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支撐。社會保障法治化是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新征程社會保障法治化的深入推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實踐指導。
中國社會保障法治化內含創新,要求創新。一方面,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遵循法治、政府主導、互助共濟、促進公平等基本制度要求外,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普遍性為根本原則、適度性為約束條件。另一方面,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將社會保障視為緩和階級矛盾、服務政黨競爭手段的工具,我國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對以法治化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原則、路徑和效果提出了創新性要求。
中國社會保障法治化堅持實踐,推動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法制是支撐社會保障改革創新并將其轉化為制度成果的重要工具。當前,一方面,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與相關重要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與之相較總體上社會保障法治建設相對滯后;另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人口老齡化、就業結構變化、城鄉結構轉型等新形勢新變化給社會保障法治化帶來新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社會保障法治化。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在全面依法治國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總部署下,亟需將社會保障法治化向縱深推進,以良法善治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本期特別策劃聚焦“新時代社會保障法治化:創新與實踐”,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展開深入研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