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育人視域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建構育人“藍圖”。生活世界是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基礎,體驗學習是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內核,教學評價是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動力。綜合育人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種生活性的教學、體驗性的教學、教學評一致的教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世界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開展教學評價,促進教與學的優化,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真正地、有深度地發生。
關鍵詞:綜合育人;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生成性的課程,其致力于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法治觀念,習慣教育、品質教育、責任教育、倫理教育等都屬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基于綜合育人視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鏈接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的生活世界是豐富的、精彩的;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因為體驗是多維度的,能讓學生獲得不同的道德認識,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進行綜合性評價,因為評價能促進學生的道德認知,滋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落實學生的道德行為。生活是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基礎,體驗是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主要方式,而評價則是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驅動引擎。綜合育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種生活性的教學、體驗性的教學、教學評一致的教學[1]。
一、生活世界: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基礎
生活世界是學生根植于其中的世界,不僅是學生生活的根基,還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最為親近學生的課程。在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的生活,要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去了解生活,引導學生在不斷觀照自我生活、他人生活中參與群體生活,讓學生在群體生活中走向豐富、走向生動。生活能讓綜合育人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綻放魅力熠彩。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做個‘開心果’”一課屬于“社會交往性內容”。這一部分內容承接了前面的“挑戰第一次”“學做‘快樂鳥’”兩課的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不欺負他人、尊重他人,通過與他人構建良好的社會交往關系,讓自己、他人都感到快樂;引導學生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與伙伴的關系、與家長的關系、與教師關系的等。在“做個‘開心果’”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知,還要引導學生開展實踐;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開心果”,還要讓學生學做“開心果”,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融入做個“開心果”的方法、策略。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發掘學生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素材,把握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道德與法治學習。比如,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從開心果的圖片、實物開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開心果,懂得開心果的特質、食用價值等,明白開心果能給人帶來快樂、滿足感。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互動、交流:“你家中的‘開心果’是誰?我們班的‘開心果’是誰?我們學校有哪些‘開心果’?”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怎樣做一個“開心果”,如何在社會生活中發現“開心果”,明白一個幽默、快樂的人可以成為他人的“開心果”,而真誠、助人、贊美等也能給他人帶來快樂。
生活世界是一個廣闊世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資源融合起來,還要讓教學方式貼合學生的生活。在“做個‘開心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生活中(包括家庭、班級、學校中)的“開心果”故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與“開心果”對話,學做一個“開心果”、做好一個“開心果”,從而讓學生認識、掌握日常生活中“開心果”讓人感到開心的方式。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SYwYEv8kiYqm7bGDqS8OKA==學中,教師要深入喚醒、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變得生動、鮮活[2]。
二、體驗學習: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內核
體驗是綜合育人視域下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要方式。所謂體驗,就是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體驗性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有效經歷。體驗性的學習是多維度的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感官作用,讓學生在感官協同活動中學習。體驗學習是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設計內核,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多層次、多視角的體驗,讓全體學生進行全員性、全程性、全面性的體驗,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有目標、有主線、有主體,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感悟。
比如,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教師應當就學生吃飯的搭配(膳食營養)、吃飯的過程(安靜地吃)、吃飯的結果(光盤)等方面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形成良好的就餐品質。教學中,筆者首先借助圖片、視頻等呈現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就餐行為,并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觀察。與此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吃飯有哪些講究以及為什么要講究?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互動、交流,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吃飯禮儀,如保持安靜、尊重他人、保持餐桌整潔等。為了深化學生的認識,筆者不僅引導學生研討,還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對此,筆者設計了五個具有層次性、個性化的角色扮演體驗性活動:其一是“我的餐飲我負責”活動,主要讓學生養成在餐飲前洗手,保持餐飲衛生的習慣;其二是“我的餐飲我選擇”活動,主要引導學生養成在學校就餐時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取餐的習慣;其三是“我的餐桌我做主”活動,主要讓學生形成在公共場所就餐時保持安靜,以及保持桌面、地面干凈的習慣等;其四是“我的餐盤我掃光”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就餐的時候自覺“光盤”的習慣;其五是“我的餐飲我禮貌”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吃飯時打噴嚏不朝向餐桌,而是用紙巾等來遮掩口鼻,遇到老人就餐要孝親敬老等習慣和品質。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機械地、枯燥地說教,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驗性活動,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深化學生的學習感悟。
體驗學習是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要方式,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在場感”,其強調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成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才能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的理解,引發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主動思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體驗學習搭建平臺,給學生提供道德與法治體驗學習的契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與法治體驗學習,提升學生的體驗質量,優化學生的體驗品質,讓學生通過體驗學習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習目標,實現自身道德與法治素養的螺旋式發展。
三、教學評價:綜合育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動力
綜合育人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不能只停留在學生道德認知、技能層面,還要指向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全面性、全程性、全員性的評價,還要引導學生就自身對相關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方式等進行評價。評價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主體。
綜合育人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應當是一種多主體性的評價,教師應當邀請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人員共同參與其中。總之,綜合育人視角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多種育人功能,彰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多重育人價值。綜合育人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應當采用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認知評價與非認知評價等結合起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評價的導向性,提高評價的針對性,豐富評價的多樣性,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道德認知,滋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落實學生的道德行為。
比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筆者呈現了學生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一是遵守規則的場景,如上學路上等紅綠燈、走斑馬線,購物時積極主動排隊,進行垃圾投放時主動分類等;二是不遵守規則的場景,如有人因為排隊、插隊等互相謾罵,垃圾隨便扔,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發生了交通事故等。借助這些生活中的場景,筆者讓學生從多個視角思考和評價遵守規則,生活會怎樣,不遵守規則,生活又會怎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評價生活中的事件,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促使學生思考文明行動如何從我做起。通過互動,學生會對各種生活場景的成因、結果等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能多角度理解如何遵守規則,比如對于排隊規則,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理解在遇到老人、孕婦、殘疾人的時候,應當主動地讓他們先排隊。這個時候的“允許插隊”,不是鼓勵人破壞規則,而是一種社會文明的標志。由此,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活動就會積極主動地遵守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同時還會帶領身邊的人遵守生活中的各種規則。
在進行基礎的教學活動之后,教師要實施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維度的課堂評價活動。在學生自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身的學習成果,如自己是否理解了相關概念,如排隊規則等。在同學互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與前后桌互評,或分小組開展評價,結合課堂活動中的同伴討論的質量、同伴評價案例的能力以及同伴的學習態度等展開評價。在教師評價中,教師可基于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學生參與討論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表達程度、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對其進行評價,如就學生能否多角度地評價真實的生活場景,對于有沖突的生活場景,能否進行科學、客觀的思辨等方面展開評價。在適當的環節開展評價,能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涵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情感,讓學生認識到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比如,在學生對各種生活場景的成因以及結果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適當的評價學生的觀點,可以糾正不足,深化學生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聯合家長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如要求學生在課后向家長復述所學的課堂知識,而家長則要從孩子的表達流暢度、知識理解程度等方面展開評價。通過多維度、綜合性的評價,學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教師也能從評價中了解學生,進而優化教學策略。總之,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科學開展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積極作用。
結語
綜合育人視域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建構育人“藍圖”,要緊扣綜合育人的主題,實施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綜合性活動。同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真正地、有深度地發生。
[參考文獻]
樊淑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J].遼寧教育,2023(17):27-29.
方藝.德法兼修 知行合一:六年級法治教育專冊的教學設計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9(9):30-32.
作者簡介:翟原(1985—),女,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