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教學評一體化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應做到教學內容的設計與評價標準相匹配,評價內容覆蓋教學內容各個方面,教學方法支撐評價目標的實現,基于評價結果反饋調整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技術工具支持推進教與評融合。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內容融合;評價內容
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學習和評價三個方面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初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的系統構建,主要涉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目標的明確與具體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整合、學生學習活動的優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教師專業發展、家校合作的加強等諸多方面,旨在提高教學效果,推動教育創新,實現教育公平,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一、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的必要性和現狀
(一)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的必要性
實踐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關鍵要抓住一體化實踐的核心要素,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成果、教學評價緊密結合(見圖1)。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的統一、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的協同等。其中,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這種融合,確保了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地支撐評價標準,同時評價內容能夠全面衡量教學效果,促進教學內容調整和教學過程優化。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是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第一,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全面,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第二,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三,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有助于確保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的一致性,使教學活動更加聚焦學生能力的培養。第四,評價內容的融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的能力。第五,設計評價內容時,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系統觀照教學全過程,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初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實踐中,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評價內容與教學內容脫節,評價內容與教學內容不匹配,導致學生在評價中無法充分展示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評價方式單一,側重書面考試,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評價;評價標準不夠明確,評價結果的主觀性較強,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評價反饋不及時,學生無法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影響學習效果的提升;評價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等等。以上教與評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策略的形成和模式的構建。
二、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融合策略
(一)教學內容設計與評價標準相匹配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應依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的評價要求,確保教學內容能夠覆蓋所有評價點。課標的評價建議部分,要求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宗旨,具體評價建議涵蓋了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教師應基于這些評價要求,確保教學內容能夠覆蓋所有評價點。比如,有關地理自然災害的內容,可以設計一些案例分析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分析實際的自然災害案例,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設計一些指向綜合運用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出預防自然災害的建議,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此外,還可以結合地理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實地考察自然災害的影響,從而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確保教學內容覆蓋課標中的評價要求,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地理學科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人口與城市”相關內容為例,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①學生能夠掌握人口與城市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與城市的發展變化及影響因素,掌握人口與城市的相關數據統計和圖表解讀技能。
②學生能通過案例分析和實地調研等方式,培養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口與城市觀念,關注人口與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培養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案例分析和實地調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設計討論和辯論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觀點,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討論人口與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
以上教學設計可以確保教學內容覆蓋課標中的評價要求,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運用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的同時,培養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二)評價內容覆蓋教學內容各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全面評價
評價不應局限于學生的知識記憶,還要包括對學生理解力、分析力、應用能力及地理實踐技能的評估。比如,在七年級上冊“氣溫和降水”相關內容教學中,依據課標和教材內容,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①讓學生理解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
②培養學生從地理圖表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地區氣溫和降水的差異及其成因,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的能力。
③學生能夠理解氣溫和降水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認識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挑戰,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圍繞該目標,設計一系列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通過展示世界各地氣溫和降水的資料圖,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引出本課的主題。
②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③合作探究:分組討論世界各地氣溫和降水的實例,分析其成因,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
④課堂講解:講解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引導學生從圖表中獲取和解讀信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案例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挑戰,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⑤練習鞏固:設計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鞏固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⑥總結拓展: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布置課后作業,鼓勵學生進行地理實踐,如觀察當地的氣溫和降水情況等。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設計,評價內容要想覆蓋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就需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能力培養要求,設定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內容、方法和目標,并有機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見表1)。
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全面評估學生的地理素養,還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2.素養與發展:全程評價
評價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展,總結性評價則是評估學生對整個學習單元的掌握程度。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是教學評價的兩種重要方式,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旨在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偨Y性評價則是在學習單元結束后進行的,用于評估學生的單元學習掌握程度,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以八年級下冊“中國的行政區劃”相關內容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落實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見表2)。
通過這種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能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行政區劃過程中的進展和問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三)教學方法支撐評價目標的實現
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實地考察等,這些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評價提供豐富的證據。
1.方法促進:達成學習目標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為了支持評價目標的實現,教師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采用互動式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在講解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時,組織學生討論不同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的適應策略。采用項目式學習,教師可以設計與地理相關的項目,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設計等實踐活動,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讓學生調查本地區的水資源分布和利用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在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教學時,教師利用GIS軟件,教授學生如何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數據,提升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如在講解“我國的人口分布”相關內容時,指導學生如何使用GIS軟件來分析人口數據的分布特征。
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和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同時也推動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助力學習目標的達成,并為教學評價提供決策依據。
