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推動學生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文章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圍繞理論知識、實驗操作、生活實際應用活動化教學的七項策略,并總結了如何高效、科學地組織高中化學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化教學
作者簡介:翟鳳英(1981—),女,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
采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圍繞學生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展開求知與探索,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與感悟,從而順利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當前,面對學生新的發展需求,高中化學教師應完善教學模式,嘗試組織更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活動。為達到上述目的,教師可以嘗試應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學習知識,鍛煉多方面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一、圍繞理論知識應用活動化教學模式
(一)提供自主學習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在應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慢慢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當然,一部分高中化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自主學習時,學生可能難以很快理解這些內容。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安排學習任務或者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經驗、生活閱歷和個人認知進行自主學習,使其學會從不同視角思考和探討化學知識,掌握更多自主學習的技巧[1]。
比如在“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一節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危害以及綠色化學的思路,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大意義,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發展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說出導語:“大量排放汽車尾氣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們有什么好辦法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量嗎?”此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或者詢問家長,了解能夠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節約能源的方法,并鼓勵他們自主思考,提出個人看法。在自主探索學習后,學生意識到,為了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他們可以選擇在出行時乘坐公交車或騎共享自行車,也可以選擇乘坐新能源汽車;而汽車廠商則可以通過開發利用清潔燃料的汽車、改良汽車發動機以提升燃料的使用率等方法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自主收集資料、整合信息,找到提升空氣質量的方法,這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化學思維發展十分有益。
(二)引入小組合作活動,深入理解化學原理
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難度大,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有時學生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相對抽象、復雜的知識,在應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現象背后的化學原理,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為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在教學前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然后據此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在組織活動時,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思考、討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掌握化學知識[2]。
比如在“硫及其化合物”一節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防治二氧化硫的知識,教師可以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展示酸雨過后的城市景象,讓學生了解酸雨會造成花草樹木枯萎、小鳥死亡、建筑物被腐蝕。此后,教師可以圍繞“如何防治大氣污染”這一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并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是否了解硫循環?你們覺得酸雨產生的原因有什么呢?酸雨對動植物還有什么危害?我們應該如何防治酸雨呢?”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討論,并共同收集、整理有關信息,以得到答案。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圍繞實驗操作應用活動化教學
(一)利用實驗引入教學內容
豐富多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發展實踐能力、形成創新精神,同時也可以推動他們形成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實驗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化學實驗與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有密切關聯,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引出教學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分析實驗現象、探索化學知識,進行深度學習[3]。
比如在“離子反應”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一起回顧有關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內容,然后提出問題:“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教師追問:“假如這里有兩份不同的電解質溶液,但是兩份溶液的質量和濃度相同,請問這兩份溶液的導電性能也一樣嗎?”在大膽猜測和討論后,學生發現他們只在理論層面進行分析難以得到精準結果,此時教師可以順勢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并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會嘗試在四個小燒杯里分別倒入50 mL的氨水、氫氧化鈉溶液、醋酸溶液和鹽酸(這些溶液的濃度均為0.1 mol·L-1),然后進行導電測試。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的成因。經過實驗,學生會發現,電路通過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的小燈泡比較明亮,而電路通過氨水與醋酸溶液的小燈泡則較暗。至此,教師可以追問:“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展開分析與探究后,學生意識到這些溶液里離子的濃度有所不同,氫氧化鈉和鹽酸溶入水中后幾乎全部電離,氨水和醋酸溶液中的電解質則部分電離。
(二)利用實驗深化學生認知
