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熱愛,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數學課本身是枯燥的,不容易學,學生有抵觸心理。教師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要學會對學生進行趣味教學法。成功的數學課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光有教師的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主動地學,有興趣地學,才能取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有趣課堂來,給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課堂成為充滿活力、趣味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去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這樣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小主人,努力創設情境,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數學走出書本,走近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數學養成愛學、會學、樂學的習慣。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一、寓教于樂,獲取數學知識。
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并嘗試學習新知識,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課時,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導,然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說說公式的來歷,不能拼命強調學生機械硬背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讓所有學生通過剪、擺、拼后能推導出來,教師千萬不能光看到有一小部分的優秀學生會了后就讓他們說,應注意讓一般甚至后進的學生也會推導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明了公式的來源和意義。
二、數學走進生活激發學習的興趣。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于學生生活實踐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以學生熟悉的并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例如,我在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導入新課,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當同學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積也是18平方厘米時。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與底和高有關系呢?如果有的話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猜一猜,這樣教師創設了問題給學生大膽猜想、并積極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又如在 上“解決問題”時,我把教材中的題目“一輛汽車兩小時行80千米。照這樣計算,5小時行多少千米?”作為“試一試”,之前,以“小明買3本筆記本用去了12元,照這樣計算,買8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由于要知道“買8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必須先知道筆記本的單價”這一認識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早已具備的,因而在解答時,更顯得得心應手。還有 “挖一條水渠,計劃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實際每天挖40米,實際挖用幾天?”,我在教學時也將例題作了一點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飲,一家人計劃每天吃3塊,30天吃完,實際每天吃了5塊,實際幾天吃完?”由于要求“實際幾天吃完,必須知道冷飲有多少塊”這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解答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活躍了。
三、題目多元化,方法多樣化。
一般來說,我們的學生都在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并逐步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勢,碰到有多余條件或不同種解答時,往往不知道從何入手,因此,要多設計一些開放題,以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比兩數和多(少)幾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我是這樣引入:1.談話了解,你們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今天來我們班聽課的老師有多少人?學生收集,老師板書。男生有21人,女生有24人,聽課老師9人。2.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小組討論,在個別匯報。3.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3)全班同學和聽課老師一共多少人?(4)全班同學比聽課老師多多少人?(5)全班同學是聽課老師的幾倍?……通過讓學生補充不同的問題,明白兩數和(差),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通過讓學生收集信息,參與討論,提出問題等環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一些條件不足的應用題,如“商店有紅氣球35個, 黃氣球有多少個?”讓學生通過思考添加條件解答,為學生進一步明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設計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如在解答 “每個燈柱上裝3盞燈,一共 80個燈柱,我帶來250盞燈,帶來的燈夠不夠?”這是一道解題策略開放的題目,在解答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不拘泥于一種方法,可從80個燈柱上共需要多少盞燈考慮;也可從每個燈柱上裝3盞燈,250盞燈可裝多少個燈柱考慮;還可從250盞燈裝在80個燈柱上,每個燈柱上可裝幾盞燈考慮。
我們還可以將數學題與我們的小隊活動方案緊密結合,真正將數學的開放性與生活化落在實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設計“快樂旅游”活動方案(從設計旅游的路線,旅游金費的預算,游玩的項目等),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數學意識,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愛學、樂學的學科。在他們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只有這樣,學生才容易把數學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