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共同富裕;效率和公平;制度安排;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富裕”是生產力范疇,從而要求必須追求效率;共同富裕的“共同”是生產關系范疇,從而要求必須實現公平正義。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需要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因此,通過梳理我國在推進共同富裕中效率和公平關系的歷史演進,揭示制度安排的演進規律,總結我們黨正確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系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方案,對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實踐意義。
一、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我國效率和公平關系的制度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推進共同富裕發展目標不動搖,但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長期過程中,又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在不同時期的特征和要求,對效率和公平相互關系做出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具有內在規律性的制度變遷過程。
1.兼顧效率和公平時期(1978—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面對人民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的需要,生產力的相對不發達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發展生產力就成為必然選擇。這是因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推進共同富裕,必須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傳統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還要大膽解放生產力。只有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時富裕和搞平均主義。平均主義不僅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反而會導致共同貧窮。只有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通過勤奮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為國家創造財富多,個人的收入就應該多一些,集體福利就應該搞得好一些。”①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企業職工的工資和獎金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掛起鉤來。在企業內部,要擴大工資差距,拉開檔次,以充分體現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充分體現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繁重勞動和非繁重勞動之間的差別”②。1985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對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進行工資制度改革,形成了以職務工資為主,讓工資數量與職工的責任、職務以及勞動績效聯系起來。因此,這一時期效率和公平關系制度變革的主要任務是破除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提高經濟效率,兼顧效率和公平。
兼顧效率和公平,就需要改革單一的按勞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因而在分配制度上就要求“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③。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企業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就會出現憑債權取得利息;隨著股份制經濟的產生,就會出現股份分紅;在企業經營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風險補償;私營企業雇用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會給企業主帶來部分非勞動收入。這樣,在居民收入中,就不僅有工資收入,還有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擴大了居民收入來源,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財富創造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兼顧效率和公平,就需要推進工資制度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居民收入基本來自工資收入,工資制度改革就成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關鍵。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為破除平均主義,凡是有條件的,都應當在嚴格質量管理和定額管理的前提下,積極推行計件工資制和定額工資制。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要求:一是構建工資總量的調節機制,保證工資的合理增長;二是工資制度要全面反映工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企業實行以崗位技能工資制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逐步建立符合各自特點的工資制度;三是調整工資收入結構,限制或減少實物分配,結合價格、住房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把部分福利性補貼逐步納入工資;四是加強工資管理,逐步實行國家宏觀調控、分級分類管理、企業自主分配體制;五是推行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嚴格征收個人收入調節稅,緩解社會分配不公。
兼顧效率和公平,就需要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這一階段雖然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破除平均主義,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拉開收入差距,提高經濟效率,快速發展生產力,但我們黨仍然強調要體現和兼顧公平。黨的十三大報告要求:一是居民收入差距必須保持在合理區間,對超過一定限度的收入要采取限制措施,不允許出現兩極分化,如果出現兩極分化,就意味著改革失敗了;二是先富必須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實現,讓善于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三是要防止出現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強調指出:“要看到一種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單位只顧多得,不但不照顧左鄰右舍,甚至不顧及整個國家的利益和紀律……另一方面,好多行業得不到獎金,特別是教育、科學研究機構、政府機關和軍隊,這就造成不合理的苦樂不均,造成新的社會問題。”① 1986年,《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也指出:“要防止企業間和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不合理的過分懸殊,并運用稅收杠桿適當調節各類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以保障社會的安定團結和更好地體現按勞分配原則”②。在這里,我們黨明確把破除平均主義以提高效率和防止收入差距過大以保證公平統一起來。
兼顧效率和公平,就需要把拉開收入差距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推進改革和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1985年,鄧小平就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③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④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也要求:“允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鼓勵先富起來的幫助未富起來的,以利于全體人民和各個地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⑤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⑥。因此,破除平均主義和堅持共同富裕是統一的有機體。
2.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時期(1993—2004年)。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⑦。這就使我國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對效率和公平相互關系的制度安排從黨的十四大報告的兼顧效率和公平,演進到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效率優先,就需要繼續破除平均主義分配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需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在2000年實現人均GDP翻番和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約束下,就需要繼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通過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提高經濟效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效率優先,就必須激活生產要素活力,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在生產要素短缺情況下,激活各類生產要素活力,促進要素優化配置,就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國家依法保護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財產,鼓勵城鄉居民儲蓄和投資,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⑧。這是我國第一次使用“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⑨,從而把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從資本進一步擴展到技術,以此激勵技術創新和應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一方面使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獲取收入,激發居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勵要素所有者增強要素供應和流動,實現要素優化配置,激勵要素所有者保護和積累財富,為要素的增加和優化配置奠定產權基礎和財富基礎。
效率優先,就需要推進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工資制度改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就需要搞活國有企業,提高國有企業的運行效率。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工資報酬,充分體現他們的勞動價值,可以試行年薪制。……對國有上市公司負責人和技術骨干還可以試行期權制”①。這就把管理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生產要素,促進國有企業管理者向企業家轉變。
效率優先制度安排的實施,推動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發展目標,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總體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是,隨著效率優先制度安排的推進,也出現了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擴大。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在全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時,地區發展差距擴大,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別懸殊。”②為此,我國針對導致收入差距不合理擴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一是強調完善工資制度兼顧公平。1996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要點之一,強調通過完善稅制、完善工資制度緩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二是完善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基本生活保障兼顧公平。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就提出要加強社會保障,防止收入差距擴大。三是要“加強對壟斷行業個人收入分配的監管。要規范社會分配秩序,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③。兼顧公平改革舉措的推出,雖然對促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形成促進公平系統的、整體的制度安排,收入差距不合理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時期(2002—2007年)。針對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擴大,就需要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重視分配公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規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④這就對效率和公平相互關系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體現了對分配公平的重視。
