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與前瞻

2024-10-30 00:00:00李雄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4年18期

【摘要】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探索和改革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要樹立戰略眼光并推動“破窗性”變革,確立新發展目標,厘清底層邏輯,理順基本保障和福利性保障,重新劃分各項社會保障角色,重構相關主體權責關系,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在基本保障層之基礎上,不斷豐富福利性保障層的項目和內容,拓展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新境界。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 改革發展 經驗與挑戰 前瞻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8.004

引言

社會保障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制度文明成果。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且重要構成部分,也必定會打上中國制度與文化的烙印。[1]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奮斗的百年歷程中,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民生建設是中國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民生建設,特別是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盵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秉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涵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當然也要看到,在我國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靈活就業與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日新月異等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同時,從現在起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保障將承擔起更加重大的使命與責任。

因此,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抓好這個關鍵窗口期,以更高的站位、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符合國情的價值理性,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有必要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歷程中,洞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的內在基因、基本規律與中國邏輯,深入探索我國社會保障的理念、路徑和方法等,把社會保障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建設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在城鄉規劃、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障可持續性為重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這些社會保障方針和重點工作既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任務和關鍵支撐,也為黨的十八大以后社會保障的頂層設計描繪了宏偉藍圖。一方面,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這是一個重要發展,為基本社會保險并軌改革提供了制度經驗和實踐基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于2015年全面改革,使其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與運作機制統一,旨在縮小兩者保險待遇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險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又是一個重要發展,初步彰顯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分類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我國于2014年正式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其覆蓋范圍、繳費與支付、基金管理與運行等統一管理,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層面的城鄉統籌;隨后又于2015年在全國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2016年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對其覆蓋范圍、統籌方式以及保障待遇等方面予以規范,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層面的城鄉統籌,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定型,距離城鄉統籌目標又前進了一步。[4]

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充分彰顯了社會保險應有的“大數法則”價值理念和制度優勢。2018年,我國正式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2022年又加大對個人養老金的關注與相關制度建設力度,促進了第三支柱養老金制度的完善。同時,我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社會救助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具有“兜底性”功能,秉持“體面生活”“需要就是權利”等理念,主要涵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專項救助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等。2014年,我國在國家層面首次將不同社會救助內容統一管理。同時,2016年我國將農村設立的五保戶制度與城市設立的“三無”人員救助制度合并,形成了城鄉統一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此外,我國社會福利制度逐步健全。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主要包括老年福利、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等?!笆濉币巹澗V要對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作出新調整,將機構養老的支撐定位改為補充定位,并將醫養結合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我國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等文件,落實了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擴大了兒童福利范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相比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制度層面型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訴求。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新發展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等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實踐經驗。

2017年,我國開始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管理試點工作,以此優化醫療保障結構并提升經辦效率。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將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統一管理。2019年,我國正式將生育保險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緩解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壓力,我國于2016年開始在上海、青島等地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2020年在總結第一批試點工作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在天津、福州、漢中等14個城市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為全國范圍內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奠定了基礎。在社會救助方面,在繼2014年頂層設計首次統一管理社會救助內容、2016年建成城鄉統一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基礎上,我國于2021年在低保審核辦法修訂文件中刪除涉及區分城鄉低保的提法,統籌城鄉低保制度。在社會福利方面,我國于2021年出臺專門針對“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文件,賦予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新內涵,突出老年人醫療、康復、養老等普惠性養老服務。在社會優撫方面,面對軍人及其家屬的專項社會保障不斷增強。2018年,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統一管理轉業、復員、退休、退役等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繪制了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藍圖,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相比黨的十八大突出解決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和保證可持續性等重點問題,以及黨的十九大強調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黨的二十大更加注重社會保障的系統集成和高質量制度體系建設。同時,2022年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總結與發展要求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偟幕{是: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把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鑰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社會保障建設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既要延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相關政策,又要積極回應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個根本特征和本質要求,積極創新,不斷挖掘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的制度內涵。