2.策略支持:實現評價目標
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能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幫助教師更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實際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應當與評價目標緊密結合,以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有效應用所學知識,同時幫助教師準確評估學生的實際能力。
案例一:情境模擬教學法。在講解“天氣系統”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天氣預報的課堂活動。學生分組進行,每組負責預報一個地區的未來天氣。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能應用氣象學知識,還能提高溝通和表達能力。通過觀察學生預報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流暢度,教師精準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
案例二:案例分析教學法。在“世界地理”模塊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如荷蘭的圍海造田等,學生通過分析這些案例,深入理解地理現象背后的原理。教師通過學生的分析報告和課堂討論,評估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案例三:實地考察教學法。教師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實地考察當地的河流、山脈等自然地理特征,這種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批改學生的考察報告來評估他們的實地觀察與記錄能力。
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推動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而教師也能觀察、評估學生的活動表現,以此準確了解他們的地理能力,達成教學目標,實現評價目標。
(四)教學內容調整基于評價結果的反饋
1.內容調整:依據評價結果
教學評價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反思教學、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關鍵途徑。評價結果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揭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因此,教師應積極分析評價結果,針對評價結果中的薄弱環節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見圖2)。
評價結果分析,主要著眼于總體評價和具體指標評價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評價,發現與把握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運用、綜合運用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學習成果和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在各項具體指標中了解與掌握學生學習的優缺點和目標達成度??梢哉f,通過多元、多維評價,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全面評價與診斷,由此針對薄弱環節加強教學,并相應地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例如,地理地圖閱讀能力培養是學生地理學習的重點,如果在形成性評價或總結性評價中發現學生在地圖閱讀能力上存在困難,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加地圖閱讀和解讀的練習,如設計一些地圖填空題、選擇題或簡答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以此提高他們的地圖閱讀和分析能力。如果學生在地理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問題,則可以重新設計課堂講解的方式,更加清晰地解釋和闡述地理概念,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相關內容時,針對學生的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理解不深的問題,可以通過動畫演示、模型展示等方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概念。
再如,評價中發現學生在地理實踐技能方面較弱這一相對普遍的情況,教師可以多增加一些實地考察、實驗操作等實踐活動。針對“水循環”相關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內的水源調查,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和實驗操作,更好地理解水循環的過程。開展案例分析或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依據相關知識運用能力評價結果,有針對性設計一些案例分析或項目式學習任務。在講解涉及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時,有意識增加分組設計一個理想的鄉村社區建設規劃等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地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通過基于評價結果的系統性反饋調整,教師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這種教學內容的調整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
2.動態執行:適應教學需要
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是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谠u價結果的反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學習問題,還能夠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高度一致性,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首先,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一致性,在目標上表現為精確對標與努力達成。一方面,在可對標的目標引領與達成的基礎上,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一致,要針對學生不同類型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內容調整,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要實現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如課堂測試、作業分析、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等,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尤其在評價過程中對學生不同類型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作細致分析,評估教學目標的過程適應性,為教學內容調整提供引領。
其次,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一致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及時反饋與著力調整。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觀察和評估,快速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及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率。對于知識掌握方面的不足,可以通過加強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增加練習量等方式進行彌補,如在講解“中國的地形”相關內容時,如果評價結果顯示學生在地形類型的識別和理解上存在困難,教師可以對癥增加相關地形圖的展示和解讀練習,讓學生通過更多的實例來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識。對于應用能力方面的欠缺,可以設計更多具有實際意義的案例分析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能力,如針對“氣候變化”相關內容,如果評價結果顯示學生在將氣候變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存在困難,則可以設計一些案例分析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分析實際生活中的氣候變化現象,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對于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項目,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和分析能力,如在“世界地理”模塊的學習中,如果評價結果顯示學生在綜合分析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征上存在困難,不妨設計一些比較性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基于評價結果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這種動態的調整也確保了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以上諸例,鮮明體現了評價行為和評價結果相適應的教學行動。
再次,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一致性,在方法上表現為多元化的教學與評價。動態調整教學內容意味著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達到教學目標。通過結合講解、示范、實踐、案例分析等教學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覆蓋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路徑,增強教學對每個學生的適應性,提高他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如考試、小組討論、項目作品、口頭報告等,以全面評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五)利用技術工具支持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
使用教育技術工具如在線測試、學習管理系統等,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有助于教師科學地把握學情,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見圖3)。教學中,利用技術工具能有效支持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的融合,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1.直觀展示: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
諸如PowerPoint、Keynote及專業地理教學軟件,將教學內容和評價任務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例如,針對“地球的運動”相關內容,教師可以使用動畫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讓學生在直觀感受的同時,通過互動問答或小測試來檢驗自身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2.互動應用:利用在線平臺軟件
教師可以發布教學內容和相關的評價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如在教學“中國的行政區劃”相關內容時,在平臺上提供一些關于行政區劃的互動地圖,讓學生通過拖拽、選擇等操作來完成評價任務,并鞏固知識。在講解地圖制作或地理數據分析時,可以使用GIS軟件來展示和分析地理數據。在制作“我國的人口分布”地圖時,指導學生使用GIS軟件輸入人口數據,并展示人口分布圖,同時通過軟件內置的評估工具來檢驗學生的操作準確性。通過推薦學生使用移動學習應用軟件,讓學生開展互動式學習。這些應用軟件允許教師創建問答、填空、匹配等形式的游戲化評價任務,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并嘗試運用地理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地理視頻資源,并參與在線討論,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理解程度的一種方式。例如,在講解“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時,鼓勵學生觀看自然災害的相關視頻后,在討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分析,進而通過學生的討論內容來評估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通過這些技術工具的支持,教學內容與評價內容將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教師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更好地指導地理教學。
[本文系合肥市信息技術課題“基于信息技術提升農村中學生地理實踐力實踐研究”(項目編號:HDJ2308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倪玲燕.明確教學評一體化,落實促進學習的評價[J].中小學班主任,2023(20):57-59.
[2]于春德,王曉玲.初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地理教學,2023(16):33-37.
[3]劉霞.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評一體化”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3):42-44.
張永勝 安徽省長豐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蒯正聰 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