨著緊張的課程安排和考試壓力,教師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教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能更傾向于注重課內閱讀,因為課內閱讀內容與考試內容更加貼近,能夠更直接地幫助學生應對考試。另一方面,當前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可能更偏向于課內閱讀材料,因為這些內容更容易被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中。此外,在教學資源方面,教師更容易獲取到與教材相關的課內閱讀資源,而拓展閱讀的資源獲取相對困難,導致教師偏向于選擇課內閱讀。一些教師可能缺乏對拓展閱讀的深入理解和認知,不了解拓展閱讀對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注重課內閱讀。
3 基于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開展策略
3.1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寫作奠定基礎
“閱”是心,“讀”是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那么教師就需要注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同時增加詞匯量,豐富學生的素材庫。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在閱讀中拓展視野,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自身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閱讀課《孔乙己》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置教學目標:積累生字詞、理清文章脈絡;圈點勾畫、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鑒賞句子的表達效果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接下來,教師以《范進中舉》導入新課:范進的一生雖說是悲劇的,但他考中了舉人,因此他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在舊社會等級森嚴的考試制度下,比他更可悲的大有人在,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先生和他筆下的《孔乙己》。隨后,教師進行課前檢測,對學生進行提問,如下表所示: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么?小說的故事情節可分為哪幾個部分?小說的環境主要包括什么(見下表)?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讀、默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第一,給課后生詞注音并讓學生上臺展示,例如闊綽、舀出、羼水、薦頭、蘸酒、打折了腿、間或、頹唐等;第二,劃分故事情節,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第一部分為1~3段,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為4~13段,其中4~9段描寫孔乙己肖像、言行、性格以及社會地位,是故事情節的開端和發展部分,10~11段描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把故事的發展推向了高潮,12~13段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是故事情節的結局;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總結每一部分講了什么并標注在課本上,方便后期溫習;第三,畫出課文中帶有“笑”的句子并朗讀出來;向學生提問:誰為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讓你組一個帶“笑”字的詞語來形容這些笑聲,你會組哪些詞語?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解答,引導學生明確小說以“我”為見證人,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首先是哄笑,看似在場景當中擁有笑聲,但是此笑聲也恰恰體現出孔乙己這個故事的悲涼。這種穿透人心的笑聲,猶如一把利刃劃開了這個時代的悲劇。而這種以笑聲來襯托悲哀的描寫手法,讓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個社會的“悲”,并且這不只是孔乙己的悲哀,更是整個舊社會的悲哀。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詳細解讀第二部分,對其中一個生活片段——酒客揭短并取笑孔乙己偷東西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接下來,教師進行隨堂演練,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習的寫作手法描寫人物或環境等等,例如同學、父母等人物或者草原、山水等環境,并讓學生來講一講這么寫的用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夠從文章當中了解人物的刻畫手法,同時還讀懂了文章所表達的含義,還學習了寫作技巧。隨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以《孔乙己走出酒店之后》為題目,充分發揮想象力,續寫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前檢測,提出關于小說體裁的三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對小說結構等內容的學習,明確了小說這一體裁的重要性,對學生后續撰寫小說也有一定的幫助。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通讀與默讀,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掃清生字生詞的障礙,方便學生后續的學習,起到一個課前預習的作用,同時為寫作積累一定的字詞素材。教師設置隨堂演練以及續寫文章的課后作業,讓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拓展思維,不僅能夠將各種描寫方式得到實際應用,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自身動手寫作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了讀寫結合,將讀寫結合落到實處,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3.2 語言情境渲染,推進讀寫結合
優秀的作品,需要優異的寫作手法。而語言的情境渲染,則是文章表達情感的基礎。因此,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教師則需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將語言以及情境渲染的方式進行有效地融合。在進行這一過程時,教師需要對語言表達豐富以及飽含情感的文本進行擇優選擇。并且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以信息化引出視頻和圖片,從而促進學生的直觀意境提升。另外,在對情境進行構架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認識到這一舉措的重要性,同時還需要在此過程當中不斷完善語言情境,從而提高此構架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山水畫的意境》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在PPT中為學生展示《千里江山圖》,如圖1所示,并引出“江山千里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為學生解說:這是乾隆皇帝在《千里江山圖》上所題的詩句,《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它描繪了中國江山的壯麗景色,其中包括了山川、江河、村莊、橋梁、人物等元素,展現出了遼闊的地理景觀。畫面上的山水相連,流水潺潺,形成了連綿起伏的景象。我們常說“詩情畫意”,那么山水畫的意境是通過什么來表現出來的呢?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意境與山水畫中的意境有怎樣的關聯呢?同學們,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可染的《山水畫的意境》一文吧。并引出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如圖2所示。通過欣賞著名畫作《千里江山圖》以及《萬山紅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為這兩幅圖作一首簡單的詩句,或者提問學生“同學們,通過欣賞這兩幅畫作,大家能聯想到什么呢?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草稿紙上寫一寫”。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并讓學生充分利用工具書來掃清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意境的概念是什么?沒有了意境,山水畫的表現效果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并做出預設:意境是指一種通過文字、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情感、思想或氛圍,它超越了字面上的表達,通過隱喻、象征、意象等手法,將作者的情感和讀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深遠而富有表現力的情緒空間。意境常常讓人產生共鳴,引發聯想和想象,使作品更加生動、豐富和富有內涵。山水畫的意境通常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感悟、情感和審美追求,常常強調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以及心靈的寧靜與寂靜。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進一步理清課文層次。教師提出引導:本文的體裁就是典型的議論文,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按照我們議論文的三大結構,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進一步劃分文章結構層次。并注意文中詞語的積累,明確其含義。
