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安古鎮位于廣西桂林的興安縣,地處“湘桂走廊”要沖,是湘江和漓江的重要發源地。這座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這里擁有秦始皇為了統一嶺南而下令開鑿的運河——靈渠,這條流淌了2000多年的古渠至今依舊清流潺潺,持續發揮著灌溉功能。興安縣還以其精美絕倫的磚雕照壁、歷史悠久的秦家大院等文物古跡而聞名遐邇。同時,這里的特色美食也令人垂涎欲滴。
千年靈渠今猶在
靈渠,古稱興安運河、湘桂運河,于公元前214年竣工通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條運河由東向西流,將海洋河和大溶江連接起來,成為我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靈渠最初是作為一項軍事交通工程而開鑿,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而實施的戰略舉措。在秦朝以前,嶺南地區被視為“徼外之地”,未曾納入中央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隨即發動了對嶺南的戰爭。為了解決秦軍后勤補給的難題,秦始皇下令:“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于是開始開鑿靈渠。
“鏵嘴”是靈渠的核心工程,位于大小天平壩的前端,作為湘江中的分水壩,因其形狀前銳后鈍,如農家耕田的犁鏵而得名。鏵嘴呈“人”字形結構,將海洋河的水流一分為二:南渠引水南流匯入漓江,北渠則引水北流歸于湘江,故有“一道源泉分兩支,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說。而到了豐水期時,水流就直接漫過大壩,涌入湘江北去。鏵嘴內高外低,全長約500米,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盤臥在湘江源頭的巨龍。

古代南、北方被秦嶺相隔,交通不便。靈渠鑿成后,打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使北方的軍需和舟楫能夠運往嶺南,秦朝最終統一了嶺南地區,并在南方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今廣州)三郡。靈渠的開鑿,不僅助力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的陸海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作為連接中原與嶺南的重要商貿通道,靈渠堪稱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嶺南地區的貨船經漓江、靈渠、湘江、長江、大運河,可直達長安城,極大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明崇禎十年(1637),徐霞客在《粵西日記》中記載了他途經靈渠時見到“巨舫鱗次”的繁忙景象。

1988年,靈渠成為我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進一步彰顯了其歷史與文化價值。
站在南渠與湘江古道之間的秦堤上,只見柳樹成蔭,渠水如鏡。柳樹下,水階上,頑童嬉戲玩鬧,少婦提籃洗衣,此情此景,讓人仿佛置身于靈秀婉約的江南。這條古樸、未經刻意修飾的千年老渠,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依舊清流潺潺,至今仍發揮著灌溉功用,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與歲月的流轉。
“水街雙絕”古韻濃
靈渠蜿蜒曲折地向前流淌著,在流經興安古鎮時,當地人把這段穿城而過的水路取名為“水街”。
在水街的兩岸,古色古香的鋪面鱗次櫛比,青瓦白墻的民居、木雕花門窗的樓臺亭閣透著雅致的韻味。當你輕輕推開一扇玲瓏雕花的門窗,那種淡然悠遠的古意便撲面而來。這里的磚雕照壁可謂精雕細琢,其中湖廣會館前的磚雕照壁是興安古鎮的“鎮街之寶”,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雙面人物陶塑磚雕。這件磚雕照壁制作精美,磚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流水之上是千姿百態的古橋。水街現存十余座古橋,其中高陽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是一座雙拱橋。橋上建有五間廊屋,采用雙坡屋頂設計,正脊中部飾有一寶瓶,寓意祈求平安、天賜洪福。橋的西面設有一處觀景臺,游客可在此處觀賞山水風光,展現了古代建筑的審美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特點。

馬嘶橋據傳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位于靈渠與雙女井溪的交匯處,形成了“三橋跨兩水”的奇觀,是一座獨特的“水立橋”。

萬里橋是廣西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作為昔日南北往來的必經之道,歷史上曾稱之為“楚越要津”。橋下是一條建于宋代的古街——北街里,自宋代以來,南來北往的商船大多把這里當作中轉站。

接龍橋,始建于宋朝太平興國八年(983)。每年端午節,興安縣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在比賽前的祭祀儀式中,迎接龍舟的地方就在此處,故得名“接龍橋”。清晨,在霧氣朦朧中遠望,接龍橋宛如一條龍頭輕搭于靈渠東岸、身體隱沒于云霧之中的“真龍”。
興安古鎮的一座座古橋,與湖廣會館前的磚雕照壁并稱為“水街雙絕”,每年皆吸引著大量游客和攝影師前來拍照“打卡”。
秦家大院與美食
到了興安縣,秦家大院也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它位于興安縣轄區的白石鄉水源頭村。相傳,唐朝大將軍秦叔寶的后人聚集于此,并修建了成片的大宅子,因此得名“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四周群山環抱,村前小溪潺潺,村中目前保存有20多座看似獨立又相互連通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大院中的宅子皆以大塊的青石方墩做地基,一米以上的部分改用青磚砌至屋頂。房屋之間建有細長走道,以備防火之用。遠遠看去,整個院落高大而幽深。
大院的門柱、門窗上細膩地雕刻著“松柏花鹿”“牡丹云龍”“老鼠娶親”“祥花瑞獸”等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即使歷經歲月無情的打磨,這些雕刻圖案依然令人嘆絕。


游覽完秦家大院,再來品嘗一些當地的特色美食才不枉此行。油果粑粑的外形類似冰糖葫蘆,黏軟柔膩,香甜可口。蕨菜生長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將蕨菜根磨成的粉,按照傳統手工模式制作而成的蕨粑,深受各地游客的喜愛。此外,這里還有叮叮糖、桂林米粉、牛八寶、臘肉、禾花魚等美食,每一樣都鮮香可口,極具地方特色。
漫步于興安古鎮,踏過的每一塊青石板,攀登過的每一座古橋,欣賞過的每一處亭臺樓閣,都在向我們傾訴著塵封了千年的故事。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