具體而言,“覆蓋全民”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普惠性要求,[5]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社會保障領域的直接體現,要求社會保障項目都能惠及需要的人,包括將更多的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納入社會保障,應保盡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統籌城鄉”既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延續,也是提升社會保障公平性的基本要求,著力解決社會保障城鄉分割難題,縮小社會保障城鄉差距,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我國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別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層面的城鄉統籌和基本醫療保險層面的城鄉統籌的基礎上,繼續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使這兩種基本社會保險在收支上更趨合理和可持續。

“公平統一”強調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性,在統一的基礎上促進公平,不僅要在參保資格、待遇標準、經辦服務等方面統一,而且要推進社會保障體系中各項制度的整合統一。[6]同時,促進社會保障公平統一應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大數法則”優勢,盡可能提升統籌層次。我國在2018年正式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這為基本社會保障與補充社會保障分類分層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

“安全規范”是cZRGeYAvM7bxqPXhzCeQAPGcU1P6eaWqMjYSXsLFPyE=黨的二十大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提法新要求,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總結和提升,也是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保障。規范是安全的前提,要求加強社會保障合規建設和法治建設,健全社?;鸨V翟鲋岛桶踩O管體系,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地方實踐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政策統一、經辦統一、管理統一、信息統一、責任統一、待遇標準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7]我國在2014年頂層設計首次統一管理社會救助內容、2016年建成城鄉統一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基礎上,于2021年在低保審核辦法修訂文件中刪除涉及區分城鄉低保的提法,統籌城鄉低保制度。立足于社會救助制度的這些改革發展成果,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就是要在從分散到統一的基礎上,基于合規和法治要求,不斷規范社會救助體系,提升其安全效能。

“可持續”主要關注的是社會保障代際關系問題,要求處理好個體與整體、效率與公平、當前與長遠等主要關系,特別是要合理減輕困難人員參保負擔與擴大社保基金委托投資規模,實現財政收支動態平衡。同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如何處理好正在參加社會保險的年輕人與正在享受養老待遇的老年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在經濟、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綜合平衡,有必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建立友好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新機制。黨的二十大提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就是一個重要發展,是對我國分別于2016年和2020年開展的兩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的總結和提升?!岸鄬哟巍睒O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功能與建設方略,這不僅體現為社會保障體系中具有兜底保障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具有中堅力量的社會保險體系、具有錦上添花意義的社會福利體系和具有專項保障功能的社會優撫體系,也體現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建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構的重要方略,堅持實事求是和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結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項目和保障層次。比如,除了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是所有人的基本保障外,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也是所有工作中人的基本保障,健全企業年金制度和職業年金制度以及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可以在基本保障基礎上構建多層次補充保障體系,增進社會福利。[8]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主要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宗旨和初心使命就是為人民謀發展、謀福利、謀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全面建立勞動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后更是將社會保障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制度安排。[9]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加強頂層設計引領,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統籌管理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成立國家醫療保障局。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步伐。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初步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積極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不斷健全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優撫制度。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保障工作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優勢,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社會保障領域開展了很多重大制度改革,開辟了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新境界。

堅持人民至上。社會保障關乎千萬家庭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堅持人民至上,體現為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急難愁盼的問題始終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HVWBq0FZHNNovpWV1WHvpuecWEjGlQh5U4nQLQwJ+is=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其中,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城鄉居民三個類別的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2020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9.99億人,占應參保人數約90%。推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整合,2020年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3.57億人,參保率達96.9%。[10]截至2023年末,我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66億人、2.44億人、3.02億人,比2012年分別增加2.78億人、0.92億人、1.12億人。[11]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待遇不斷提升。其中,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月平均失業保險金水平從2012年的707元提升到2023年的1814元,月平均工傷保險傷殘津貼從1864元提升到4000元。[12]另外,全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人月均665元和人年均5842元,軍人撫恤待遇以年均10%的幅度持續增長。[13]兜底扶貧成效顯著,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502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7%降至0.6%。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5575萬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14]總之,這些成就極大彰顯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堅持依法治理。綜觀世界,社會保障涉及面廣而復雜,需要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法治化建設不斷完善。2011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走向定型和穩定。[15]隨后,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則為軍人保險制度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2012年和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分別兩次修改,以積極老齡化基本理念為指導,確立了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確立了我國生活救助與專項救助相結合的社會救助體系,標志著我國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基本形成。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促進了社會福利法治建設。同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則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20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為退役軍人的社會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據。除了上述法律法規外,國務院還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工傷保險條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社會保險經辦條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規,豐富了我國社會保障依法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夯實了建設法治社會保障的基礎。

