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體系是指將教學、訓練、競賽等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師專業發展,保障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踐法等研究方法,在詳細剖析社會體育專業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現狀問題的基礎上,以強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專項訓練方法、參與不同層次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競賽和社會體育服務為支撐點;從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目標、情境化教學平臺體系、內容體系、評價機制及優化提升與保障措施等方面,構建和推動社會體育專業“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實用型、創新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
關鍵詞:社會體育專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創新人才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for social sports major
Wang Hong
(Dept of PE,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 of“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focusing on studen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detail, to strengthen classroom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special training methods,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skills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and social sports services as the support poin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situational teaching platform system, content syste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romotion and guarantee measures, to construct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so as to train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Major in social sports;Integration;Synergy;Creative Talent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滿足高等體育教育改革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工作能力,為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發展提供鍛煉平臺,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積極探索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訓練、競賽與創新相結合的才培養體系是非常必要的[1]。通過“教、訓、競”一體化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目前社會體育專業課內外一體化人才培養管理體系還不完善,面對各級各類的社會實踐、學科、創新創業競賽,專業人才參賽能力不足,構建完善的適應社會體育專業學情的學科教學體系,刻不容緩[3-4]。
1.社會體育專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現狀分析
1.1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模式發展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思考,從學生能力培養出發、評價及培養對策等方面從不同層次和視角進行了研究,其培養目標在實習實踐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出發,提出關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其中較多的是提出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對策,課內外一體化也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方面,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5-6]。“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是高校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根據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發展的需要,探索充分發揮“教、訓、競”一體化的培養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2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具備全面發展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注重培養具有體育素養、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應具備扎實的體育理論基礎、體育運動技能、體育管理能力以及較強的教育教學和實踐能力。在社會體育領域,他們能夠為全民健身、體育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但通過研究文獻和現實調查發現,在培養目標上,大部分院校注重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忽視了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其次,在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專業課程,而忽略了通識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再者,教育教學方式上,傳統講授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難以滿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需求。此外,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體育產業、全民健身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最后,在產學研結合方面,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實習和實踐機會有限。
1.3社會體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分析
實踐課程體系在社會體育專業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實踐課程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實踐課程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實踐課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現狀,為其未來就業奠定基礎。實踐課程體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實習、實訓等。這些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專業知識。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實踐課程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實踐機會有限;部分課程內容與理論課程脫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師資隊伍和實踐基地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問題。
1.4社會體育專業訓練體系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訓練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師徒相傳、以技能培訓為主的形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體育人才培養的需求,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訓練內容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身需求;其次,訓練方式過于專業化,缺乏普及性,使得許多有興趣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望而卻步;再次,教練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訓練效果;最后,缺乏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評價標準,難以保證學生的長期發展。
1.5社會體育專業競賽體系分析
競賽能夠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提供展示能力、實踐實戰、拓展人脈、提升自信心和綜合素質的機會,在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生積極參與競賽,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競爭力,還能夠實現自身職業目標,邁向成功的職業道路。有研究發現,目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主要以體育項目專業競賽為目標,針對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競賽的參與較少,存在重競技、輕技能、少創新的競賽體系[7]。
2.“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情景化教學平臺的完善,強化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利用信息化教育條件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專項技術能力訓練,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競技比賽、職業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不同層次類型的比賽,培養其實踐、創新及社會適應等綜合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同發展,完成 “應用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8]。
2.1“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目標
(1)認知目標: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不斷地提高“教”的行為實施,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體育認知過程,形成完整的理論知識、信息文化素養;掌握專項技能、競賽、組織、裁判等能力;完成教學目標、內容等。
