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思政建設的現狀與挑戰。通過文獻綜述和實證分析,發現體育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中的關鍵作用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指出體育教學理念更新滯后、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和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旨在優化體育課程的思政教學效果,為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實踐指導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校體育;課程思政;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U Jing
(Xiand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Humanitie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0)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ThrougRUJPfmIyHa9ok9iHotcBG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the key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the main problems it faces.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g in the renew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cept, the lack of teacher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iming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民辦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1]。當前,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中國民辦高校體育課程必須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得到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和推動,為民辦高校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民辦高校體育課程不僅僅是提升體質健康和運動技能教授的民辦高校教學平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新時代中國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化路徑,為相關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現狀
目前,民辦高校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存在和應用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高校體育課程多以技能訓練為主導,缺乏對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倫理的關注[2]。但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有別于大多數公辦高校,面臨資金與資源的限制,影響著體育課程質量與思政教育的深入實施。當前的師資力量缺乏,也影響著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質量和效果。部分學生也對體育課程中加入的課程思政設計部分缺乏一定的興趣,也導致相關的教學效果不佳,高校和社會對于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夠,體育教師職前職后的教育不足,導致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并且,區別于其他以知識教育為主導的一些學科科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一門通過以身體教育為主以此實現教育育人目標課程,通過對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熱愛,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其綜合素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健康體魄以及提升各項身體素質與體質健康。但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脫節,沒有形成有機融合。
由于“一元主導”成為大多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的選擇,從教學方案設計到教學進度安排一般由民辦高校體育教師個人或是該運動專項的教學團隊負責,教學目標缺乏思政育人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難免會形成一定的課程思政效果偏差[3]。民辦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的認識不深,進而有效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不充分。部分教師尤其黨員教師,雖然開展課程思政的意愿較為強烈,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上則會在后期實施中,容易出現后勁不足從而導致虎頭蛇尾,后期融入課程思政的效率不高。小部分民辦高校教師則擔心在體育課程中添加課程思政元素后導致影響運動技能的教學進度,并且其自身也難以掌握思政內容的準確性[3]。缺乏對新時代的教學方法創新的運用,以及對自身運動專項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準備的實施能力。總之,當前民辦高校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2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化路徑
2.1加強體育課程設置與內容的思政性
明確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再確定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的合適目標,在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適當植入愛國主義情懷,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辦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中,貫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育課程創設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形式,如運動會、校園街舞、社團活動等,以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讓學生及時體驗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并實踐這些價值觀。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健康意識,提高綜合素質。
結合體育精神和思政元素,將頑強拼搏、團隊合作等體育精神相結合,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體會并學習這些精神。豐富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在傳統的運動技能教學之外,民辦高校體育課程可以適當增加體育文化、體育歷史以及體育倫理等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多元價值。創新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適時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參與度以及對通識課程的思考能力。根據學校特色以及民辦高校學生需求,開發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體育課程,如功夫扇、太極等,適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2.2加強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的融合
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的融合是關鍵。可以通過“課堂+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在體育課上獲得的技能和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增加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實踐環節,組織民辦高校中學生陽光大體育聯賽,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開展跨學科教學。鼓勵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與歷史哲學等課程進行交叉融合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體育課程資源建設。整合校內外資源,包括對體育場館以及社區資源的利用,為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提供資源支持。圍繞特定的思政主題設計體育課程,例如對健美操、籃足排等團隊項目中強調團隊合作和集體主義的精神,在教學中通過設置具有特定的能夠表達其教育意義的教學運動情境。
課程思政在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實踐過程之中,并不是一種固化的形式思維,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隱形形式育人的新課程觀[3]。充分挖掘并進行積極融合體育學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育于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承載體育課程。不僅僅是單靠思政課程教育,應深挖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整體融入體育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基礎。
利用體育故事講好思政精神,通過講述體育人物的故事,適時體現堅持與奮斗中講好新時代國家各運動隊運動員與中華民族精神。教師在課堂中設置高效及時的課程反思與師生互動討論環節。在體育課程中,對運動技能訓練之后的環節則設置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體育活動中的道德與價值觀等問題[4]。此外,還可以在教授運動技能的同時去強調技能背后的價值與意義。利用好網絡多媒體及智能AI等信息化手段,及時地豐富民辦高校體育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2.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化的體育教育教師
