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涵蓋問題論、能力論、求真論、群眾論、作風論等方面內容的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是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體現了繼承性與創新性辯證統一、細致性與實效性高度契合、經常化與制度化有機結合的時代特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推進開展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念、實事求是、人民至上、從嚴從實的實踐要求,確保調查研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關鍵詞:習近平;調查研究;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5-001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1]。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2],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3]211,是破解新時代重難點問題的“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立足新時代背景,就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邏輯嚴謹、內涵深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行動指南。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一)問題論: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社會現實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調查研究必須要有明確的問題導向,即立足于社會現實需要,探究發現并分析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疑難問題,這是確保調查研究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新時代新征程開展調查研究,必須深刻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面臨的新形勢。首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吹響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1]的號角,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新時代新階段的奮斗目標和顯著特征。新階段是一個逐步接近質的飛躍而不斷進行量的積累的動態化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仍然存在卡點瓶頸,制度藩籬亟待沖破,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需要解決的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新階段存在的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迫切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其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新機遇。一方面,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諸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其中以AI、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迭代更新,以數字化、新材料為典型特征的現代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另一方面,從對外視角來看,新時代的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創造巨大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我國在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最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承載新任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我們必須完成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新任務。面對新階段,唯有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才能聚焦改革發展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才能掌握實情、摸準癥結,提出真正解決問題、解決真正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二)能力論: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4]8。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必備的基本素質,深化了調查研究在實踐中的價值意蘊。一是練就與群眾拉近距離真實交流的溝通能力。領導干部下沉基層一線,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直接決定了領導干部是否能夠從中獲得真實信息、掌握真實情況。“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4]66,只有“甘當小學生”,謙卑恭遜、設身處地才能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與此同時,網絡的發展革新對領導干部溝通能力提出新要求,溝通工作拓展為“線下+線上”的雙模式,對互聯網用語習慣表達的理解、對平臺傳遞雜糅信息的辯駁、對網絡民生訴求的及時追蹤等,無不考驗著領導干部的溝通能力。領導干部要在合理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平臺,進一步拓展調查研究渠道的過程中,強化與網民的“線上”溝通能力。二是練就整合轉化調研數據和信息的分析能力。調查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深入的過程。從明確調研目的、調研對象,擬訂方案到調研實施的過程,再到成果轉化應用、調研反思整改,步步相連、環環相扣。從整體上來看,調查研究作為一個系統本身包含著各個不同方面,通過將調查研究中的信息數據加以處理,經由系統性分析與論證,實現調研信息與數據整合轉化,生成調查研究成果,并將調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可應用的思想成果、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方法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5]138。可見,分析能力決定著調查研究工作的成效。三是練就精通調查研究方法與技術的運用能力。調查研究是“講求方法的藝術”[6]166。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從政生涯中,親身實踐了這些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從雪域高原、西南邊陲、東北邊疆到京津冀、粵港澳,從貧困山區到繁華都市,從基層組織到機關單位,習近平總書記走遍祖國大地。實地研究法是習近平總書記開展調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此外,還有訪談法、案例研究法等。為適應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因此,要提升采用全新信息技術的能力,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民意、厘清訴求,提高調查研究的準確性、科學性。四是練就準確研判并當機立斷的科學決策能力。“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7]535一定意義上講,調查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服務決策,確保決策科學。科學決策的過程需要對資源配備、利弊取舍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權衡。提高在調查研究中的科學決策能力是領導干部的一門必修課。一方面,領導干部要有全局思維和戰略眼光。在準確領悟黨中央和上級決策部署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基層實際實現“上”“下”貫通,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提前調研,為決策做好預判。另一方面,領導干部要能夠抓住時機善于決斷。調查研究中決策過早,矛盾還沒有充分暴露,問題難以徹底解決;決策時機延后,錯失重要機遇,同樣不能解決問題,因而要多謀善斷、把握時機、準確決斷。
(三)求真論:調查研究是深諳本質求真務實的主要途徑
