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即組織學生參與勞動活動,讓學生在感知勞動的過程中收獲勞動體驗,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以及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是“五育”中的重要組成。分析了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價值與要求,提出了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具體包括:聯系實際,優化勞動教育內容設計;對接生活,合理選擇勞動教育時機;融入課堂,促進智育德育勞育有效結合;家校合作,完善德育體系建設;科學激勵,重視勞動教育成果評價。
關鍵詞:高中德育管理;勞動教育;滲透路徑
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即以勞動教育為途徑,落實德育育人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通過勞動教育實現樹德、增德、強體、育美等綜合性德育目標,體現勞動教育價值。教師應基于對勞動教育價值及根本意義的了解,結合高中德育管理實際情況,明確在德育管理中實施勞動教育的概念、內容和方法,使勞動教育與德育管理的融合發揮實質作用。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教師應結合高中學生能力特點,探索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路徑,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勞動教育活動,在親歷勞動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價值
(一)落實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
高中教育應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使其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實踐路徑,對落實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具有推動作用。
(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新時代的高中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德育為先作為開展各項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高中德育管理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體現了勞動教育在引導學生正視勞動價值、認識勞動意義等方面的重要性,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優秀品質。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三)促進高中學生全面發展
新時代教育教學理念對高中教育提出的要求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高中教育應順應教育教學發展趨勢,重視勞動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價值。勞動教育與學生的成長發展息息相關,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高中德育管理為載體實施勞動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勞動創造收獲人文知識,展現人文教育鮮活的生命力,使學生對勞動教育產生認同感。同時,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也使學生的全面良好發展成為可能。
二、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要求
(一)優化教學規劃
高中德育管理中的勞動教育應走現代化教育路線,發揮有效的德育培養作用。在高中階段,教師既要追求學生學業質量的提高,又要重視在各項教學引導中開展專項化的勞動教育,避免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教師應在重視學生文化成績提高的同時,注重勞動教育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基于整體教育方針優化勞動教育規劃,切實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二)“三育”并舉
高中階段有效實施勞動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智育與德育、勞育的關系。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德育、勞育,轉變德育、勞育與智育沖突的理念思想,通過合理開展德育、勞育,促進智育的開展。具體而言,在高中德育管理中適當滲透勞動教育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使其釋放潛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文化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成效。教師應對德育、勞育建立正確認識,以“三育”有機結合為原則,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注重家校聯系
德育重在育人,而育人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這說明高中德育管理中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需要建立在學校與家庭之間有效配合的基礎上,學校需要構建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拓展勞動教育范圍[2]。作為學校N2u6nhQM5S5y+yBKtoDdOA==的代表,教師應主動聯系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勞動情況,通過與家長進行密切聯系,實現教育信息同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勞動教育方針,實現家校協同育人。
三、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
(一)聯系實際,優化勞動教育內容設計
勞動教育應基于實際開展,方能發揮實質效用。高中德育管理應將勞動教育與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參與實際勞動活動的過程中接受勞動教育,磨煉心志,積累經驗,形成優良品質,提高思想高度。這需要教師結合現實教育情況,優選勞動教育方法,科學設計高中階段勞動教育內容,實現勞動教育在德育管理中的有效滲透。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特點,勞動教育應能夠給予學生真實的勞動體驗,使其在勞動活動中有所收獲、有所體會、有所感悟,以彰顯勞動教育的意義。
例如,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度過的,學校可以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大掃除活動,或將校園劃分為不同的衛生專區,由不同的班級負責對應區域內的衛生,由此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將學校視為自己的家,自覺愛護校園環境,保持校園衛生。在大掃除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現有的衛生清掃工具數量和班級人數,自主進行衛生任務的分配,保證全員均能在大掃除活動中發揮個人作用,獲得勞動參與感。這種“放權”,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勞動活動中積累相應的經驗,也可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勞動方法。通過自主合理分配勞動任務,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勞動工作,從而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切實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教師基于實際情況開展集體性的勞動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收獲勞動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使其認識到團隊分工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發揮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
(二)對接生活,合理選擇勞動教育時機
勞動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勞動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要求教師在聯系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設計勞動教育方案,使勞動教育成為生活教育的載體,并使生活元素貫穿于勞動教育活動始終。勞動教育的實施在精不在多,教師要應用生活內容創設合適的勞動環境,采用科學的引導方法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參與勞動,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享受通過勞動創造實質成果帶來的成就感,由此巧妙地滲透德育,引導學生正視勞動、熱愛勞動。
例如,在融合生活元素的基礎上設置勞動教育主題,既能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熱情,又能使其認識到勞動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其在生活中主動勞動的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將主題設定為“今天我當家”,鼓勵學生從早上開始,在一天時間內,不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完成,還需要盡到“當家”的責任義務,完成家庭中的一些必要勞動任務。通過這一勞動教育活動,教師可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勞動,并在生活中體會勞動的價值。為使本次主題式生活勞動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教師應選擇在假期時布置該勞動任務,要求學生在一天內完成起床做早餐、打掃衛生、清洗衣物、外出購物、準備晚餐、清理生活廚余垃圾等勞動任務,并以勞動報告的方式記錄自己在一天內的勞動情況,總結勞動心得體會。這種以轉變學生身份實施勞動教育的方式,能夠使其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學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從而實現德育目標和勞動教育生活化。
