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鄉縣(今漣源市金石鎮和合村)。李普是他在《新華日報》發表文章時的筆名,后來一直使用這個名字。李普曾任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機關報《新華日報》記者。全面內戰爆發后,中共在國統區的工作人員陸續撤回解放區,李普途經晉冀魯豫解放區時采寫了多篇新聞,在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的極力挽留下,他留在這里繼續從事新聞工作,成為跟隨劉鄧大軍征戰的新華社特派記者。
青少年時期,李普就非常喜歡文藝,高中畢業后參加了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的工作。1938年春末,李普在湖南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日軍正逼近長沙。李普為黨領導下的進步報刊《觀察日報》撰稿宣傳抗日,還擔任了該刊特派記者。后來,他轉道貴陽,工作之余,他給成都全民通訊社(中共領導下以民營面貌出現的通訊機構)寫了一些通訊。有一次寄稿時,他寫道:“有個青年想當記者,你們要不要?”編輯部回信問:“是誰呢?”李普回信說就是自己。編輯部請他到重慶去找他們的社長周可徵聯系。李普毅然來到重慶。但由于受到國民黨政府的壓制,全民通訊社當時處境非常困難,李普的愿望落空了。憑著年輕人的一股闖勁,1940年李普進入中共南方局機關報重慶《新華日報》做記者。
1945年2月開始,李普奉命撰寫一個專欄,向國民黨統治區的讀者系統介紹解放區,這些文章陸續在《新華日報》發表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有讀者稱,“這些報道像在漫天的烏云中透出的希望之光”。后來,這些文章被編輯成書,名為《光榮歸于民主》,由上海的中共地下黨以“拂曉社”名義出版,解放區的書店曾大量翻印。
抗戰勝利后,1946年1月,李普和劉白羽、周而復作為《新華日報》特派記者采訪國共軍事沖突調處情況,并隨執行小組到濟南、泰安、臨沂等地采訪。除報道軍事調處外,他還寫下了反映山東和蘇皖解放區建設的大量新聞作品。1946年6月,李普結束蘇魯之行,回到上海,準備參加《新華日報》上海版的工作。此時,全面內戰即將爆發,中共出版《新華日報》上海版的計劃已不能實現了。《新華日報》決定把部分同志派往解放區,李普也在其中。在離開南京前,周恩來分別和這幾個記者談了話。當問到李普愿意去哪個解放區時,李普表示愿意再去華東。
1946年11月,李普和夫人沈容途經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首府邯鄲時,恰逢滑縣戰役即將打響。李普認為這是“回答讀者問題的機會,于是改變計劃,暫緩去山東,先采訪這一仗”。在滑縣戰役第三天,他們前往劉鄧大軍野戰總部,采訪了指揮這次戰役的劉伯承將軍。這次訪問進行了將近三個小時,當晚李普就寫了《劉伯承將軍評蔣介石》,兩天內又完成了《滑縣戰場巡禮》《劉伯承將軍談滑縣之戰》《蔣介石的“停戰令”就是“攻擊令”》等多篇新聞。
滑縣戰役之后,劉伯承和鄧小平找李普夫婦談話,要他們留在劉鄧大軍。劉伯承說:“華東靠近上海,知識分子多,我們這里知識分子少,留下吧”。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李普在劉鄧大軍隨軍采訪,并參加了冀魯豫前線記者團。他寫下了不少軍事報道,有新聞和評論,有通訊和特寫,如《戰地新年速寫》《冀魯豫戰場形勢》《漫畫孫殿英》《快速縱隊的快速覆滅》《揭開大反攻的序幕》《大別山的神話》等。
《揭開大反攻的序幕》是李普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1947年6月,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李普在隨劉鄧大軍橫渡黃河之際,采寫了這條消息發回總社,準確地揭示了戰局的發展,指出:“人民解放軍大反攻的光榮序幕就此順利揭開”。這篇新聞文字簡潔生動,有氣勢,有情景,反映了我軍勇猛強渡黃河的聲威,是最早報道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的一篇佳作。新華社華東總分社曾致電總社向晉冀魯豫總分社表示祝賀:“你們對此次南渡天塹,殲滅蔣匪之報道,聲勢雄壯,火力集中;特別是一條關于黃河的報道,奕奕如生,讀之令人興奮,特此馳電致賀,并愿向你們學習。”這篇文章后來曾被選入小學課本。

同時寫于1947年的《冀魯豫戰場形勢》和《快速縱隊的快速覆滅》,也是當時李普較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在《冀魯豫戰場形勢》一文中,他評述了戰場形勢最新發展,指出:“冀魯豫戰場一個月來的沉寂局面業已打破,戰局進入更加微妙的階段,主動權已更大地轉入于人民解放軍之手”。在《快速縱隊的快速覆滅》一文中,他以犀利的筆法記述了蔣介石的第二快速縱隊在人民解放軍的快速猛攻下全軍覆滅的經過,并以被俘軍官之口講述他們迅速覆滅的原因:一是士氣低落,二是時間倉促。這支被認為是國民黨軍隊中主力之主力的部隊,在勇猛的人民解放軍面前,也變成被打怕了的老鼠。
李普采寫新聞稿件時能夠立足全局,從戰略的高度報道解放戰爭的發展進程,他的新聞作品經常刊登在解放區報紙的顯著位置,對于幫助人們了解戰局起到重要作用。有位當時在東北擔任縣委書記的同志后來說,那時候他對整個形勢的了解,有時便是靠著李普發表的這些軍事報道。

