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就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此前,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一時間,延遲退休引發熱議,社會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一政策的潛在影響上。許多人憂心忡忡,認為“延遲退休意味著崗位銳減,年輕人就業將更加艱難”。
從表面上看,延遲退休確實可能在短期內增加勞動力供給,減少崗位自然流動,從而加劇就業競爭。但必須意識到,這種沖擊是有限且可控的。
延遲退休的政策設計是“小步慢走”,并非“一步到位”,每年僅延遲幾個月,“漸進式”推進使得市場有足夠的適應時間,避免因政策實施對就業人群帶來沖擊。此外,政策將從退休年齡偏低的群體開始實施,充分考慮了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變化的現狀,力求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同時,對年輕人就業的負面效應降至最低。
從動態角度分析,我國正面臨著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有專家預測,未來數十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持續上升,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勞動力市場。就此而言,延遲退休是在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勞動力供給不足未雨綢繆,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
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并不意味著就業機會的減少。相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將擴大養老服務、醫療保健、心理咨詢等領域的崗位需求。據報道,今年,山東女子學院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兩所學校首批養老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被眾多養老機構“搶聘”。由此可以預測,老齡化或許意味著“新藍海”。
青年的就業問題不僅僅受制于市場上的崗位數量,更取決于經濟發展的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當前,青年的職業愿景正在發生變化,對互聯網、數字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明顯的偏好,這恰是非公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專長之處。可以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繼續穩崗拓崗,帶動青年就業。同時,也要給一些具備開拓新業態能力的平臺、企業更多資源傾斜和政策保障,提振其發展信心,鞏固發展預期,以達成“保企業”“穩崗位”之效。
在延遲退休的大背景下,穩住青年就業,就是穩住民生的基本盤。相關部門既要注重短期發力,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整治專項行動,確保青年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也要謀求長遠,系統用功,完善政策服務體系,以擴崗補助、穩崗返還和稅費減免等措施,讓市場唱主角,鼓勵企業吸納青年就業。
就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就業者”的發展,為他們提供安身立命基礎和價值實現能力。這不僅仰賴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幫扶,更需要企業與個人的相互成就。對企業而言,要通過完善的職業培養體系賦能青年就業者,推動他們加速成長。青年也應積極適應時代變化,主動參與實習、見習,提升實踐能力和求職技能,增強與新崗位新要求的適配性。
延遲退休政策雖在短期內可能給青年就業帶來一定壓力,但政策的階段性“陣痛”不會危及整個就業體系的安全,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充滿韌性的又一體現。相信只要政府、企業、社會、個體協同發力,擰成一股繩,通過科學的政策設計和有效的實施方案,凝聚強大的“突圍”效果,定能將延遲退休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