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下的教育現實情況而言,新課程教育理念在學前階段得到了較好的滲透,眾多學前教師也隨之積極跟進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學習和實踐。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情境教學觀為主的眾多新式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的多個環節中得以體現,誠然,情境教學觀的實踐為學前教育活動的高質量推進創造了良好的觀念基礎,但倘若想讓情境教學觀的相關教育活動的實踐真正能夠得到質的飛躍,離不開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眾多教育措施的相繼跟進。本文以中班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為切入點,探討有關讓情境互動式教學模式高質量推進的措施。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關于數學認知目標2指出:感知及理解數、量以及數量的關系。一方面,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需要能夠借助實際情況和操作理解數學的實際意義。《指南》中的以上要求,均明確強調學前階段幼兒數學學習品質培養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張,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做”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數學趣味互動可以讓幼兒邏輯思維得到鍛煉,在不同類型的數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倘若幼兒能夠充分參與其中,往往能夠受益匪淺;另一方面,幼兒的肢體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在情境互動式的數學趣味活動中得到發展。除此之外,幼兒自身的身心成長、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體質的成長都能夠獲益其中。
1.2 研究意義
(1)以“情境”激發幼兒對數學的求知熱情
對于小朋友而言,三到六歲的年齡階段往往是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的黃金時期,此階段也是幼兒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面對著這些思維極其活躍、擁有著較強的可塑性的小朋友,應當如何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給出了答案:我們發現了孩子的好奇心,認識了兒童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好奇心,經過探索精神的挖掘,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培養出幼兒的求知熱情。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往往直接對知識建立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合理的方式來構建學習氛圍,在諸多氛圍營造的方法中,情境建設是現代化教育理念中比較推崇的一種,例如,相比較枯燥乏味的課堂算術練習,幼兒明顯更加喜歡充滿趣味性的數學游戲。
(2)以“情境”開拓幼兒對數學的知識格局
數學活動作為幼兒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渠道,其對挖掘幼兒素養,踐行學前教育階段的情境教學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探究精神,教師應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情境互動式的數學活動。此外,引導幼兒有效利用當代資源,也有助于拓展他們的知識領域。在愉快的數學活動氛圍中,孩子們將能夠培養創新意識,并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3)以“情境”升華幼兒數學活動中的體驗
在學前教育的范疇,通過情境互動式的數學活動,幼兒來自活動之前的好奇心能夠得到潛力的挖掘,在情境互動式的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讓小朋友逐步形成合作的精神、自我調節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素養,并且根植于活動情境構建的方式,讓幼兒在數學活動本身獲得更強的沉浸感和體驗感,從而讓對幼兒所進行的創造力的培養效果得到夯實。
2 當下情境互動式中班數學活動開展的瓶頸
2.1 缺乏準備,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組織無序
當下許多教師對數學活動的不重視、不了解,直接導致數學活動準備得不充分,關于情境互動式的數學活動的組織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加上中班幼兒的算數能力本身就不強,教師在組織情境互動式的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難免要降低預設門檻,這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教師關于游戲的準備形成不利影響。所以,大部分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大多是給幼兒在數學游戲區投放一些材料,讓幼兒隨意玩一些數學游戲。例如,在一次原本計劃好的“記憶數字卡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數字卡片沒有準備足夠,就讓幼兒玩“數字積木”的游戲去了。這樣的缺乏準備的數學活動開展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數學活動的質量。
