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劉某與周某是微信好友。劉某先后向周某通過微信轉賬支付12900元,通過微信紅包支付2769元。在雙方關系破裂后,劉某訴至法院,認為給予周某的款項為借款。周某認為,上述款項均為贈與(因法律條文采用“贈與”,為了保持用法統一,全文采用“贈與”),不應償還。
法院審理后認為,微信紅包本身即包含“贈與”之義,結合本案情形,劉某出于對周某生活資助的目的,向其發送微信紅包共計2769元,顯然是劉某的贈與行為,周某無須償還。劉某通過微信轉賬支付的12900元,周某雖辯稱是贈與,但周某并無證據證明劉某就此曾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且考慮到劉某的實際轉賬金額及周某曾向劉某借款還貸、周某亦曾表示過其經濟困難等情形,劉某通過微信轉賬支付的款項應認定為劉某向周某提供的借款,周某應予償還。法院判令周某向劉某償還借款12900元。
【說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第四百六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解釋合同條款時,應當以詞句的通常含義為基礎tFt1vqu1Qey697GF+fhDKPXlLfw2ZJv+Mk+Z3+hF3D4=,結合相關條款、合同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參考締約背景、磋商過程、履行行為等因素確定爭議條款的含義。
法院認為,微信轉賬和微信紅包均系通過微信軟件操作付款,但應從微信軟件的功能及屬性上對兩種付款性質進行區分認定。從微信軟件屬性來看,其本身作為社交工具,微信紅包是微信軟件社交功能的典型體現。微信紅包設置的金額上限為200元,且名為“紅包”,根據習俗,給付“紅包”在通常情況下意味著自愿贈與。同時,從我國的基本國情、民俗習慣等考慮,無償贈與200元及以下的紅包是社會公眾通常可以接受的金額水準。微信轉賬則與之不同,是社會主體之間常用的付款方式,不具備“贈與”之義。
(安徽 陳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