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策略,具體包括:挖掘美術作品德育價值,強化德育重要功能;創設直觀美術課堂情境,培養藝術賞析想象力;策劃團隊合作研究活動,提升藝術自主鑒賞技能;融入富有情感的教育主題,提高內在道德認知水準,旨在實現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及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德育;融合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德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和融合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同樣承載著德育的使命。將德育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藝術創作中更好地體現美的價值。
一、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國家教育政策導向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德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強調要將德育融入各學科教學。這是為了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教學同樣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德育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繪畫、雕塑等藝術技能,還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和道德素養的重要任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德育的核心要素,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經典美術作品,使他們領略藝術家的道德風貌,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此外,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借助德育的契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課堂實踐中,要求學生遵守紀律、尊重他人、愛護美術器材等。這些行為規范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道德素養
美術課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道德教育功能,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將得到培養,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會體現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尊重與關愛。具體而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此外,小學美術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總之,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途徑,將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相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的融合,旨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進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美術技巧,也能更深刻地關注社會與人生,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的融合,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欣賞國內外美術經典,學生能領略不同歷史時期與地域的美術風格,從而豐富自身文化內涵。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關注當代美術發展,使其對行業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更好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教師可將社會熱點融入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如此一來,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更能深刻理解社會、認識人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策略
(一)挖掘美術作品德育價值,強化德育重要功能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美術作品的德育價值,將德育與美術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可以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解讀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自主發現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美好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組織學生參與以美術作品為主題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汲取道德養分,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1]。
《家鄉的變化》這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家鄉的自然景觀、建筑風格、民俗風情等方面的變遷,展現了我國農村發展的日新月異和進步成果。結合文章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反映家鄉變化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鄉愁情感。這些美術作品見證了家鄉的繁榮發展,也體現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同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人們在家鄉變化中體現出的美好品質,如勤勞、創新、團結等。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鄉的變化及其背后的故事,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家鄉變化是無數勤勞、創新、團結的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從家鄉變化中汲取道德養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家鄉變化的圖片和視頻,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通過直觀的影像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家鄉的變化,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繪制反映家鄉變化的畫作,將所學德育理念付諸實踐。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不斷提升道德素養。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美術作品德育價值,強化德育重要功能,教師能夠讓學生從美術作品中汲取道德養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創設直觀美術課堂情境,培養藝術賞析想象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直觀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美術作品。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媒介,如圖片、視頻、實物等,讓學生在直觀的課堂情境中,感受美術作品所展現的自然景觀、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進而引導他們分析和解讀作品背后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直觀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生動、直觀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可以更加敏銳地捕捉美術作品中的色彩、線條、形狀等元素,進一步提高對美的感知和鑒賞能力[2]。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義的題材,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作品傳遞出來的正能量。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這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可愛的動物”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欣賞和創作動物題材的美術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直觀的美術課堂情境,培養學生的藝術賞析想象力。如,利用多媒體展示動物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動物可愛生動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后續的美術創作和賞析打下基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動物的觀察和感受,引導學生從形態、顏色、動作等方面去欣賞和分析動物的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示范動物畫創作技巧,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關注畫面的構圖、色彩、線條等元素,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繪畫技能。在作品欣賞環節,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動物畫作品,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畫面構圖、色彩搭配、線條表現等方面入手,教授學生賞析經典作品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將德育元素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從動物畫作品中感受生命的可貴,培養學生尊重自然、關愛動物的意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借助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教育學生要愛護動物,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
綜上所述,創設直觀的美術課堂情境,培養學生的藝術賞析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至關重要。這樣的情境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實現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機融合。
(三)策劃團隊合作研究活動,提升藝術自主鑒賞技能
策劃團隊合作研究活動,提升學生的藝術自主鑒賞技能是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策略之一。這一策略的核心理念是將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相結合,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欣賞藝術作品,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美術技能水平,設計不同難度層次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各自的專長,共同完成作品。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他們就作品的藝術特點、創作背景等方面展開討論,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辯證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引導他們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培養他們的自主鑒賞意識[3]。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團結協作,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
在教學“我的動物朋友”一課時,教師可收集各種動物的圖片、視頻資料,以及與動物保護相關的資料,分四個環節實施課堂教學:第一環節,教師展示動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第二環節,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一種動物進行合作創作,要求表現出動物的特點、生活環境等;第三環節,合作成果展示,學生分享創作思路、心得體會,培養自主鑒賞能力;第四環節,組織德育,引導學生關注動物保護問題,培養學生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道德素養。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開展團隊合作研究活動,如參觀動物園、進行動物主題創作等,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綜上所述,通過策劃團隊合作研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鑒賞藝術作品,教師既能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又能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從而實現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機融合。
(四)融入富有情感的教育主題,提高內在道德認知水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富有情感的教育主題,旨在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創作和評價過程,引導學生體驗、表達和理解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內在道德認知水準。這一策略的核心理念是將德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為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鮮明情感特征和歷史背景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欣賞、分析和創作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價值;可以創設情感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實地考察等,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體驗和表達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同理心[4]。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欣賞和創作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學會傾聽他人的感受,還可以將情感教育與美術評價相結合,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在美術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表現和道德認知,將情感因素納入評價體系,從而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在教學“走進大自然”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巧妙地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首先,通過情境教學法,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如大山河流、花鳥草木等,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在視覺和心靈的享受中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同時,教師可以設計情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自然的美及其對人類的意義,從而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入思考。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感體驗。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交流能力,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他們關注大自然中的道德元素,如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等,強化他們的道德認知。最后,教師可以安排戶外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戶外實踐中,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自然景觀的變化,理解四季更替、生命成長等自然規律。這樣的實踐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感知力。此外,在作品創作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豐富的色彩和形式表達自己對大自然情感的認識。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通過繪畫、寫作、攝影等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同時他們也能進一步鞏固對大自然的情感認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融入德育,可以實現提高學生內在道德認知水準的目標。實踐證明,這一策略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審美能力具有顯著效果。
三、總結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的研究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思路,為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藝術素養的學生奠定基礎。在今后的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教師應不斷嘗試創新,探索更多有效的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對美術教育與德育融合的重視和支持,為學校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共同推動我國小學美術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高天虹.新課標下德育與小學美術教育融合發展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3(9):55-57.
林嚇妹.淺析小學美術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路徑[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2):40-42.
秦峰.芻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與德育的融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1):12-14.
車朝暉.深挖教材 融合發展:小學美術學科德育滲透的方法與案例[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2(10):8-11.
作者簡介:王錢玨(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