堅持穩中求進。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把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鑰匙。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同時,我國城鄉差距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因此,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建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立足國情、穩中求進。我國根據優先需要原則,著力開展養老、醫療和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工作,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居民”兩大制度平臺,推進方法上堅持漸進改革,待遇銜接上堅持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辦法的做法,較好平衡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比如,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基本養老金雖然連續16年提高,但近年趨向小幅提升,開始朝著建立正常調整機制的方向邁進,一些福利待遇雖然逐年有所提升,但重點是補齊短板。在反貧困上,實行社會救助與扶貧有序銜接。[16]另外,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多年存在的城鄉分割、群體分割等局面逐漸得以改善。在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推動下,現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格局基本形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國家醫療保障局主管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護理保險等,民政部主管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慈善事業等,退役軍人事務部主管退役軍人優待撫恤和安置等工作,國家稅務總局主管社會保險費的征收工作,等等。

當前社會保障面臨的基本態勢

新時代新征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共同的價值理念、形勢評估和問題判斷,準確研判我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保障面臨的基本態勢。立足我國國情,結合當今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新形勢新趨勢,抓住“人要么有就業、要么有社會保障”這個核心邏輯,分析當前社會保障面臨的基本態勢。

人口形勢及其對社會保障的影響。人口構成中國的基礎國情,任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都要首先明確中國當前及未來人口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風險。[17]近年來,我國人口形勢出現了重要變化。

我國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的基本情況。按照人口轉變理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營養健康等不斷改善,生育觀念發生轉變,人口再生產模式將由傳統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轉變。任何國家一旦完成人口轉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將在低位徘徊,人口增長率也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穩定在較低的水平,基本完成了人口轉變。[18]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比2021年減少85萬人,這是我國60余年來首次出現人口總量下降現象。[19]

同時,在人口負增長背景下,有四個因素值得同步關注:其一,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相互強化。研究表明,人口負增長不僅是人口規模問題,往往伴隨著老齡化,而且人口負增長周期及強度與老齡化程度呈正相關。[20]比如,從202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進入負增長后,我國人口老齡化明顯加速,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已從2000年的1.26億增長為2020年的2.64億,到2050年則可能達到4.80億,預計占我國總人口的30%以上和全球老年人口的20%以上。[21]其二,人口負增長與勞動適齡人口負增長相互強化。2010年后,我國勞動力供給開始出現逆轉,勞動適齡人口在2011年開始出現負增長。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出現雙降,年均減少約580萬人。[22]其三,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是理解當代社會保障的一個重要支點。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提供了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最新數據:2020年我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排序中,比例最高的是離退休養老金,占老年人總數的34.67%;排名第二是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占老年人總數的32.66%;第三位是老年人自己的勞動收入,占21.97%。同時,城市7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養老金,農村7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和勞動收入。各省份老年人生活來源差距明顯,上海、北京、天津社會養老水平最高。[23]其四,老年人健康狀況。除了主要生活來源,老年人健康狀況也是把握我國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的另一個支點。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老年人口中有54.64%自評身體健康,32.61%的老年人基本健康,自評不健康的老年人占12.75%。[24]

