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天敵消滅害蟲,減少農藥使用量或不使用農藥;秸稈還田變廢為寶,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地更加肥沃;水肥一體機覆蓋率超80%,新建大棚覆蓋率達100%……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以科技為翼,不斷擦亮生態底色。
完善繁育體系
每年的8月是溫室大棚的“休棚期”,菜農們選擇此時在大棚里進行堆肥,借助70℃左右的高溫殺滅病菌,同時提高土壤肥力。育種專家一刻也沒閑,在“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洛城街道,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的科研團隊同樣借助高溫天氣開展耐熱耐濕蔬菜品種的群體篩選,力爭讓更多的蔬菜品種實現越夏種植。
如何做強種業這一農業“芯片”?從“中國蔬菜之鄉”到“種業研發硅谷”,壽光早早布局并為之努力奮斗。
想把這些抗病性好、豐產穩產的蔬菜新品種推廣到全國,不僅要有優秀的育種團隊,還要有先進的育苗團隊支持。在雨季,持續的陰雨天氣導致空氣濕度升高,種苗的發病率也隨之提高。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文凱對此卻并不擔心。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在他的公司,“種苗大腦”控制下的農業生產逐步告別傳統的“靠天吃飯”的狀態。1.5萬平方米的數字化種苗車間有了“種苗大腦”,種苗生產實現了一屏掌控、精準管理。在智能工廠之外,基地所采用的80毫米紙缽大苗育苗技術,培育出的種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性強等優勢,蔬菜產量較傳統種植模式提高30%,整體7b77d07a1e8dc0d2855dec30718da499投入降低50%。依托“種苗大腦”,一個團隊管理運營多個種苗園區成為可能。
確保綠色安全
日前,壽光市“設施蔬菜主要害蟲天敵減釋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壽光市,利用天敵消滅害蟲,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或不使用農藥已在多個領域進行實踐。
壽光市文家街道蔡家營西村是韭菜種植特色村。對于韭農來說,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韭蛆。韭蛆藏在地下啃噬韭菜根部,普通的農藥和給藥方式效果不好。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蔡家營西村成立合作社,改變種植方式,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以韭蛆為主的農作物病蟲害,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確保作物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合作社在基地周邊安裝了防蟲網,在種植區域內設置了紫外線誘捕殺蟲燈。在韭菜生長過程中,我們會沖施含有原線蟲的生物制劑,換茬休地時,則采取高溫覆膜等多種措施。”蔡家營西村黨支部書記鐘明說,其中,使用原線蟲殺滅韭蛆就是借助原線蟲通過寄生從而殺死韭蛆這一特性,實現無害化殺滅韭蛆的目的,確保韭菜生產過程綠色安全。目前,蔡家營西村的韭菜已成為韭菜市場上的“明星產品”。
蔡家營西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在壽光不是個例。隨著生產生態綠色農作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低碳種田增收致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據了解,為提升壽光蔬菜的品質,自2011年開始,壽光市通過財政補助方式,持續實施綠色防控等系列綠色生產工程,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初步構建起綠色、安全的蔬菜生產環境。
“我們農場建有11座智慧型數字溫室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管理新模式。”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瑞航家庭農場負責人鄭景渠說,農場配套了三感傳感器、補光燈、自動卷簾機、自動通風機、水肥一體機、自動打藥機等智能設備,用生物藥肥替代化學藥肥,畝均節省人工成本30%以上,收益增加20%以上。
目前,壽光市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了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等物聯網技術,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70%。此外,壽光市還探索建起了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領銜規劃設計,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精準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智能調控、智能工廠、多功能機器人等尖端設備一應俱全,耗能比傳統模式降低50%以上。
廢棄物變資源
壽光市紀臺鎮是有名的長茄種植大鎮,不少農戶靠種長茄實現增收,但在每年的換茬季,茄子秸稈常常在村頭堆積,既污染環境,又影響村容整潔。如今,秸稈有了新去處,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還提高了土壤肥力。
日前,在紀臺鎮呂一村村民呂民全的大棚內,機器轟鳴,一棚的茄棵在秸稈還田拖拉機的助力下很快被粉碎并深埋入土。呂民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大棚栽種了2000棵茄子苗,休棚前如果雇人拔茄棵大約需要500元,后續運送到垃圾暫存點還得花錢。現在用機器粉碎秸稈還田僅需1個小時左右,花費200多元就能搞定。
據了解,為實現蔬菜秸稈資源化利用,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壽光市先后試驗推廣了“秸稈粉碎還田+深耕/旋耕”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截至2024年9月,紀臺鎮茄子秸稈還田面積達2萬畝,茄子秸稈還田率達到90%以上。
自2017年以來,壽光市把秸稈粉碎還田納入了政府扶持的技術推廣項目,不斷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探索建立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引領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
除了秸稈直接還田外,對秸稈燃料化利用也是處理作物秸稈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濰坊綠卓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秸稈處理場,村民將作物秸稈運送到處理場,通過剪切、篩選,加工成生物質燃料,再打包壓縮成草捆,賣到生物發電廠。通過對秸稈資源的無害化加工,從根本上實現了秸稈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按照壽光市委、市政府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總體要求,壽光市通過推廣秸稈精細化還田、生物質燃料化兩種模式,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壽光市將持續創新‘壽光模式’,全面促進產業升級,加速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打造高水平鄉村全面振興齊魯樣板。”壽光市委書記李鵬說。
(摘編自《經濟日報》 作者: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