重視分配公平,就需要切實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從過去防止收入差距過大轉向解決收入差距過大。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⑤。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⑥。這表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已經偏離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重視分配公平,就需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重的高低,是衡量分配公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注重公平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也要求,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重視分配公平,就需要強化政府的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優勢,就是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斷提高經濟效率,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是通過再分配促進公平。通過再分配促進公平,可以保證初次分配環節繼續注重效率,特別是推動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體制機制的建立,加快經濟發展,做大蛋糕。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健全個人收入監測辦法,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完善和規范國家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規范職務消費,加快福利待遇貨幣化”①。這里除了繼續堅持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規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和取締非法收入等要求外,還提出了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完善和規范國家公務員工資制度和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等,增強了政府對再分配的調節力度。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這一新的制度安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公平,但仍然是在完善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配原則下進行的。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②這里用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也提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③。顯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制度安排還是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配原則的堅持和完善。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制度安排,雖然強調注重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但在實踐中,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并未有效緩解,這表明僅僅在再分配環節注重分配公平是不夠的。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低保”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制度等舉措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要“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等舉措”④,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進共同富裕。顯然,這里提出的促進分配公平的舉措,既有再分配,也有初次分配,分配公平已經觸及到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時期(2007—2012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我國的實踐表明,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不僅會損害公平,也會導致效率的損失,這就需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更加注重分配公平。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⑤這是我們黨對效率和公平相互關系做出的新的制度安排。
初次分配環節不僅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只有在初次分配環節注重公平,才能確保最終促進公平。一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是我國首次提出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公平,切實解決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帶來的不公平。二是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通過最低工資制度安排,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三是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只有確保職工工資能夠隨著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才能不斷提高“兩個比重”,切實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四是要創造機會公平。機會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要確保機會公平,就需要打破各種形式的壟斷,實現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公平競爭和自由流動。五是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財富的積累,居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財產,只有開辟更多的渠道讓居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收入,才能不僅可以讓創造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而且還可以推進財產權、收益權的公平正義。
再分配環節不僅要注重公平,也要注重效率。提高再分配的效率,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也有利于公平。一是再分配舉措的制定要注重效率。再分配促進公平的合理性標準必須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既不能單純追求效率而損害公平,也不能單純追求公平而損害效率,如扶貧標準的確定,既不能太高,否則會獎懶罰勤,不利于提高效率,但也不能太低,這又不利于促進公平,因而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逐步提高扶貧標準”①。二是再分配舉措的實施要注重效率。再分配的舉措要能夠有效促進分配公平,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公平收益,如轉移支付制度不僅要遵循公平原則還要遵循效率原則。三是再分配舉措的結果也要能夠促進效率。評價再分配舉措的效果,不僅要看促進公平的效果,而且還要看是否能夠促進效率的提升,只有促進效率的公平才是合理的公平,如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既是為了促進公平,也是通過公平分配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因而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②。
再分配環節要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在“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基礎上提出“更加”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公平的高度重視,也是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的重要舉措。這就要求:一是要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的支出力度;二是要擴大轉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的轉移性收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三是強化稅收調節,調節過高收入;四是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整頓分配秩序,取締非法收入,著力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二、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我國效率和公平關系的制度演進規律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共同富裕中效率和公平關系制度安排的梳理發現,效率和公平關系的制度安排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在不同時期的具體體現,具有演進的客觀規律性。
1.效率和公平關系的制度安排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并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制度變革,以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第一,在推進共同富裕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必須始終注重效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后生產力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而我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持續艱苦奮斗。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終是生產力的相對不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必須始終注重效率的提高,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執政黨的第一要務,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社會主義制度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首先,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自然過程。我國經過70多年以及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高速增長,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才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達到和超過發達國家還必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其次,公平分配也必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以推進,否則就會搞平均主義,導致共同貧窮。習近平總書記甚至指出:“即使將來發展水平更高、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①最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因此,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②我們黨確定的逐步推進共同富裕的路線圖為: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第三,必須依據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效率和公平的制度安排。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求不同效率和公平關系的制度安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能夠創造出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就是因為我們黨能夠依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適時調整效率和公平的制度安排。在破除平均主義分配制度時,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初次分配出現失序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時,要求在初次分配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收入差距出現不合理擴大時,及時強化政府的再分配調節職能,更加注重公平分配,逐步推進共同富裕。
2. 效率和公平關系制度安排的優劣必須以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唯一判斷標準,因而效率和公平關系制度安排發生變遷的唯一原因就是它已阻礙了生產力發展。
第一,只要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就必須加以始終堅持。我國在破除平均主義分配制度時,就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提高效率,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由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仍然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就需要始終加以堅持。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就是承認勞動能力和勞動復雜程度的差別,就是承認要素所有者擁有的要素在數量和質量上差別,而承認這種差別以及由此帶來的收入上的差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任何一種制度安排,只要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它就不會消亡。