我國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主要影響。從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相互強化看,首先,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相互強化提高了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我國在2011年開始出現勞動適齡人口負增長,老年人口撫養比持續攀升,2011年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66%,到了2021年則突破30%,這意味著平均3.3個勞動力贍養一位老人。[25]其次,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相互強化加重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贍養比。最后,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相互強化凸顯了我國當前兒童福利、家庭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亟待完善。從人口負增長與勞動適齡人口負增長相互強化看,這種相互強化對社會保障最直接的影響是,隨著用工成本攀升,機器替代人力勞動不斷加速,社保繳費主體不斷減少,進而制約社會保障“大數法則”優勢的充分發揮。從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看,如何提升老年人離退休養老金的公平性,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和生活不能自理問題等,對我國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保障新模式、依法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提出了現實訴求。

就業形勢及其對社會保障的影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對人的保障上,就業與社會保障既具有相對獨立性,更具有緊密關聯性。《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伴隨著新人口形勢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我國就業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對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建設產生了現實而長遠的影響。

我國當前就業的基本情況。首先,我國就業總量壓力與就業結構性矛盾并存,且主要矛盾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人口規??s減與勞動力供給減少,將對用工成本、社會保險、投資、消費等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制約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新增勞動力普遍缺乏就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大齡勞動者在觀念、技能等方面難以匹配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要。同時,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日益突出,[26]這將導致存量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稟賦改善速度減緩,進而加大勞動力市場中供需雙方匹配的難度。另外,從人類社會生產的基本規律看,人工智能對社會生產方式產生諸多影響,人類社會正在產生生產方式變革的潛在新節點。[27]近年來,人工智能應用范圍正從生產向流通和消費等環節擴散,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蔓延,從體力型崗位向技能型崗位拓展,機器替代人的現象逐漸增多。[28]“機器換人”現象越來越突出,盡管制造業用工總需求沒有下降,但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29]特別是部分標準化、程序化、模塊化的中低端崗位被機器取代,人工智能在促進就業的同時,也放大了信息化的就業替代效應。

其次,靈活就業不斷發展,新就業形態日益壯大,非正規就業不容忽視。靈活就業是指用工條件的自由組合與就業方式的靈活化,[30]與新就業形態既有交叉也有區別,后者是指借助算法等新技術支撐的平臺就業。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平臺為基礎的新就業形態正成為靈活就業的新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31]全國總工會開展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職工總數為4.02億人左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萬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占我國職工人數的比重已超過20%。[32]除了靈活就業與新就業形態,非正規就業也不容忽視。非正規就業通常指與非正規部門相對應的就業形式。國際勞工組織在《1991年局長報告:非正規部門的困境》中指出:“非正規部門是指發展中國家城市地區的低收入、低報酬、無組織、無結構的很小生產規模的生產或服務單位”。當前,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勞動者在非正規部門勞動。

我國就業形勢對社會保障的主要影響。為有效應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有效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社會保障需要積極作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面臨如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動態平衡、如何發展當代社會保障制度功能等重大課題。首先,社會保險最早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該制度適用的一個前提是有勞動關系。工業社會是一人一生只做一份工作,平臺經濟時代是一人同時做多份工作,[33]“共享員工”“人機協同工作”等不斷涌現,就業方式更加靈活、多元、碎片和復雜,就業邊界日益模糊。如何依法界定就業保護與社會保護中的勞動,如何依法界定勞動關系,如何重新審視勞動關系的含義和邊界,對我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放大就業結構性矛盾,導致青年就業和老齡就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影響其收入,進而影響參保積極性、參保能力和參保人數,最終從整體上制約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最后,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對失業保險的價值理念、制度功能、待遇機制等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社會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建設駛入“快車道”,特別是制度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建立了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體系最大也是最復雜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要厘清底層邏輯,既不能簡單查缺補漏,首先要知道“缺什么”和“漏了誰”;也不能描摹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而是要始終錨定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總開關”“總鑰匙”。

