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明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校和有關部門要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這一鮮明表態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
曾經,一些教育工作者濫用懲戒權,十分看重對學生予以“當頭棒喝”。隨著賞識教育等理念漸成共識,公眾權利意識增強,不少人對教育懲戒產生了疑問,甚至將教育懲戒等同于體罰,認為嚴苛的教育懲戒是落后甚至非人道的教育方式。這種情況導致不少教師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根本不敢行使教育懲戒權;個別學生在家庭庇護下,變得“天不怕地不怕”,本來能被管好,就因缺乏有效懲戒而學壞、變壞。
當教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弊端重重,社會開始呼吁賦予學校和教師教育懲戒權,明確教育懲戒的邊界。懲戒權是教師從事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需要,教師沒有懲戒權,猶如開車沒有剎車,只能無條件放任學生。可以說,當說服、教導等教育效果不明顯時,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為回應社會關切,2020年,《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獲表決通過,該省率先立法明確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其后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并于2021年3月1日起實施。《規則》指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根據程度輕重,《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這是教育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制定的“教育懲戒操作指南”。
“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被寫入《意見》,有人可能擔心,維護教育懲戒權可能導致體罰、變相體罰“抬頭”。事實上,教育懲罰職責行使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往往是懲罰的不當使用,而非教育懲戒權本身的問題,不能因噎廢食。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對體罰均有禁止性規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還對教育懲戒有系統規定,包括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范圍及實施的規則、程序、措施、要求等,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擔心體罰、變相體罰“抬頭”,并不能成為不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理由。
盡管《意見》出臺再次強調了把懲戒權還給教師,但仍有部分教師表示自己“不好管”“管不好”,他們“不太清楚懲戒的尺度和邊界究竟在哪”,認為“教育懲戒的難點在于懲戒的尺度沒有定性,不同家長對于懲戒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師眼里的懲戒可能是家長眼里的體罰”。而且,教師行使懲戒權時,或要面臨學生在行為、語言等方面的各種反應,雙方一激動或沖動,就可能發生師生沖突和家校矛盾,合理的懲戒也可能引發學生的身心安全問題,這些都會給教師帶來麻煩。
如何讓教師懲戒權行之有效、行之有用?一方面,要向家長普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及《意見》等文件、政策的內容,讓家長和社會正確認識懲戒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支持、配合學校及教師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教育懲戒的規范體系,出臺實施細則或配套性文件,為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規范和指導。各地也有必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或者指導學校制定實施細則。相關部門還可以收集整理相關案例,以案例解讀的方式,盡可能清晰地界定教師懲戒的邊界和尺度。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