第二,只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就必須放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因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及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過程中始終堅持反對平均主義。當僅僅依靠再分配難以促進公平時,我國及時放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制度安排,代之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配體系不能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分配制度基礎時,我國及時創新和發展收入分配制度理論,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互協調的分配體系。
我國在改革發展偉大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效率和公平關系制度演進規律,是對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相互關系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理論創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自主知識,也是經濟學豐富發展的中國貢獻。
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處理好新時代效率和公平關系
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如何進一步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就需要遵循我們黨探索的客觀規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推進共同富裕就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到2035年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基本現代化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把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發展階段,我們黨對效率和公平關系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1.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是大幅提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就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需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這就明確闡述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升到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的理論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還必須依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量力而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要好高騖遠,吊高胃口,作兌現不了的承諾”③。
第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需要推進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這就要求生產力要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就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效率和公平在高質量發展中是統一的有機體。量的合理增長,就是實現穩增長,保持高于發達國家的中高速增長,從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盡快趕超發達國家,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第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求推進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全面躍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2.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推進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對富裕的定性,要求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就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推進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須確保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其次,必須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社會主義追求的公平正義。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全體人民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線,而且還必須在進入現代化社會進程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而對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推進全體人民的富裕,就是要切實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2013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就認為,我國收入分配存在收入差距過大、收入分配不公、分配秩序不規范等問題,因而要求對現有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以增加居民收入和縮小貧富差距為重點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2020年城鄉區域和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允許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決不能在富的人和窮的人之間出現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①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②。
第三,推進全體人民的富裕,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兩個同步”的制度安排,從而從制度上把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的同步增長關系確定下來,保障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完善分配制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要求“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③。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概括成為統一的分配制度體系,要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基礎性制度。三是完善初次分配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要求“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體系,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加強對國有企業薪酬分配的分類監管”④。此外,還要建立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機制,保證科技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繼續要求完善按要素分配體制機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⑤,從而強調參與勞動和分配的機會公平。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強調,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⑥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要求促進機會公平,并且在完善按要素分配上,從黨的十八大的完善按要素分配機制,到黨的十九大的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再到黨的二十大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從而把按要素分配上升到制度層面加以規范發展。四是加快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使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明顯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再分配促進公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居民的收入差距。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把基本公共服務與共同富裕聯系起來,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①。
3.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是效率和公平關系在更高層次上的制度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共同富裕“總的思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②。這就意味著:
第一,效率和公平關系在更高層次上的制度安排,是對我們黨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關系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在繼承性上,一是堅持推進共同富裕。我們黨歷來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就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加以堅持,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由于我國已經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而且在富起來的過程中出現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過大對生產力發展的損害問題,因而我國有能力,也有必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二是堅持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和方式。我們黨始終堅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時仍然要求,“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要強調先富帶后富、幫后富,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③三是堅持推進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④
在創新性上,一是依據我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換,把發展是硬道理提升到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從而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這就對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依據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的轉換,把發展生產力提升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這就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依據文明形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換,把生產力的發展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擴展到保護生產力,從而要求在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推進共同富裕,這就對富裕的內涵做出了新的擴展和要求。
第二,效率和公平關系在更高層次上的制度安排,是我們黨對效率和公平優先次序關系的科學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關系,把‘蛋糕’切好分好。”⑤這是我們黨遵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在效率和公平優先次序關系上的科學認識和實踐導向。
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優先次序,就是遵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首要的能動因素。只有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不改變生產關系就不能發展時,生產關系才會發生改變。因此,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發展生產力必須放在優先位置。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⑥
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優先次序,就是遵循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分配的是否公平正義,直接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而要求經濟發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因此,分配機會的公平正義,就會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匯聚起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分配結果的公平正義,就會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勤勞創新致富。這就“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