社會保障目標定位尚不清晰。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領域盡管開展了很多改革創新工作,一些具體制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從整體和全局看,我國社會保障至今缺乏清晰的目標定位,這也是為什么社會保障建設一直無法取得系統性突破的根源所在。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到底是城鄉獨立而同步建設,還是城鄉合并而一體建設,尚不明朗。從目前基本養老保險涉及的三類人群來看,主要還是制度全覆蓋,人的基本養老需要層面的全覆蓋遠未實現。又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僅人們普遍關注的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等依然存在應保未保的情形,而且基本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低直接制約了社會保險“大數法則”優勢的發揮,長期護理保險、兒童福利、家庭福利等制度缺失對我國人口結構優化產生了直接影響。再如,社會保障政策定位尚不明確,相關主體責任失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提高個人責任在社會保障中主體作用的呼聲越來越高。[34]社會保障政策缺乏與人口政策協同的理念,不能適應人口政策的需要。[35]同時,囿于社會保障目標定位不清晰,高質量社會保障指標體系亟待建立。

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還不健全。整體上看,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主要以社會保障現有項目為導向,側重在某個具體保障項目上以點延伸,造成社會保障覆蓋面依然有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不足、社會保障體系的規范性不強等問題。就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來看,現有社會保險以勞動關系為前提CMUIJwqAN+1MMuULeUvZPw==,除了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面向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企業職工外,其他社會保險主要面向企業職工,一些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非正規就業人員等難以被納入社會保險體系。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不僅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非正規就業人員等覆蓋有限,而且沒有覆蓋在農村就業的勞動者。2021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職工(不含參保離退休人員)共34917萬人,僅占全國就業人員的46.8%,占城鎮就業人員的74.7%。[36]從社會保障體系的系統性和協同性看,首先,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亟需平衡。從應然層面看,社會保險堅持權利義務相結合,社會福利則是在社會保險這個核心保障基礎上的“錦上添花”,社會救助是兜底性社會保障。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三者關系與各自保障功能并未明顯區分開來,不僅出現低層次保障超出高層次保障,其中以社會救助發展不充分與過度保障并存為典型,[37]而且最需要的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等卻成了明顯的短板。其次,基本保障和補充保障有待協調。基于社會風險分類,基本保障的對象是所有國民,保障內容涵蓋養老、醫療、生育、社會救助等,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是所有勞動者的基本保障。其他如社會福利、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為補充保障。目前,以職工養老保險為例,基本養老保險可謂一險獨大,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建設緩慢。在該情形下,高收入者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獲得相對安全的保障,那些低收入者則面臨系統性社會風險。最后,相關主體權責亟待廓清。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三者邊界不清晰以及基礎保障和補充保障失衡的共同影響下,相關主體權責不清就成為必然,這不僅造成政府與市場和社會分工不清晰不合理,也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責依然模糊,中央政府與用人單位責任偏重,地方與個人責任相對較輕。[38]就社會保障體系的規范性來看,當前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建設特別是基礎性立法明顯滯后。比如,社會福利法和長期護理保險法缺失,社會救助法律位階亟待提升。有學者甚至指出,我國雖有綜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但單項社會保險法缺位。[39]

社會保障實踐效能有待提高。一方面,從社會保障對象的識別來看,作為社會保障的支柱性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勞動關系為前提,涵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這對于那些沒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以及勞動關系難以識別的勞動者而言,無疑是不利的。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是9.79億人、2.09億人、2.58億人,[40]對比全國勞動力人口數量,社會保險參保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網絡主播在國家層面正式成為新職業,對于這些群體,如何確定其有無勞動關系,以及如何確定其是否具有社會保險參保資格,既是一個理論難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對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而言,他們當前更需要具有普惠性的職業傷害保險。調查發現,有56%的騎手希望能夠參加社會保險,獲得較高保障。[41]另外,社會保障對象的識別機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從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來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2015年全面改革,旨在使其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一。目前,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職工在待遇上依然存在差距,養老金的公平性有待提升。[42]我國在2018年正式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但也只是限于其中的基礎養老金。我國在2016年和2020年分別開展兩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長期護理保險至今尚未進入法制軌道。另外,作為事關我國人口總量與結構的兒童福利制度和家庭福利制度亟待確立。