高中化學教師也可以利用實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原理,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學習高中化學知識時,部分學生因為沒有親身經歷與直接體驗某些生活現象,所以缺乏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難以深入理解這些理論知識。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他們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化學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形成感性認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并由此順利掌握相關化學知識[4]。
比如在“硫及其化合物”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質和空氣中水汽結合,形成的降雨叫酸雨。我國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和二氧化硫這種物質有關。與此同時,二氧化硫也是一種國際通用的食品添加劑。請問,二氧化硫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具有什么性質?我們能從哪些視角研究二氧化硫呢?”根據所學知識,學生可以輕松地說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二氧化硫與水、氧化鈣及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圍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展開研討。此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做實驗,研究二氧化硫氣體同氫氧化鈉溶液、高猛酸鉀溶液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的現象,由此了解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性與還原性等特性。
(三)利用實驗引導復習鞏固
實施活動化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實驗引導學生復習鞏固。為此,教師需要在帶領學生回顧基礎知識后,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實驗。當然,教師也可以借此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組織教學活動前,教師應當設計一些實驗探究問題,并在學生開始做實驗后通過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交流,使其確定自己的猜想、假設,再據此進行探究。
比如在實驗活動“乙酸乙酯的制備與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在制備乙酸乙酯時,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連接裝置呢?我們在加熱試管時應注意什么?”此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在前幾節課學到的有機物知識和以往的實驗設計經驗思考實驗步驟,并幫助學生總結實驗注意事項,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做實驗前,教師可以先演示這項實驗,說明如何往試管里放入適量的乙酸、濃硫酸、乙醇與碎瓷片,然后用小火加熱試管。在做演示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演示實驗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連接實驗裝置,完成實驗操作,比較加熱前后試管內混合物的變化,思考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在學生自己做實驗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回顧整個實驗過程,鼓勵學生列出相關化學方程式。
三、圍繞生活實際應用活動化教學
(一)結合實際生活授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盡管高中化學知識難度較大、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但是這些內容仍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高中化學教師應在教學中多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授課,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活動化教學,以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結合個人認知學習化學知識,從而順利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5]。
比如在“氮及其化合物”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生活現象引入教學內容:“你們聽說過位于青海和新疆交界處的‘魔鬼谷’嗎?這個區域湖泊沼澤眾多,林木繁茂,牧草秀美,然而卻頻頻發生雷擊,并伴有大量牲畜死亡,因此被當地人稱為‘魔鬼谷’。你們知道這個地方出現奇異景象是因為什么嗎?”在學生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以后,教師可以繼續解釋:“科學家調查后發現,‘魔鬼谷’蘊藏著大量礦物體,正是這些礦物體引來雷電云層中的電荷,帶來電磁效應,導致雷擊頻繁出現。而牧場中的草木和牲畜,正是雷擊的目標。與此同時,雷電和風雨交加的天氣也可以給谷地的土壤帶來天然化肥,使得牧草長勢喜人。一般來說,空氣中的氮是一種不活潑的氣體,在常溫下,它不易氧化,但是遇上高溫,空氣中的氮就可以與氧化物合成二氧化氮這種天然化肥。雷擊時,溫度很高,在高溫作用下,空氣中的氮與氧化物反應得到二氧化氮,成了從天而降的優質化肥。由于多雷電,這里的牧草特別茂盛,吸引了眾多的牧民到這里放牧。”由此,學生自然會明白氮元素的重要性。此時,教師可以介紹“雷雨發莊稼”等諺語,并讓學生寫出氮與氧化物反應生成二氧化氮的化學方程式。在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二氧化氮可以促進植物生長呢?”在教師的問題驅使下,學生會主動翻閱教材及相關書籍,尋找答案。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化學知識,還會意識到化學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二)組織實地調查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不應將教學空間限制在教室,而應帶領學生在家中、在小區里甚至是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學習化學知識。在實施活動化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實地調查活動,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形成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等學科核心素養。
比如在“金屬材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內容,讓學生了解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和實際用途。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后,教師可以根據“金屬材料的使用和保護”這一主題安排實地調查活動,帶領學生尋找身邊的金屬制品,研究金屬材料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況。通過實地調查學生會發現,在常見金屬中,鐵的應用范圍最廣,很多家庭做飯的鍋、鏟子等都是鐵制品。除此之外,學生還會看到一些金屬資源浪費現象。教師可以在學生分享這些現象后,引導學生分析回收金屬制品的意義,并從化學角度找到保護金屬制品的措施。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學生也會明白化學知識的實用性,產生節約能源與保護金屬資源的意識。
結語
總的來說,活動化教學具有主體性、實踐性與開放性等特點。為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嘗試實施活動化教學,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探究,而且能夠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從而逐步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娟.引入活動化教學 建構高效化學課堂[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36):122-124.
[2]陸元.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2):113-115.
[3]慕賢玲.高中化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70-172.
[4]唐媛.淺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13):30-32.
[5]趙凱凱.“雙減”背景下高中化學教育提質增效的措施探究[J].高考,2023(3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