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實”
1942年9月底,1816名英軍戰俘被關進日軍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的船艙,該船將從中國香港開往日本。10月2日,里斯本丸行至東極島海域,因船上未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志,被美軍發射的魚雷擊中。日軍為防止戰俘逃跑,將他們封鎖在船艙里,并用木條和帆布釘死艙門。船沉后,日軍對逃出船艙、漂浮在海面的戰俘進行掃射。危急關頭,善良的中國漁民冒著槍林彈雨,劃著小舢板一次次沖向大海,從水中撈起384名奄奄一息的英軍戰俘,并給他們提供食物、衣物和庇護所。盡管如此,仍有828名戰俘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或被淹死,或被日軍射殺。
這是9月6日上映的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的故事前情。
2014年,方勵和韓寒在東極島拍攝電影《后會無期》時,從當地居民口中了解到“二戰”時期有一艘日本大船在東極島海域沉沒。方勵非常驚訝,他自認對“二戰”歷史還算了解,卻不知道這件事。他對這段歷史產生了諸多疑慮:這艘日本船為何會沉沒在中國東極島海域?為何70多年來都沒人找到這艘沉船?船上800多名年輕的盟國軍人被永遠地埋葬在了海底,他們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人們為何對這段發生在中國家門口的歷史事件知之甚少?
帶著重重謎團,2016年,方勵帶領海洋科技團隊趕往東極島海域,經過多天勘測,他們在海底找到了一艘沉船。次年,方勵得到了沉船的三維影像,經過對比,確認它就是里斯本丸。之后,方勵想找到跟這艘船有關的人,想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他自掏腰包在英國的報紙上做了一個月的廣告,發布尋人啟事,尋找沉船事件中的幸存者和他們的后人。
接著,攝制組去探訪這些人,從他們那里獲得了船上人的書信、手記、生前錄音等資料,更獲得了親歷者珍貴的口述資料。方勵和團隊輾轉于中、英、日、美、加多國,通過3名親歷者及130余名親歷者后代的講述,盡力還原出沉船當天的真相。
作為一部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沒有對歷史進行揣測、解讀,而是忠實于史實,著力用事實和數據揭開“真實的面紗”。從船體結構、戰俘人數到沉船坐標,每一個數字都精確無比;親歷者和家屬的采訪視頻、幸存者的錄音、戰俘的照片和影像,一切都有據可循。
紀錄片往往因為制作者的思想傾向及個人喜好,失之于客觀公正,但方勵的態度中立又克制,影片并沒有偏重一方,而是關注到了事件的各個方面。
與沉船相關的“人”
如何將歷史呈現給觀眾?方勵費了一番心思。雖然他手握歷史圖片、影像資料和豐富的訪談內容,但關于里斯本丸的歷史畫面太少,僅用手頭的素材,無法支撐一部電影所需。在尋找里斯本丸真相的過程中,方勵賣了房子,資金耗費較大,無力再請演員“復刻”歷史場景。再者,他認為整個里斯本丸事件里沒有所謂的主角,那些戰俘是一個群體。冥思苦想、多次嘗試都不滿意后,他另辟蹊徑,做了一個大膽的、反傳統的決定,用“電腦特效+繪畫”還原歷史畫面。原本線性、靜態的歷史變得真實動人:眼前流動著或恐懼或絕望或堅毅的二維靜態人物,耳邊是真人娓娓道來的錄音,映襯著動態的船只、海水、子彈……從里斯本丸被魚雷擊中到最終沉沒,蒼白的文字變成了揪心的影像,讓人身臨其境。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是紀錄片不可替代的核心元素。方勵將《里斯本丸沉沒》歸類為人文電影,他說自己拍這部電影的宗旨不僅要給觀眾講歷史,還要講“人”。在許多關于戰爭的紀錄片里,人們看到的是戰況、戰果,或是某場戰爭對于世界格局的影響,而戰斗中犧牲的人不過是一個個數字。
他要盡可能地讓那些數字有溫度。《里斯本丸沉沒》關注每一位被戰爭“吞沒”的人,透過“里斯本丸”這一不為人熟知的事件,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普通人身處戰爭中的悲歡離合、生死抉擇與不屈抗爭,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下,將鏡頭對準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
《里斯本丸沉沒》超過八成的畫面都在講“人”的命運——家庭的破碎、兩代人的分離、離別與不舍。影片告訴觀眾,在歷史車輪下,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都經歷了什么——年輕的士兵寧愿被日軍毒打也要撲向火堆,只為搶救即將被日軍燒掉的妻子寄來的照片。后來,他把照片鑲嵌在眼鏡框里,成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22歲的英俊少年,在登上里斯本丸前給5歲的弟弟寫信,囑托弟弟一定要照顧好母親,這不只是一封家書,更是他的遺言……
《里斯本丸沉沒》打撈出謎一樣的真相,讓那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今天,里斯本丸的殘骸依然沉睡在海底,幸存者、施救者已全部逝去。電影結尾的字幕里,留下了所有遇難者、幸存者、施救者的姓名,一個個人名如同巨大的紀念碑。
《里斯本丸沉沒》不僅是一部記錄歷史事件的電影,更是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反思、對和平的頌揚。當下,世界并不太平,這部電影可以讓年輕人直面戰爭的慘烈,體悟家國歷史、正義生死和人性悲憫。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