2.2 缺乏導入,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開展失趣
情境互動教學目前已經被融入學前數學活動的多個環節中。然而,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主要部分,比如創建音樂、童話或生活情境,而忽略了情境教育理念在活動開場階段的關鍵作用。這種處理方式常常導致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在開始時未能得到有效的情境引入,從而在活動初期錯失了營造積極游戲氛圍的機會。例如,在進行中班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數學寶貝車》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火車頭,把握好“方向盤”帶領幼兒進行數學游戲,每位小朋友手持一張數字卡片,為了增加情境效果,在該情境互動活動中穿插進“轟隆隆,請數字號碼為1、2、3的小朋友們下車”。整個活動開展看起來十分充滿意義,但在一次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在開始階段并沒有十分積極地參與進來。后來筆者反思整個流程的情境布局,發現在活動導入階段的情境布局存在著明顯缺位的問題。
2.3 思路束縛,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缺乏體驗
目前,學前階段的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面臨著思路狹隘和限制性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中班幼兒在自主探索方面的能力不足,教師通常會預先設定活動規則,要求幼兒按照這些規定來進行游戲。這樣的做法使得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顯得表面化,中班幼兒完成任務時往往變得機械化,好像只是走走形式,時間久了就沒有了參與的熱情。或者是創設了一個游戲的大背景,比如,在《數學通關游戲》中,教師對幼兒說:“我們今天要去探險了,在探險的過程中要算對一些數學題才能通關,請你從這里出發經過各種算術障礙,到達終點就是勝利。”類似這樣單一的情境會使整個活動過程充滿被動性,缺乏主動性和靈活性。
3 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開展策略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當在游戲中進行,創設游戲情境不僅可以使幼兒有情境感、代入感,也可以豐富游戲內容,提高數學活動的教育價值。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以中班幼兒熟知并且喜歡的一些數學活動為背景,創設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有利條件,通過角色扮演、情節豐富、一物多用等方式豐富中班幼兒的數學活動,讓幼兒成為數學活動的參與者、支持者,從而成為游戲的主人。
3.1 明晰游戲規則,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建立前提
(1)制定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主題
為了確保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在中班階段能夠高效開展,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游戲的主題。在設計這類數學活動時,教師應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來合理規劃活動內容。以《蓋印》游戲為例,幼兒在中班階段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比大小能力。教師可以將孩子們分成三排N列,并給每列發放一張數字卡片。每個孩子需要觀察前面同學的卡片,選擇一列中數字較大的作為標準,然后鼓勵其他孩子根據這個標準使用印章在自己的卡片上蓋章,每個印章代表“1”。在具體實施《蓋印》這一活動時,教師還可以創造一個吸引人的情境主題,使活動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可以設置一個情境,讓孩子在有趣的故事背景中進行游戲,這樣可以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和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數字概念,還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發展,并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來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豬媽媽想去趕集,但不幸的是她被鎖在了家里。她需要用你們每一列的數字卡片的數字加上印章數的總和來解開密碼鎖。你們愿意幫助豬媽媽嗎?”通過將印章和童話故事結合的情境互動式數學游戲,幼兒不僅能夠明確游戲目標,還能更積極地參與其中。
(2)制定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角色