明確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43]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保障面臨的方向性問題。新時代新征程,建設高質量社會保障要有戰略眼光,推進“破窗性”改革和重大制度建設,首先要明確高質量社會保障發展目標。

確立發展型社會保障目標。發展型社會保障的基本含義是:一方面,社會保障首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社會保障應當秉持人本主義,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就業能力的發展置于優先地位,實現從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化,把保障人權和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全面納入社會保障各項制度的考慮和設計。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還要把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保障要堅持把人特別是高素質勞動者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積極回應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足夠的激勵和動力,而不是簡單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同時,發展型社會保障需要社會廣泛參與,特別是被保障對象的參與。這不僅是因為人們自立觀念與權利意識的崛起,也是因為發展型社會保障必須始終立足于權利本身,還權于民。[44]確立發展型社會保障目標的主要理由是:以西方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面臨的“社會福利危機”為鑒,從被動的收入保障向“積極的社會政策”轉變,重視人力資本作用,提高勞動者技能,通過實現更好的就業來滿足各種需求;[45]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是實現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46]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主要經驗的升華,是積極應對人口形勢、就業形勢變化等基本國情的客觀需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社會保障問題,人的發展是根本和第一要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如何將人口規模優勢轉為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優勢,如何在實現共同富裕中凝聚全體人民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意識,需要社會保障在價值理念和目標定位上積極轉型,確立工作福利理念,樹立被保障對象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最好的制度是能夠激勵勞動的制度,最理想的效果既不是“福利最大化”,也不是“發展最大化”,而是勞動與福利的協調、經濟發展與福利增進的均衡,[47]等等。

確立共享型社會保障目標。共享型社會保障的基本內涵是:一方面,共享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共渡難關和共同發展的一致信念和生存法則,是現代文明的一大結晶。對于社會保障而言,共享強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是社會保障“大數法則”的集中體現,也極大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另一方面,共享型社會保障基于底層邏輯,在區分基本保障和補充保障的基礎上,強調在基本保障層面優先實現全民共享,建立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共享型社會保障還強調補充保障層面的分享,避免因為補充保障差距過大而產生新的貧富差距。發展型社會保障是共享型社會保障的基礎和保障,后者則是目的和動力。確立共享型社會保障發展目標的主要理由為: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對當代社會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斷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事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48]是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本質要求的內在要求;是順應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革新趨勢并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需要,等等。

建立健全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應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建設發展型社會保障與共享型社會保障的目標需要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支撐。我國已基本建成由政府主導的法定保障與市場和社會主導的補充保障共同構成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但尚未建成目標定位和底層邏輯清晰導向下的制度體系,且法定保障目前還是以制度全覆蓋為主,離實際需要尚有距離。因此,要建成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應在發展型社會保障和共享型社會保障目標定位的導向下,厘清底層邏輯,重新認識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內在關系,對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實施意義重大的改革,重新劃分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應有角色,重構相關主體權責關系,遵循社會保障基本法則,分層建立健全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基本保障層?;颈U厢槍λ袊?,具有“剛需”“強制性”等特征,但如何確定基本保障,要統籌考慮人口、就業、經濟、低收入群體規模、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不同社會保障項目整合與城鄉統籌等情況??偟脑瓌t是從基本生活保障開始,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颈U暇哂谢救藱鄬傩?,堅持所有國民的基本保障平等。基本保障涵蓋的社會保障項目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社會救助,所有勞動者都能夠享有的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所有軍人及其家屬都能夠享有的社會優撫。全面取消參保戶籍限制,進一步掃清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加入基本保障的障礙。如此,才能真正以全民“基本需要”為出發點,從根本上消解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制度覆蓋與基本需要覆蓋、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城市與農村、不同地區等之間的各種“鴻溝”,破解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等基本社會保障建制難題,有效構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社會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彰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人民性和公平性。