李普表示,當時一些稿件之所以有些分量,主要是真實反映了劉鄧的觀點。那時,政治部和司令部有時同駐在一個大村莊里,有時各駐一個村子,但相隔也不遠。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經常叫上李普,一起去司令部找劉、鄧談天,而劉、鄧對于記者也并不見外,古今中外無所不談。李普后來說:“天天聽這三位大首長、老前輩談天,實在是我的幸運。作為一個后生小子,固然獲益不淺,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所得尤其太有用了。”談天的內容,他當時作了筆記,主要話題是關于形勢發展的,其中的不少觀點便成為采寫稿件的素材。李普認為,自己之所以被人們稱為軍事記者,主要秘密就在這里。
1947年8月5日,新華社冀魯豫前線記者團改建為鄂豫皖野戰分社(即劉鄧大軍野戰分社),李普任社長。擔任野戰分社社長后,李普指揮野戰分社展開一系列戰地報道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間,他采寫了《大別山的神話》等新聞作品,揭示了我軍的勝利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這一主題。
1948年1月,劉鄧大軍野戰分社改組為中原野戰分社,中原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陳斐琴兼任社長,李普任副社長。這年春天,劉鄧主力部隊撤出大別山,與陳謝(陳賡、謝富治)、陳唐(陳士榘、唐亮)部隊一起,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殲滅、調動和吸引了大量敵軍,解放了中原地區的人民,重建了中原解放區。中原野戰分社隨部隊一起行動,全面深入地報道了戰爭的進程。
此后,李普先后擔任新華社中原總分社采訪部主任、新華社武漢分社社長、新華社華中總分社采訪部主任等。1949年8月,李普從武漢調回北平,任新華總社特派記者,準備接受新的任務。
李普到達北平后所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另一位新華社記者李千峰一起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的報道。他們作為政協會議的工作人員,隸屬于新聞處,住在中南海勤政殿。
政協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這次重大報道,全國各大新聞單位都派來了記者。新華社記者負責發布公報式的新聞,其他形式的報道由各報自己采寫。
10月1日這天,李普隨著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他就站在毛澤東身后兩三米遠的地方,親耳聽到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聲音,親眼見到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新中國的首都徐徐上升,他在報道中寫下了這一莊嚴的場面。這篇新聞于當晚由新華社發出,全文只有八九百字,生動記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的難忘歷史時刻。10月2日,《人民日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為題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李普采寫的開國大典的消息報道。這篇文章后來收入了李普的新聞作品集《開國前后的信息》,標題簡化為《開國大典》。文章也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普作為新華社記者,主要從事財經報道,并曾兼任中央財經委員會新聞秘書。當時主管財經工作的是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主任陳云,李普經常旁聽陳云主持的會議,對全國經濟形勢比較了解。他采寫的《調整經濟的來龍去脈》,是應約為《新觀察》雜志創刊而作的一篇長文,發表后獲得廣泛好評,至今仍被視為財經報道的典范之作。
1953年后,李普先后任中宣部宣傳處副處長、北大政治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國內部主任、新華社副社長等。
從青年時代開始,李普就選擇了新聞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在他后來著述的《記者甘苦談》一書中,曾談及當時的想法:“我由于愛好文藝,在那民族危亡之秋受到了左翼文藝的影響,讀了一點馬克思主義的書。入黨以后,逐漸模模糊糊地感到新聞工作比文藝事業能夠更直接地為自己的理想和黨的事業服務。”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中,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度過的。他曾表示,這一生最喜歡做的還是新聞工作。2010年11月8日,李普因病在北京去世。(責任編輯崔立仁)
作者: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