(2)具體目標:教師要通過“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針對社會體育展業學生不同的特點異質分組,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實施學生全員參訓的課外訓練,鞏 固 和 強 化大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積極參與不同層次競賽,達到課堂體育教學與課外訓練、競賽的有效鏈接。
(3)核心目標:通過“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有效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使大學生能夠“知學、善學”,有意識的去建構專業知識體系,為自身的社會化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培養全面的“應用型”與“創新型”社會體育人才。
2.2教學改革思路
(1)夯基:體育教師重視課堂教學,合理引導,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相關體育基礎知識和技能。
(2)強基:充分發揮專業技能訓練的作用,使學生掌握科學先進的訓練方法,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3)聚能:鼓勵大學生利用所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積極參與不同級別的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競賽和社會體育服務參與,綜合評價學生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實用型、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
2.3“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原則
2.3.1基本原則:以學生為中心
在“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體系的設計中,以學生為中心是核心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因材施教的的教學策略;二是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設置具有挑戰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三是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四是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3.2實施原則:促進教學創新與教師專業發展
在“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體系的實施過程中,促進教學創新與教師專業發展至關重要。實施措施包括:一是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推動教學方法創新;二是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三是搭建教師交流與合作平臺,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四是設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創新。
2.3.3評估與優化原則:保障教學質量與效果
為確保“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體系的質量與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評估與優化機制。具體包括: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二是加強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三是結合評估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體系;四是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各方作用,共同參與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
2.4“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路徑
2.4.1要體現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教、訓、競”一體化教學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訓練、競賽指導和社會實踐能力,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素質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訓練方法,進行針對性的競賽、創新創業等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通過教師的教學、訓練、指導等有效促進學生的學;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獲得的新知識、新方法和創新想法等可以傳達給教師,甚至通過實踐在某方面能力超越教師。
2.4.2完善“教、訓、競”一體化教學的整體性
把訓練、競賽、創新創業等教學化,豐富課內外一體化的內容,激發教師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形成教學化的社會體育專業訓練、競賽體系。
2.4.3樹立教育信息教育的理念
整個“教、訓、競”教學過程要秉承以學生為主體,適應信息化大環境的發展,利用學生接受現代信息資源的興趣和便捷性,促使教師借助現代教育媒體,充分整合高校現有的教育信息資源,提高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方法能力,堅持在“做中學,做中教”,有效的和學生進行教學雙邊活動,實施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
2.4.4完善大學生社會體育公益服務
通過“教、訓、競”一體化教學的實施,使大學生在掌握不同體育專項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他們的體育技能,引導他們協同或獨立的為基層群眾提供社會體育公益服務工作,從而填補城市或農村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不足。社會體育公益服務的參與,提升了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體育技能服務社會的自我意識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獨立的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社會人格,以及協同發展的奉獻精神,樹立良好的大學生社會形象。
2.4.5“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評價
針對“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育目標,對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能力評價要將他們的體育學習態度、體育訓練、競賽能力、社會體育服務參與能力完整的納入到“教、訓、競”一體化教學評價體系中。要改變傳統重技能輕過程的結果評價,形成由個體到整體、由課堂到課外,構建顯性、隱性評價相結合,過程與結果評價相促進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從而有效的推進大學體育教育的評價,提高大學體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定期對情境化教學平臺進行評估,了解平臺運行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為優化平臺提供依據。
3.“教、訓、競”一體化教學的優化提升策略
(1)完善教學、訓練內容,豐富社會體育專業項目,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在保障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新興社會體育發展項目,滿足不同興趣的學生群體需求。
(2)優化專業教師知識技能,提高專業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素養。加強專業教師的選拔和培訓,實施競聘上崗制度;建立獎罰激勵機制,促進社會體育教學、訓練工作的良性。
(3)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運動員體質、技能水平等因素,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確保訓練效果。
(4)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訓練的科學性。運用現代運動生理學、生物力學等科學技術,為訓練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
(5)建立完善的培訓與評價體系。制定統一的社會體育專業訓練大綱和評價標準,確保訓練質量;開展周期性考核,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4.結語
構建社會體育專業“教、訓、競”一體化教學體系有助于提高社會體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與合作精神;可以優化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平衡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的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并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校社融合,從而拓寬社會體育學生的實習和實踐渠道,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度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跨學科、跨專業的優秀人才;達到培養具備全面發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教訓競一體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還需不斷反思、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劉世磊.困境與出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教育發展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02):121-126.
[2]高鵬.吉林省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9):56-59.
[3]李征.普通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實施[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06):132-135.
[4]問紹飛.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化研究[J].體育科技,2018,39(02):116-117.
[5]李欣悅.素質教育視域下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22(11):15--16.
[6]許文保,何建省等.新大綱背景下軍事體育課“教、訓、戰”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3(1):110—113.
[7]錢來,劉娟,王立小.普遍高校體育課實踐現狀的調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03):163-164.
[8]陳逸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課外學科競賽體系構建研究——以武漢體育學院為例[D].武漢體育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