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教學逐漸強調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數學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尤其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以數學教材為例,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找準實施教學生活化策略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旨在探討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實施策略,通過將數學知識點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增強知識的應用性和親近感,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實用性。
一、挖掘生活元素,引導學生思考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生活元素,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把生活與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有重要作用[1]。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時、分、秒”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時間元素,增強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教學內容】時、分、秒的概念及換算、鐘表的認識與讀取以及生活中時間的應用與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鐘表圖片、生活場景中的時間應用實例)、實物鐘表或模型、學生日常活動時間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5分鐘)。情境創設:播放一段學生日常生活的短視頻,如起床、上學、午餐、放學等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并記錄每個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提問引導:視頻中提到了哪些時間?你是怎么知道這些時間的?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
第二步,新知探索(20分鐘)。認識鐘表:展示實物鐘表或模型,介紹時針、分針、秒針及其運動規律。時間單位教學:通過多媒體展示,講解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的概念,并進行簡單的換算練習。互動環節:分組練習,讓學生用鐘表設置特定時間,如8點15分、3點40秒,并互相檢查正確性。
第三步,生活應用(15分鐘)。時間324d2fe1b90248ccd7913a56eb3565cc記錄表:分發學生日常活動時間表,讓學生填寫自己一天中的主要活動時間,如起床、早餐、上課、午休、放學等。時間管理討論:小組討論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分享各自的時間管理小技巧。案例分析:選取幾個學生的時間表,全班一起分析哪些時間安排得好,哪些可以改進,原因是什么。
第四步,總結提升(5分鐘)。回顧知識點:快速回顧時、分、秒的概念及換算,強調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情感升華:引導學生思考,珍惜時間意味著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時間?
第五步,作業布置。完成一份個人周末時間安排表,要求包括學習、休息、娛樂等活動,并簡述為何這樣安排;觀察并記錄家人一周內某個固定時間段(如晚上7點到8點)的活動,下周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教學反思】通過挖掘生活中的時間元素,本節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時、分、秒的基本知識,還培養了他們觀察生活、管理時間的能力。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增加實踐活動,如組織“一分鐘能做什么”的小競賽,讓學生親身體驗時間的價值。
二、創設生活情境,加深知識理解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具體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數學現象和所學知識進行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能使學生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2]。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感受生活與數學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使學生產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的興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既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和利用好數學素材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也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好教材中呈現出來的生活化素材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教學目標】掌握萬以內的加減法估算方法,能夠合理地進行估算;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加減法估算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購物小票、計算器等教具以及學生作業紙等。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5分鐘)。復習舊知:通過快速問答,復習萬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方法。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超市購物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在購物時如何快速估算總價。
第二步,新課講授(10分鐘)。創設生活情境:教師扮演超市收銀員,學生扮演顧客,教師展示幾張購物小票,讓學生嘗試估算總價。講解估算方法: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加減法估算的方法,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課堂互動:請學生分享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結果,教師給予點評和指導。
第三步,實踐操作(15分鐘)。分組練習: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給每組分配一張購物清單,要求小組成員合作估算總價。角色扮演:小組成員輪流扮演收銀員和顧客,進行購物估算的模擬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解答學生的疑問,指導估算方法。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鐘)。生活應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可以用到加減法估算(估算旅行費用、估算家庭開支等)。分享交流:請學生分享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加減法估算的經歷或想法,增強估算意識。
第五步,總結歸納(5分鐘)。知識點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加減法估算方法和步驟。學習體會:請學生分享本節課的學習體會和收獲,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
第六步,作業布置。完成教材上的相關練習題,結合生活情境進行估算;找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運用加減法估算進行解決,并寫下解題過程。
【教學反思】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本節課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對加減法估算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設計更多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三、做好拓展延伸,回歸生活世界
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引導,使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3]。換言之,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延伸至生活世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又培養了他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數學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測量”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教學目標】鞏固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重量單位(千克、噸)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能力;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拓展延伸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復習、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生活中的測量問題與應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含生活中的測量場景)、測量工具(尺子、秤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書本、鉛筆、水果等)等。
【教學過程】
第一步,復習導入(5分鐘)。快速問答:通過多媒體展示,快速復習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提問學生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實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估計它們的長度或重量,并討論如何準確測量。
第二步,實踐操作(15分鐘)。分組測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測量任務,如測量教室的長度和寬度、書本的厚度、鉛筆的長度、水果的重量等。工具使用指導:教師示范如何使用尺子、秤等測量工具,強調測量的準確性和注意事項。記錄數據:學生測量后,記錄數據,并在小組內分享測量結果。
第三步,拓展延伸(15分鐘)。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多媒體展示,介紹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場景,如裁縫量體裁衣、廚師稱量食材、建筑師測量建筑尺寸等。問題解決: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測量問題,如如何測量一張桌子的面積,怎樣知道一個書包的重量是否適合攜帶,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解決方案。創意測量: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提出自己想測量的物品或場景,并設計測量方法。
第四步,總結回歸(5分鐘)。知識點回顧: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生活意義強調:強調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第五步,作業布置。完成一份家庭測量報告,選擇家中的5件物品進行測量(長度或重量),并記錄測量過程和測量結果;觀察并記錄一周內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測量問題,下周在課堂上分享并討論解決方法。
【教學反思】通過實踐操作和拓展延伸,本節課不僅鞏固了學生的測量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他們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能力。在后續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增加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測量項目,如戶外測量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體驗測量的樂趣和實用性。
四、挖掘教材資源,開展教學實踐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和作用[4]。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挖掘教材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計數器、小棒等教具以及學生作業紙等。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5分鐘)。復習舊知:通過快速問答,復習一年級和二年級學過的十以內、百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購物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解決問題。
第二步,新課講授(15分鐘)。教材資源挖掘:深入解讀教材,提煉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即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例題講解:通過教材上的例題,詳細講解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步驟和注意事項。課堂互動:利用計數器和小棒等教具,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加法和減法的計算過程。
第三步,課堂實踐(15分鐘)。分層練習: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選擇,實現個性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購物結算、班級圖書分配等,運用加法和減法進行計算。教師巡視指導: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給予必要的指導。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鐘)。生活應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可以用到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例子。數學游戲:設計一個與加法和減法相關的數學游戲,如數學接龍、算術大賽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
第五步,總結歸納(5分鐘)。知識點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習體會:請學生分享本節課的學習體會和收獲,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
第六步,作業布置。完成教材上的相關練習題。找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解決,并寫下解題過程。
【教學反思】通過挖掘教材資源,結合多種教學實踐活動,本節課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設計更多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結語
總之,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對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合理、科學的應用,可以從教材中選取一些生活化的例子進行分析,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展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溫從虎.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06(15):8-9.
呂秀俊.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增刊2):224-226.
許萬明.創設生活情境 探究數學知識: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學習方式(一)[J].云南教育,2005(合刊1):29-30.
作者簡介:達秀清(1973—),女,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寧臥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