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白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隨訪過程中是否發生MACE將患者分為MACE組(22例)和非MACE組(58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室間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價值。結果 MACE組患者CIMT>1 mm占比、LVEDD、IVST、LVPWT均高于非MACE組,CIMT≤1 mm占比、LVEF均低于非MACE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IMT>1 mm、LVEDD升高、LVEF降低、IVST升高、LVPWT升高均是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分別為86.36%、89.66%和88.75%,Kappa值為0.729。結論 CHD患者發生MACE與CIMT>1 mm、LVEDD升高、LVEF降低、IVST升高、LVPWT升高密切相關,且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價值較高。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9.013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9.04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使管腔堵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臟病,而CH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是造成患者預后不良與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來,頸動脈超聲通過觀察頸動脈內膜的厚度、斑塊的形態、斑塊的大小和血流速度等指標,可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風險[2]。心臟超聲檢查則通過檢查心臟的室壁厚度、瓣膜功能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等指標,觀察患者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狀態[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白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電話隨訪或者門診隨訪的形式對患者開展為期3個月的隨訪調查,將隨訪過程中發生MACE(包括心源性休克、再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歸為MACE組(22例),其余未發生MACE的患者歸為非MACE組(58例)[4]。MACE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5.36±9.62)歲。非MACE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6.11±9.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白河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CHD的診斷標準[5],且經動脈造影確診;⑵年齡≥45歲;⑶均為首次發病,且24 h內出現胸痛癥狀。排除標準:⑴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⑵由其他原因導致胸痛癥狀者;⑶合并認知障礙者。
1.2 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13060915,型號:LOGIQ Fortis]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頻率為5~12 MHz,探頭從頭頸根部沿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氣管間頸動脈走行,使用橫向與縱向掃描顯示頸總動脈橫切面、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橫切面。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遠端10 mm位置分別測量頸總動脈縱斷面、左右頸總動脈、外膜前緣與后壁內膜界面的距離即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其中CIMT≤1 mm表示頸動脈正常;CIMT>1 mm表示頸總動脈內膜增厚,存在硬化。患者取左側臥位,采用超聲診斷儀,頻率為2.5~3.5 MHz,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取心尖四腔心切面為切入點進行掃描,將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位置定于二尖瓣口左側,調整超聲束平行于心室間隔,分別測量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室間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⑶分析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價值。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結果為金標準,以符合CIMT>1 mm、LVEDD>55.94 mm、LVEF<46.55%、IVST>11.39 mm、LVPWT>11.47 mm截斷值為陽性,任一指標陽性則判定為聯合檢測陽性。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MACE組患者CIMT>1 mm占比、LVEDD、IVST、LVPWT均高于非MACE組,CIMT≤1 mm占比、LVEF均低于非MACE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可能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行量化賦值,以是否發生MACE為因變量(是=1,否=0),以CIMT(≤1 mm=0,>1 mm=1)、LVEDD(原值帶入)、LVEF(原值帶入)、IVST(原值帶入)、LVPWT(原值帶入)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IMT>1 mm、LVEDD升高、LVEF降低、IVST升高、LVPWT升高均是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2.3 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價值分析 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頸動脈超聲、心臟超聲、聯合檢測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敏感度分別為77.27%、54.55%、86.36%,特異度分別為77.59%、86.21%、89.66%,準確率分別為77.50%、77.50%、88.75%,陽性預測值分別為56.67%、60.00%、76.00%,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0.00%、83.33%、94.55%,Kappa值分別為0.493、0.419、0.729,見表3。
3 討論
CHD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疾病,CHD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情況會促進炎癥因子分泌,使心臟功能受損,影響全身各個器官,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MACE,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因此,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風險,做好防治工作,對提高CHD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MACE組患者CIMT>1 mm占比、LVEDD、IVST、LVPWT均高于非MACE組,CIMT≤1 mm占比、LVEF均低于非MACE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IMT>1 mm、LVEDD升高、LVEF降低、IVST升高、LVPWT升高均是影響CHD患者發生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頸動脈超聲指標、心臟超聲指標能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風險。分析原因為,頸動脈超聲通過監測CIMT的變化,能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預測CHD患者發op5EnXGC/0ge5UHvnVhrQw==生MACE發生風險,CIMT增厚說明動脈壁內的脂肪和鈣質沉積增加、分泌大量的炎癥因子及內皮功能受損,降低血管彈性,血流阻力增大,增加患者發生MACE的風險[7]。LVEDD升高提示心臟在舒張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排出,LVEF降低提示心臟的搏動未能將足夠的血液泵入全身,導致全身血液供應不足,引發MACE[8]。IVST、LVPWT增加是心臟為應對持續的壓力負荷和容量負荷增加的結果,造成患者心肌肥厚,加重心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引發MACE[9]。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檢測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均最高,提示聯合檢測優于單一檢測。分析原因為,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檢測能夠全面評估患者的心血管系統,不僅能夠發現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還能揭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進而提高預測CHD患者發生MACE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率。
綜上所述,CHD患者發生MACE與CIMT>1 mm、LVEDD升高、LVEF降低、IVST升高、LVPWT升高密切相關,且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超聲檢測的準確率更高。
參考文獻
王偉麗,胡成燕,賈美雪.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特點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23, 15(12): 1350-1352.
李睿,崔新景,陳吉彬,等.超聲技術綜合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21, 13(2): 166-169.
張建月,吳秋花,鄭艷,等.心臟超聲與心肌血流儲備分數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22, 43(10): 1188-119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急重癥學組,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心原性休克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9, 47(4): 265-277.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基礎研究學組,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女性心臟健康學組,等.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循環雜志, 2017, 32(5): 421-430.
李崢,李文杰,楊祎,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血瘀證代謝組學的臨床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2, 40(7): 16-20.
燕紅,王美霞.頸部血管超聲聯合磁共振成像對急性腦卒中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預測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 2022, 51(1): 37-40.
湯衛忠 , 唐群力 , 翟大明 . 心臟超聲造影聯合血清 PDGF-C 和Ang-1 預測冠心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臨床價值 [J]. 檢驗醫學與臨床 , 2022, 19(3): 333-337.
朱若愚,郭曉綱.肥厚型心肌病不良事件的風險預測模型[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22, 50(4): 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