關于如何推進基本保障層的相關制度建設,我們可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目標是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統籌的國民基本養老保險平臺。在路徑選擇上,有觀點認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已經建立了基本養老金與職業年金,如還需要,可自行通過市場解決,政府不宜再錦上添花。企業職工已經建立了基本養老金與企業年金,需要盡快優化和落實。[49]該方案仍面臨公共部門和私有部門在基本保障上的各種差異問題。另有觀點認為,需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提升為非繳費型養老金,由中央財政籌集資金,向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按統一標準發放。[50]該方案僅針對城鄉居民,是否涵蓋城鄉勞動者和所有國民,值得商榷。筆者認為,基于基本保障彰顯的“需要即權利”理念,可直接整合現有的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城鄉居民三種基本養老保險,統一為國民基本養老保險,以此建立全國統籌的國民基本養老保險平臺。為使新舊制度平穩過渡,盡可能減少改革成本和風險,前期應進一步降低全國統籌的基礎養老金繳費率,建立激勵機制,特別要激勵非工資勞動者參保,把基礎養老金待遇與個人繳費收入及繳費年限掛鉤,這對于鄉村振興以及《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背景下調動農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參保積極性至關重要。還應合理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基礎養老金的財政補貼責任,不斷提升待遇水平,重視過渡期制度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后期目標是建立非繳費型、普惠性全民基礎養老金制度。

福利性保障層。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社會保障側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會福利旨在增進人民福祉和提高生活質量。福利性保障可以是普遍性的,也可以是選擇性的,取決于特定社會政策目標。如果說基本保障極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的人民性與責任擔當,福利性保障則需要足夠的想象力和“中國智慧”。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福利性保障層建設需要不斷創新,在基本保障層之基礎上,通過做加法,建立健全類別多樣、多層次的補充社會保障體系,從而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在保障項目選擇上,立足我國老齡化人口態勢,加快發展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承認“家庭勞動”,[51]推進試點與制度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與互助性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強對農村養老服務政策傾斜;準確定位長期護理保險,將其作為家庭責任的分擔機制而非替代機制,[52]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立法工作,后期則需要把長期護理保險適時上升為全民基礎保障項目;拓展企業年金的適用范圍,重構數字勞動背景下勞動的含義與界定標準,使企業年金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弱化工資在參保標準中的地位,突出個人和家庭的綜合收入作為核定參?;鶖担鹊?。在保障待遇的標準上,盡管福利性保障更多以市場機制為驅動力,但也要注重合理適度,避免福利性保障層面差距過大而影響公平和共同富裕。同時,政府要加大數智社會保障建設,實施精準治理和便捷治理,加強國民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數智能力建設。[53]

結語

作為治國安邦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正處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窗口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根本性問題,社會保障制度要樹立戰略眼光和“破窗性”變革: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確立發展型社會保障和共享型社會保障目標,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科學的目標導向。把堅持人民至上既作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的根本立場,也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依靠和強大動力。厘清底層邏輯,區分基本保障和福利性保障,重新劃分各項社會保障應有的角色,重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個人在社會保障中的權責關系。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在基本保障層基礎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豐富福利性保障層的項目和內容,拓展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新境界。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法治化保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BFX129)

注釋

[1][49]鄭功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論綱》,《社會保障評論》,2024年第1期。

[2]林卡:《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演化的階段性特征與社會政策發展》,《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10期。

[3]習近平:《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求是》,2022年第8期。

[4]劉曉梅、曹鳴遠、李歆、劉冰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成就與經驗》,《管理世界》,2022年第7期。

[5]鄭功成:《全面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6][42]崔開昌、吳建南:《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價值引領與未來進路》,《社會科學》,2023年第5期。

[7]吳江:《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2022年6月29日,https://www.cntheory.com/jjsh/202206/t20220629_51451.html。

[8]顧海、吳迪:《“十四五”時期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與戰略構想》,《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

[9][11][12]王曉萍:《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求是》,2024年第9期。

