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將“喚醒”理念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從主動建構、思維活動、反思行為三個方面出發,打破教師駕馭課堂的權威性,喚醒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主動意識,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發展自信力,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小學語文課堂成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生命場”。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主動意識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狀態不佳,他們大多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輸入,學習效果欠佳,心理也處于“休眠”的狀態。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南京江北新區近兩年從小學階段開始提出了一項課堂教學改革——喚醒課堂?!皢拘选北緛硎且粋€心理學名詞,本義指使人從睡眠狀態進入清醒狀態的人為干預。將“喚醒”這一概念引入教育學領域,意在喚醒并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力,使課堂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生命財富?;诖?,下面將對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展開探討。
一、喚醒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并不只是把知識從教師的授課“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而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以及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獲得知識的多少,不是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而是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主動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這樣看來,學生對意義的建構,是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一種主動的學習行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這一主動建構的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文學作品本身是一種相對靜態的文化形態,當它脫離作者的主觀意圖后,就具有多元意義解讀的可能性。不同讀者在閱讀同一文本時,由于讀者自身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對文本的感悟和體驗、認知和審美、建構方式和意義生成等都會呈現出差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來探究文本內容,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文本重構、創作等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例如,一位學生在學習了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一課后,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在寫春、夏、秋三個季節時,只有贊美,并沒有寫這三個季節哪里不好,寫冬天的時候,在最后一句卻說“這未免令人有點兒掃興”,顯得與前面格格不入。由此,就展開了課堂上的討論。
生1:“老師,前面說手捧著暖和的火盆,而后面是火盆里的火炭變成了一堆白灰,所以才說‘這未免令人有點兒掃興’。”顯然,這位同學能聯系前后文來思考。
生2:“我覺得這和心情有關,前面是閑逸的心情,而到了中午火盆里的火炭變成了一堆白灰,變得不再那么和諧。試想,如果我此刻在這樣的環境里,我也會覺得掃興?!边@位同學將眼界放寬了,思維瞬間打開了,將自己置身文本所描述的境界里,體會自然也就更深刻了。
生3:“我認為,這里的不和諧是和其他季節相比。只有到了冬天的中午,寒氣漸退了,火盆里的火炭就變成了一堆白灰,這就和前面的春夏秋不太和諧了?!边@位同學的眼界則更寬,能從整篇文章去思考問題。
生4:“作者是不是看到了眼前火盆里的火炭變成了一堆白灰,想起了一些傷心的往事,從而覺得掃興?!边@位學生已經跳出了文本,延伸到生活中去思考。可見,學生們在思維上的進階,讓人欣喜。
事實上,課文里的“掃興”是生活中的一種狀態,被不同的學生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學生們正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解讀,從而完成了對知識意義的建構。在語文課堂里,通過創設情境,交流討論,打破了傳統課堂IRE(Initiation教師提問、Response學生回答、Evaluation教師反饋)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樹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話題在學生之間流轉,讓學生在課堂交流討論中逐漸提高學習能力,有效促進學生自我建構、自我發展。
二、喚醒思維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突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的培養應超越知識和技能,成為教育教學新的實踐路徑。杜威認為,只有能喚起學生思維Qqd4DBa0aQOXaOkFlmgm5S3IH1Z5qjvhkO9Oznt201U=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為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能夠引發思維挑戰的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應該喚醒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活動,打破教師駕馭課堂的權威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思考,強化學習認知,發現并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
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的“問學課堂”,讓學生真正地立于課堂的中央,敢問會問,善學會學,以問啟思,以問促學。我校的“讓學課堂”,立足“六讓”的行為策略,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中的機會、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這兩所學校盡管語文課堂教學理念有些許不同,但都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著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呈現出一種喚醒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新樣態。實際上,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路徑是多元的,中華附小一位教師在執教五年級上冊《憶讀書》一課時,設計了圍繞冰心的讀書經歷為主線的教學任務,展開學習活動。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小組合作精選一問,并將問題寫在“展示板”上;師生再一同將“展示板”上不同的問題進行整合梳理,留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小組合作進行信息梳理并匯報。這樣,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借助“問學”展示板不斷深入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其中一位學生竟然創造性地繪制了一幅“金字塔”型的思維導圖來展現冰心的讀書經歷。通過豐富多彩的“問”“學”活動,真正地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形成了對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培養了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提高。李政濤教授說:“課程與教學需要指向思考型學習力和創造型學習力,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與再現的記憶型學力?!币惶谜Z文課上,如果學生無法運用主動思維,滯留低幼層次的思維上,那么這堂語文課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說,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喚醒,喚醒學生主動的思維活動,要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關聯之中協同推進,讓學生的思維向更高階發展。
三、喚醒反思行為
喚醒學生的反思行為在改善學生課堂學習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專注于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其實質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自我反思能力是一種元認知過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就格外需要這種反思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一系列策略,引發學生對元認知進行加工,如計劃、監控、評價等。當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時,他們會依靠反思認識自己的困難,并試圖糾正錯誤、解決困難,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比如,在課堂上遇到知識難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相互提問的活動,幫助他們不斷反思與調整。相互提問這一學習活動,因其極強的互動性、體驗性,有助于激發相互之間的競爭意識,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同時,在課堂結束之際開展“一分鐘寫作”活動,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行為,它讓學生得以及時總結并評價當堂課上學到的內容,有助于認識到自己當堂課學習的優點與不足,在不斷自我反省中收獲成長。一位學生在學習了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后進行了如下的“一分鐘寫作”:
我很敬佩諸葛亮,他足智多謀,想出了草船借箭的計謀,成功地借到了十萬支箭,但是我覺得他的計謀還是有疏漏,萬一魯肅沒有保密,那計劃就失敗了。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周瑜搬箭早早就等在江邊,造箭不應該在江邊,是不是周瑜其實已經猜到了諸葛亮的計謀。
這位學生用“足智多謀”去形容諸葛亮,這只是一個模糊籠統的形象,是生活經驗與形象結合的成果;而她對魯肅、周瑜的形象把握,也稍顯片面,不夠透徹。但是,她的主動反思、積極分享,讓教師準確把握到動態生成的學情,從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內容安排。教師在隨后的教學上,有計劃地結合課本對相關內容做好精讀指導,然后再拓展至整本書中。如此一來,讓課內文本與課外整本書相融,用閱讀串聯起“篇”與“本”的相通,構建出更加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喚醒”學生在課堂教學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態,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有效達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湘蓉.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學生的思維——專訪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政濤[J].教育家,2022(35):6-9.
[2]趙敏,趙秋影.學生課堂反思的品質邏輯[J].教學與管理,2022(15):13-16.
[3]王祖明.讓語文教學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7(19):23-25.
陶 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