在創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時,新的教學理念推薦以活動的核心主題為基礎來設定角色,并將這些角色的設計融入具體的情境特點。例如,開展《超市》這一數學游戲時,首先需要讓幼兒熟悉游戲中的角色,如“小熊”和“顧客”。接著,教師應激勵幼兒參與討論,安排兩個孩子擔任小熊的角色,并讓其他角色帶他們去超市。隨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任務:“小朋友們,今天小熊要陪伴顧客去超市購物。由于小熊有許多兄弟姐妹,誰愿意扮演這些兄弟姐妹來幫助小熊購買所需物品呢?”在這種情境中,幼兒通常會積極參與。教師隨后會進一步解釋購物的步驟:“每位‘小熊’將獲得一個購物籃和一張購物卡。根據購物卡上的圖案和數字,你們可以去超市為小熊挑選價格一致的商品。”在這樣的角色游戲中,幼兒的數學學習熱情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而言,倘若想讓一些活動的開展保持足夠的進度上的效率的同時,也能夠保證相應的效果,筆者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讓幼兒沉浸在適合自身的角色情境之中,并且保證角色情境和主題的契合度。
3.2 合理情境布局,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合理導入
(1)音樂導入——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建立律動
教師在進行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為幼兒營造生動的音樂情境,以此通過建立活動的律動感來進一步提升導入的質量。例如,在進行中班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數學寶貝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了增加整個活動的導入效果,采取音樂情境布局的方式,為幼兒提供歡快的音樂,讓幼兒的心靈得到放松,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
(2)生活導入——讓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彰顯生活化
新課程教學理念十分強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性,而就如何才能夠彰顯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其前提是讓幼兒獲得活動參與興趣,新課程教學理念還提及,在進行數學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應當根植于生活情境的布局來激發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根植于生活的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氣氛布局,指的是教師選取幼兒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加工為特定的情境,讓情境內容趨于生活化和形象化。采取生活化的情境布局思路來跟進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夠讓學前階段的數學啟蒙教育會因幼兒對生活的熟悉而降低對所進行的數學活動內容認知的門檻。在中班的數學教學中,理解“1”和“許多”這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運用創意情境來幫助幼兒掌握這些概念。通過設計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活動,教師可以讓幼兒更直觀地體驗這些數學概念。例如,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真實的材料,如玩具或圖片,引導幼兒參與具有趣味性的游戲。
通過活動如“玩具分配”和“釣魚”,教師能夠有效地展示數量的不同。例如,給每位幼兒發放一個玩具,并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操作,幼兒將能夠在游戲中體驗“1”和“許多”之間的差異。中班幼兒通常以具體的視覺形象為基礎思維,這種實際操作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在這些活動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建一個引人入勝的環境,使幼兒積極參與。在“玩具分配”游戲中,幼兒被要求拿一個玩具并舉高,這樣可以迅速地完成任務。此時,教師的指導使得幼兒的表現迅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接著,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重復的練習來幫助孩子們深化對“許多”即是多個“1”的理解。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和總結,幼兒對這一數學概念的記憶得以加強。在類似“釣魚”的活動中,幼兒能夠展示他們在任務中的進步,快速完成任務并展示成果。這種方式確保了幼兒不僅能理解所學的知識,還能將其有效地應用到實踐中。
3.3 鼓勵自主探究,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增加體驗
(1)完善材料投放,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建立物質基礎
想讓死板的數學游戲現狀得以解決,其突破口就是在游戲材料上下功夫。例如,教師可以在數學區域投放大量的游戲材料,當數字卡片足夠多、數學類的游戲玩具足夠多的時候,幼兒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游戲材料,這樣幼兒的游戲空間更大,在更加豐富的游戲空間中,幼兒數學品質的培養必將贏得更多的機遇。
(2)激發幼兒創造,為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夯實探究成果