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說一說為什么本文題目是《山水畫的意境》,而作者在文中卻多次提到詩詞并深入分析詩詞的意境呢?讓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動手去寫一些能夠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的句子或者詩句,可以利用仿寫等形式。
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的教學中,在導入新課環節,教師利用圖片這一直觀形式來為學生展示教學的相關內容,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感受作者的用意。同時,教師還引入了相關詩詞,一方面,使學生的詩詞積累量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引導學生正確應用這些詩詞以及其中所傳達出的感情;另一方面,詩詞是具有渲染性的語言,使學生快速融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能夠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更深層面的接觸。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寫句子或詩句來抒發情感進而鍛煉自身的寫作技巧,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3.3 拓展閱讀,進行練習鞏固
拓展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拓展閱讀幫助學生擴大知識積累、了解到書本以外的世界,豐富學生的內涵,增加對不同領域和話題的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多種不同類型的課內外書籍,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觀點、思想和文化,從而拓寬視野和認知。通過閱讀不同風格和深度的作品,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拓展閱讀還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愛好。通過持續的閱讀,學生可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滿足感,同時也可以提升氣質和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名著導讀”欄目設置了《簡·愛》節選,因此教師可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簡·愛》,讓學生深刻體會故事的女主人公簡·愛從一位貧困、弱小、自卑的女性逐漸成長為一位堅韌、勇敢、獨立的女性,經歷了愛情、親情和友情的洗禮,最終實現了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故事。書中還蘊含著許多深刻的哲理和人性探索。簡·愛在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時,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同時,書中也探討了社會階級、性別平等、愛情與婚姻等重要問題,讓我們思考了人性的本質和生命的價值。這些都值得學生去探索與思考,從中體味簡·愛的一生。
其次,課外讀寫活動書籍的選擇要謹慎,可以是書籍、雜志、報紙等,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科相關的閱讀材料,也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故事、科普文章等。此外,教師還需要對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有效的安排。例如,教師可以每周安排五節課,周一至周五一天一節。并且,教師還需要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每周安排兩節必修課,如“國學和文學”。
例如,以《西游記》的讀寫活動為例,此書共一百回。
①閱讀分配時間:20天
②每次閱讀數量:五回
通過以上安排,能夠明確集中閱讀的范圍,并以此減少學生的閱讀壓力。同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還需要時刻保持教學的靈活性。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一天內選擇一段時間來進行閱讀活動,而閱讀的內容則是以學生自主的閱讀方向為主。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喜歡的文句進行閱讀分析,從而改善靈活性的彈性度。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最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于學生在學習中占主導地位,而教師起引導作用,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想要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做到有句子可寫,教師應做好正確引導,引導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帶著思考去閱讀,走到書本中去,改變學生在閱讀時漫不經心以及自由散漫的狀態。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明確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一定的區別,重要的是應當更為關注閱讀的開放性。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無論閱讀內容還是方式,都應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為中心。教師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寫讀后感等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日常學習中就做到讀寫結合。
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科讀寫結合教學中,拓展閱讀也是重中之重,教師不應忽視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由于課外閱讀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更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在學生的拓展閱讀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地尊重教材的導向性;另一方面則是將生活與閱讀寫作進行有效地融合。從而以此為基礎拓展運用課外資源,注重實踐,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4 結語
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通過閱讀吸收知識、積累經驗,還能夠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感,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注重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各種文學作品,提高語感和文學鑒賞能力;其次,要注重寫作教學,讓學生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后,要注重讀寫結合,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通過閱讀啟發寫作,促進學生的總體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市玉州區第五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