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村振興;未來鄉村;建設發展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和必由之路。面對發展新格局,未來鄉村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應運而生。2022年1月,浙江出臺了《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集成“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建設,著力構建數字生活體驗、未來元素呈現、江南韻味彰顯的鄉村新社區。建好未來鄉村,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維護社會穩定、滿足人民期盼、加速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助力。
在浙江公布的首批100個“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村中,有25個并非村莊建制,而是以片區或組團的方式位列其中。通過打破鄉村原有行政區劃限制,整合各個鄉村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對接多元化市場需求,形成組團式、片區化發展,既能產生規模效應、范圍效應,又能聚集人氣,提升競爭力。
未來鄉村建設不能按照傳統的老模式,規劃建設和品牌運營“兩張皮”,而是要努力實現無縫銜接,政府主導標準化規范化的建設,鄉村則根據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通過不同主體間的有機聯動,放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可避免未來鄉村建設的無序發展,以及可能由此帶來的資金短缺與爛尾現象,又能找到個性化發展之路,避開同質化競爭挑戰,向市場要盈利。
在人本化、生態化基礎上,浙江將“數字化”定位為“未來鄉村”建設的三大導向之一。九大場景建設規范中,數字技術的支撐可謂無處不在。數據是發展未來鄉村的核心資源和第一要素,數字化的目的是即時獲取數據信息,進而實現數據運營,形成數字化場景,反向指導“未來鄉村建設”,不僅通過平臺將鄉村的優質資源推向世界,還可實現網上議事、鄰里互助、好物共享等治理功能。
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用地的支撐,但是鄉村產業難以獲得建設用地指標,導致鄉村產業項目難以落地。現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難以適應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又面臨較大的耕地保護壓力。一方面未來鄉村的發展必須用地,一方面必須確保基本農田和永久性保護農田,導致用地問題緊張。
未來鄉村創建實施數字場景打造、基礎設施配套和新型業態培育等都需要財政加大扶持、縣級資金配套和社會資本投入,資金壓力大。然而,未來鄉村建設的項目需要村里先自己出資,等建造完成并驗收后,才會劃撥全額資金,導致有些項目資金保障仍存在較大缺口,一定程度影響項目進展。
未來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一種鄉建新探索,亟需讓有經濟理論、數字頭腦、品牌意識、現代觀念的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走進鄉村、扎根鄉村。目前部分未來鄉村前期建設與后期運營之間存在錯位現象,年輕人外出務工,人才流失導致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
首先,通過規劃研究摸清鄉村資源的“家底”,把鄉村的歷史文化、自然山水、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以及其他社會、文化、行政資源找出來,為鄉村未來的發展精準定位。其次,整體的規劃能夠有效改善居住環境,在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脈絡的基礎上,順應地勢地貌,完善基礎設施、配齊公共服務,改變農村自建房雜亂無章建設的局面,打造美麗宜居的“未來鄉村”。最后,通過規劃可以幫助不同特色的鄉村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不是盲目向其他地區“照搬照抄”,讓鄉村規劃真正成為鄉村發展方向的指南針,成為鄉村建設的工程圖。
在創新完善傳統監測統計制度的同時,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數據資源采集體系,大力拓展物聯網、互聯網等在線采集新渠道,推動建立政務數據、行業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匯聚共享利用機制。加快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數字底圖”,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生活高度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鄉村信息服務水平和農民數字素養。持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辦好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對“新農具”的適應能力與使用能力,通過數字賦能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大力實施農業“雙強”行動,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穩住農業基本盤。積極培育“百鏈千億”農業全產業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對農民就業創業和低收入農戶幫扶,促進農民農村擴中提低。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探索土地集中流轉、集約開發的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稻蝦共生、瓜果、苗圃等,打造精品農業,結合鄉村資源稟賦,適時適度發展農事節慶、農村電商、特色農產品帶貨直播、鄉村旅游、鄉村露營、養生養老等新業態,加快三產融合、產村融合。
(作者單位:中共湖州市南潯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