幼兒愛模仿,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同時增加情境互動式數學游戲的趣味性,教師應當以自由自主的原則,在原有的情境布局的基礎上,鼓勵幼兒依據其興趣和對數學活動的理解,基于游戲中的游戲路徑的創新點,進行改編和創編,通過一定的機制,對幼兒所進行的創造力的注入和鍛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為情境布局下的數學活動開展升華效果,例如,在進行《找朋友》的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鼓勵中班幼兒進行自主探究,且起到了較好的探究效果。
①幼兒自主進行丟手帕,懲罰措施加深對數字的記憶
游戲開始了,筆者給小朋友們發放了多種多樣的游戲卡片,每一位小朋友身上都有1~9不同數字。幼兒將筆者準備好的卡片掛在身上,“游戲該如何進行呢?”在剛開始的時候,樂樂小朋友首先提出了他的疑惑,其他的小伙伴看著自己的卡片都十分興奮,這時候,凱凱提議道:“要不我們先做一個簡單一點的游戲吧!”“是什么游戲呢?”佳佳也十分好奇地走上前去問凱凱。凱凱說:“還記得我們之前做過的丟手絹的游戲嗎?我們可以做丟手絹的游戲呀!那多好玩呀!”這時候筆者對小朋友們說,“那大家有沒有興趣讓丟手絹的游戲和我們的數字卡片結合起來呢?”筆者的小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幼兒集思廣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游戲思路,最后,幼兒決定玩丟手絹的游戲,被抓到的小朋友要在小伙伴中間,用手拍手掌,拍的次數應該是自己的卡片的數字對應的次數。接著,幼兒就井然有序地自主進行丟手絹,游戲的過程十分歡快。
在情境互動式中班數學活動《找朋友》的熱身環節,在幼兒拿到數字卡片的時候,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應當玩什么游戲,而是給予幼兒極大的空間來思考如何利用卡片來開展游戲,最后幼兒彼此討論,想到了原來玩過的丟手絹的游戲,并且將該熱身環節的游戲同卡片上的數字進行銜接。這體現了幼兒思維活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的經驗遷移和運用能力。
②幼兒根據數字找朋友,數字相加鍛煉幼兒數字認知
在玩了一段時間的熱身游戲后,孩子們顯得有些疲倦。凱凱在這個時刻提出:“丟手絹的游戲似乎沒有什么趣味,不如換成其他的游戲吧!”佳佳隨后建議:“我們可以詢問老師,看看是否有其他更有趣的游戲。”筆者走近他們,首先對他們之前的游戲設計給予了贊揚,然后詢問:“大家是否想嘗試一下名為《找伙伴》的新游戲呢?”臻臻在此時表示疑問:“這個游戲的具體玩法是什么?”她的表情顯示了明顯的困惑。筆者解釋道:“游戲的規則實際上非常簡單。只要兩個人的數字加起來為10,他們就可以成為朋友。比如,數字3和7可以配對,數字2和8也是如此。甚至三個人的數字和也可以達到10,例如,5、4和1的和為10。目標是盡可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孩子們在聽到這些后,馬上投入到新的游戲中。
在游戲過程中,樂樂和凱凱由于計算錯誤,他們的數字分別是6和3,但卻在一起站著,這讓他們顯得有些尷尬。當其他孩子發現這個問題后,他們沒有嘲笑,而是迅速找出了解決辦法。佳佳提議:“他們需要一個1來組成10,我們應該找一個數字1的朋友來幫助他們。”筆者立即回應:“我正好是1,我來幫忙完成配對。”這種做法立刻解決了尷尬的情況,孩子們很快露出了笑容。在《找伙伴》的環節中,孩子們根據游戲規則找到了大多數的伙伴。然而,還有兩個孩子因為數字和不等于10而沒有配對成功。面對這個情況,其他孩子沒有表現出嘲笑的態度,而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這種行為反映了他們之間的合作精神。作為旁觀者,筆者也注意到大部分孩子已經找到了伙伴,于是決定代入數字1來幫助剩余的兩個孩子完成配對。雖然這種介入看起來有些主動,但發生在孩子們已經提出解決辦法之后,仍然符合以兒童為中心的游戲推進原則。
③幼兒根據朋友來鼓掌,鼓掌次數增加夯實游戲成果
在孩子們玩了幾輪后,偶爾會有一些孩子獨自一人,即使我也參與其中,但頻繁的尷尬場面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參與熱情。樂樂感嘆道:“我覺得這個游戲已經沒有什么樂趣了。”因此,筆者決定修改游戲規則,并對孩子們說道:“我們來變換一下規則吧!”孩子們一聽到新的安排,眼中立即閃現出興奮的光芒。凱凱好奇地問:“新規則是什么呢?”筆者解釋道:“新的規則也很簡單。每當一個孩子找到一個朋友,大家就要為他鼓掌一次;如果找到兩個朋友,就需要鼓掌兩次。”孩子們對新規則反應熱烈,他們紛紛站起來尋找朋友,每當有人成功找到朋友,周圍的孩子們都會熱烈鼓掌。有些孩子找到了七個伙伴,旁邊的孩子們也為他們鼓掌七次。此時,藝藝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為找到朋友鼓掌呢?”凱凱解釋說:“因為找到朋友是很開心啊!”藝藝點頭表示理解。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按照新的規則進行了自主的游戲,游戲效果顯著。孩子們不僅在游戲過程中對數字的敏感性有所提升,同時也對友誼有了更深的認識。特別是,當某些孩子對為什么要鼓掌表示疑問時,其他孩子的回答如“找到朋友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凸顯了此次活動的道德教育效果。
4 總結
總而言之,無論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要求,都明確提及應當在趣味性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數學素養。本文充分根據當下的中班幼兒心智發展規律,結合當下學前數學活動組織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從制定游戲主題、完善導入機制以及推進自主游戲三個角度探討情境互動式數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并在探討的過程中穿插進了眾多的實際數學活動的案例,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靈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