重視職前民辦高校體育師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通過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論壇講座等有效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單只是傳統的運動技能的教學為主要形式。以此達成師資思政素養培養的有效銜接。完善高校體育師資的專業課程,促進有技能、有思政的雙模式的師范類體育人才培養,為職后教師課程思政的培養把好第一道關。促進學科交叉研究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和理論思考能力,為體育課程思政的改革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健全評價體系,加強對體育課程思政效果的評估與監測。通過建立課程思政開展一定的獎懲制度與合理的激勵制度,在教學改革中設立相關課題,民辦高校則可以相應納入評教與職稱晉升。
此外,還需強化師德師風教育,注重培養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確保其有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榜樣。注重對民辦高校體育教師跨學科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拓寬自身知識面,及時更新對新時代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臨近學科的學習。民辦高校也應支持體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與創新,鼓勵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注重教師實踐經驗積累。根據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參與高校體育陽關聯賽的賽事組織與社區活動中豐富其自身的實踐經驗。
注重民辦高校教師國際視野的拓展,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拓寬體育教師國際視野,及時學習借鑒國際上實時更新的體育教學理念與體育教學經驗。培養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終身學習理念,增強教師的終身學習意識,并鼓勵他們不斷地更新知識,及時適應新時代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培訓教師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多媒體教學以及線上線下課程能夠合理運用,提高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效率和吸引力。
民辦高校也應及時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鼓勵體育教師跨運動專項的與研究中相互協同合作,形成民辦高校體育教育合力。當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門應提供政策與資源支持,不僅為公辦高校教師更為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傾斜創造良好的條件。最大化利用好當地條件并建立相關的主題實踐基地,為體育教師提供實踐和研究的平臺。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時也能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
2.4優化課程教學設計,激發師生潛力
確保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優化思政內容,不僅需要設定包含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學目標,還需要確保民辦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在傳授傳統的運動技能技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明確教學目標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上綜合考量。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國家意識與團隊精神和公平競爭等的思政元素。利用情景模擬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程中實踐理念,設計情境教學。選擇具有教育意義體育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深刻領悟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民辦高校體育教師以身作則,展現正面的價值觀與契合的體育專業專項精神,做好教師角色示范。
充分利用好校園文化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進行協作,活動設計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歷史、文學、哲學等跨學科協作,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讓學生從不同程度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建立開放的反饋機制,重視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并及時地調整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確保能更好地體現出其課程思政的要求。
積極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展現對教學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利用虛擬現實(VR)、在線課程等創新教學方法,采用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能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綜上,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將更加生動有效,并能夠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既有專業素養又具備良好思想品德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2.5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體系是判斷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途徑,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直接影響著目標的設置和整體效果的推進[4]。課程思政也不盡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借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開放實施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相結合的一種課程教育方式[5]。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評價后,及時產生評價結果,調整和改進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優化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對民辦高校體育課程體系方案考察與教學資源與目標的影響,尋求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貼合。高校則通過定期的課堂督導觀察,評估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技巧與課堂管理能力,搜集學生與同行教師的反饋與評價及課程思政融入點評價。
明確評價目標并確定評價體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確保公共課程與評價的體系的一致性,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的持續改進。建立教師與民辦高校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于評價體系目標和方法的共識。
通過對體育課程評價學生的思政素養與行為結果核心能力養成與趨勢等方面的變化。對教師在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和教學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建立評價。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還應及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心理健康,關注課堂的興趣與參與度。確保評價結果可以指導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進,以及支持學生的發展,而不僅僅是作為學生的排名或篩選的功利性工具。其次,及時考察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參與民辦高校體育賽事的情況,評估課程思政對學生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效果。確保民辦高校體育教師在課程思政上的教學效果,確保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新時代教育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3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思政內容與方法需要緊密結合,以此迎接關鍵的轉型與提升需要。通過對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內涵的深化,有機整合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強化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為培養專業化的體育教師以及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優化教學資源,實施教學督導團隊評估及時提高民辦高校體育教育的整體水平與成效。以此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強健,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塑造道德與精神層面進步,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加快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促進新時代全課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顧興林,黃慧,夏維娜.“三位一體”的高職體育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4):46-49.
[2] 趙富學.體育類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問題判別及其克服[J/OL].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4):381-388,412
[3] 董晨陽.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困境與優化路徑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23.
[4] 趙永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評《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4,(4):128.
[5] 趙富學,李壯壯.習近平總書記體育重要論述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3):12G19.
[6] 馮剛,劉嘉圣.新時代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內涵要素及優化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