[10][13][16][38]鄭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于目標導向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社會保障評論》,2021年第1期。

[14][34][40]宋鳳軒、康世宇:《“十三五”時期社會保障建設的成就、問題與展望》,《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15]楊思斌:《我國社會保障法治建設四十年:回顧、評估與前瞻》,《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7][21]胡湛、彭希哲、吳玉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方案”》,《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18]原新:《中國人口轉變及未來人口變動趨勢推演》,《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第1期。

[19][50]陳寧、魯冰洋:《人口負增長趨勢下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中州學刊》,2023年第10期。

[20]原新、范文清:《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交匯時代的形勢與應對》,《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22][25]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如何看待我國就業形勢》,《工會信息》,2020年第2期。

[23][24]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保障評論》,2023年第2期。

[26]中國新聞網:《聚焦畢業生 “慢就業”:先鍛煉能力還是先豐富閱歷?》,2016年12月14日,https://news.cctv.com/2016/12/14/ARTI1jko6Gjudv09NoXVxAHJ161214.shtml。

[27]劉偉:《人機環境系統智能與生產方式變革》,《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年第9期。

[28]李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業現狀與對策》,《中國法律評論》,2018年第2期。

[29]莫榮:《努力實現穩就業保就業目標》,《經濟研究參考》,2022年第7期。

[30]楊燕綏、趙建國:《靈活用工與彈性就業機制》,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年,第18頁。

[31]岳昌君:《以就業優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年第21期。

[32]楊思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研究——從地方自行試點到國家統一試點的探索》,《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16期。

[33]佟新編:《數字勞動:自由與牢籠》,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2年,第273頁。

[35]曹信邦:《中國社會保障政策和人口政策協同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社會保障評論》,2023年第3期。

[36]左學軍:《構建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基本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視角》,《求索》,2022年第6期。

[37]鄧大松、張怡:《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評價指標、困境分析與路徑選擇》,《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

[39]鄭尚元:《新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回眸與展望》,《求索》,2020年第6期。

[41]施紅等:《外賣騎手的意外傷害、風險感知及保障需求》,《中國保險》,2020年第8期。

[43]習近平:《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求是》,2024年第14期。

[44]李雄:《中國社會法立法前沿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157頁。

[45]張浚:《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市場二元化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新定位》,《歐洲研究》,2022年第6期。

[46]王曉萍:《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2023年10月23日,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23/1023/c58278-40100981.html;魏禮群:《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筆談)》,2024年1月5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MwNDc4OA==&mid=2247485569&idx=1&sn=4a1bf8271982f4a45fae6498cbb40048&chksm=ebaa033adcdd8a2c1d62b0f593bf6b931eeed8483511ea95ae5375d0ec73305c4e56e495da63&scene=27。

[47]景天魁:《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彰顯中國智慧》,《社會保障評論》,2023年第6期。

[48]余澍:《現代化、社會保障與制度文明:歷史軌跡與中國道路》,《社會保障評論》,2023年第3期。

[51]父母為培育人力資本所付出的對整個社會同樣具有生產性的貢獻,在老年時也應像職業活動一樣得到認可?;谠撛O想,將來應當為標準養老金領取人設置一個養育年限,即只有在同時完成職業活動和養育活動的情況下,才有資格領取標準養老金,不提供“家庭勞動”的人領取標準養老金的年限應有限制。參見[德]弗蘭茨-克薩韋爾·考夫曼:《社會福利國家面臨的挑戰》,王學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48~149頁。

[52]謝冰清:《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護理保險的理念與路徑》,《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53]楊立雄:《數字化轉型與“創造性破壞”:社會保障數字治理研究》,《社會保障評論》,2023年第5期。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视频91|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欧美性精品|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在线免费观看AV|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在线无码九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91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日韩高清一区 |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视精品|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天天色|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久久伊人操|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毛片在线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婷婷伊人久久|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97se亚洲综合| 911亚洲精品|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97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最大综合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