(三)融入課堂,促進智育德育勞育有效結合
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均在課堂學習中度過,為構建長效勞動教育機制,切實發揮勞動教育功能,實現德育育人目標,教師應探索如何將勞動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接受勞動教育,在日常學習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3]。基于此,教師應注重打造勞動教育課程,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利用學生所感興趣的方式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同步,落實“三育并舉”要求。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拓展資料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與學科相關的內容和資源。在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按照這一思路,圍繞勞動教育主題,利用教學白板分享一些資料內容,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其對勞動主題的理解,達成勞動教育目標。以“勞動與社會建設的關系”主題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白板播放一些勞動模范人物的紀實視頻,以案例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從這些勞模的事跡中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得感悟,正確認識“社會建設發展離不開廣大勞動者的努力和奉獻”,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勞動教育,既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又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勇于奉獻的優秀品質。
(四)家校合作,完善德育體系建設
家校合作是提高高中勞動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通過構建家校合作模式,教師能夠與家長就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和方案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協作,使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顯著提升教育效果。家庭與學校之間應形成雙向合作的模式。一方面,教師應針對學生t2i8B5/O+YLbipvuiwczYw==在學校的勞動教育情況向家長提供反饋,同時向其闡述勞動教育思想,將家庭打造為開展勞動教育的另一陣地;另一方面,學校應借助家校合力,創新德育管理中的勞動教育形式,使以勞動教育為載體的高中德育管理實現從理論指導階段向綜合實踐方面的轉變,推動勞動教育模式的創新,完善家校合作教育體系[4]。
例如,在參與勞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勞動參與意愿低、勞動態度不端正、勞動成果不達標等問題。教師應將學生在勞動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如實轉達給家長,并與家長反饋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同時詢問學生在家庭中的勞動表現,收集相關信息,由此分析家長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態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正確。根據實際情況,教師應有選擇地向家長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家長產生“勞動影響學業”的錯誤認知,使其能夠擺正心態,科學實施家庭教育。教師應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近一段時間的家庭勞動情況,并針對家長在家庭勞動教育方面的問題給予相應的解答和指導,以期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時,學校應積極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家長到校與學生一同參加,通過營造氛圍等,使學生在家長的陪同和支持下,逐漸產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意識。“制作手工藝品”“制作節日特色美食”等活動均是實施家校合作勞動教育的良好選擇,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又可以使其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還可以滲透“勞動光榮”等德育思想,提升勞動教育成效。
(五)科學激勵,重視勞動教育成果評價
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作用在于能根據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客觀評價,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收獲正向反饋,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鼓勵其主動參與勞動活動,提高其勞動教育配合度,提升勞動教育成效[5]。教師應在為學生布置勞動任務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評價依據,制定基本的勞動評價制度,根據制度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勞動情況和勞動成果實施綜合性評價,評估學生的勞動表現,并同步記錄在階段性的勞動考察檔案中,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跟進性。此外,教師也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鼓勵,從而端正他們的勞動態度,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觀念。
根據學校定期組織的勞動教育活動形式,教師應制定不同的勞動評價標準,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客觀反饋學生的勞動成果。例如,在“勞動知識講解”“勞動模范事跡學習”等理論性勞動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勞動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勞動精神感悟體會等評價學生的勞動學習成果;在“衛生清掃”“綠化種植”等實踐類勞動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根據學生的勞動過程表現,從勞動意識是否積極、勞動方法選擇是否合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細化評價,同時應對學生最終的勞動成果是否達標進行總結性評價。對照評價標準,教師應以相應的分數反映學生的勞動學習成果,并在一定周期內匯總學生各次勞動活動取得的分數,結合分數給予其相應的鼓勵或表揚,以此保證高中德育管理中勞動教育滲透和開展的科學性。
結語
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一方面能夠為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勞動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能推動勞動教育模式的創新,彰顯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德育管理與勞動教育的結合,應以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為核心目標,使學生能夠尊重勞動,認識到勞動的可貴。教師應做好勞動教育中的引導工作,基于實際科學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以符合高中學生特點和需求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勞動教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從而在勞動教育中向學生有效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落實德育要求。同時,教師也應注重拓展勞動教育范圍,借助家庭教育力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思想認識,并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評價,使其在勞動教育活動中收獲正向反饋,提高勞動教育接受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馬文斌,李江林,李娟.新時代高中勞動教育實施途徑[J].天津教育,2023(24):113-115.
王愛利.高中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路徑研究[J].教師,2022(32):24-26.
畢軍.高中勞動教育活動實踐與探索[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22(合刊5):95-96.
郭映波,楊彥秀.高中勞動教育同德育的融合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0):45-47.
金淑英.勞動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實施策略[J].讀寫算,2022(4):28-3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立項課題“生活教育視域下農村高中以勞樹德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D2023054)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陳海霞(1986—),女,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