“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6]166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調查研究就應當求真務實。從歷時性角度來看,求真務實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與獨特優勢。回顧黨的百年發展歷程,求真務實的調查研究一直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關鍵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十分重視調查研究,通過對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狀況的調研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唯書、只唯實,開創性地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內再次興起調查研究之風,探索出了改變積貧積弱、百業待興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調查研究方興未艾,為創造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進入新時代,基于新的發展方位和新時代的新特點,調查研究呈現出新規律、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時代特征,不斷推進調查研究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從共時性角度而言,調查和研究作為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相輔相成,調查服務于研究,研究也有助于調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了解真實情況,拍腦袋做決定,是做不好工作的。”[8]也就是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9]145。只有領導干部親身前往調研地點身體力行“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10]526-527,提高調研主動性,掌握調研主動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才能查清事情全貌,把握問題的本質、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群眾論:調查研究是察民情聽民聲紓民困的重要方法0dc8e2fe9e6f97d5276d337d5c75ceb32db1a22ef472e166488533d2c2367af9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調查研究是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7]535領導干部通過調查研究深入基層一線,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既有利于推進黨的工作,更有利于基層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是密切聯系群眾重要途徑的論斷,既是對調查研究重要性的肯定,更明確了通過調查研究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事實充分證明,心系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首先,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什么是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如何紓解發展堵點、民生難點?怎樣解決好民生領域歷史遺留問題?意見呼聲在群眾中,辦法經驗在群眾中,改革發展的重點也在群眾中,需要廣泛調查、認真研究。其次,調查研究是察民疾苦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11]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要把調查研究的過程作為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的過程,作為向人民群眾請教學習的過程,作為為民辦事的過程。要通過調查研究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深入感受人民群眾的冷暖疾苦,深入總結人民群眾的經驗教訓,深入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最后,開展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在察民情、聽民聲、解民困中架起民意“連心橋”,在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踐行黨的36f244543a2a4046d94c218131922eb62d7a4daec259b43dce425fa08c0ef98f群眾路線,讓人民群眾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五)作風論:調查研究是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環節
作風關乎形象、關系民心向背。健全完善黨的調查研究機制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改進工作作風上,我很重視調查研究”[4]54,強調調查研究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環節”[7]535。開展調查研究工作需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同時,調查研究的過程也能夠錘煉和彰顯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作風建設永遠處于進行時,一是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走馬觀花的“作秀式”、浮光掠影的“蜻蜓點水式”、高高在上的“欽差式”、蜂擁而至的“扎堆式”調研,往往是為了走走過場、出出鏡頭、露露臉,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對該掌握的情況也只是囫圇吞棗、浮于表面,極易發生人到心不到、淺嘗輒止的現象,不僅背離調查研究的初衷,還不利于黨群干群關系發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真正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多開展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二是要深入實際,不走馬觀花。改進調查研究作風,不能浮光掠影,關鍵是要掌握實際情況,特別是要掌握事物變化發展動態,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4]78。三是要把握全局,不以偏概全。調查研究前,要審慎思考規劃,對調查研究范圍、內容、所涉重難點問題進行統籌安排;調查研究過程中,要有重有輕地盡可能多掌握收集真實信息,要多聽取不同方面利益代表的意見與建議;調查后要對調查掌握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要有宏觀的站位、寬廣的視角和辯證思維、系統思維,不能以偏概全。調查研究絕不是單一問題的羅列式調查,而是要突出針對性、目的性,要從客觀實際出發,綜合多方面利益訴求、動態化調研分析。因此,調查研究的過程既是對領導干部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其工作作風的檢驗。四是要聽真話、查實情。不能只看包裝的“盆景”、精心準備的“亮點”,只聽“標準答案”,要扎扎實實到基層一線,了解真實情況,才能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五是要虛心求教,向實干求效。要有虛懷若谷的心態,不僅要虛心向群眾學習,還要“重視聽取各方面意見包括少數人的意見、反對的意見”[4]83。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時代特色
(一)繼承性與創新性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調查研究理論的思想內核,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調查研究的理論一脈相承。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調查研究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情況揭示資產階級對廣大工農群眾的剝削、壓迫。正是全身心投入調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資本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經典科學著作。列寧也高度重視調查研究。他提出,“首要任務之一是組織一系列的社會調查”[12]541。在細致分析、深入掌握俄國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基礎上,列寧做出科學判斷,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依史而察,我們黨始終重視調查研究。毛澤東通過大量實地考察,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3]109的要求,廓清了錯誤判斷,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為黨的事業發展保駕護航。鄧小平指出,“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14]123,重申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江澤民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更沒有決策權”[15]308,并要求縣以上各級領導同志每年都要利用一定時間開展調查研究。胡錦濤指出,調查研究是“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的重要途徑”[16]69,把調查研究抓在經常、做在日常。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結合新時代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賡續傳承和深化延展了黨的調查研究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體現了繼承性與創新性辯證統一的鮮明特色。
(二)細致性與實效性高度契合
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要注重細致性和實效性,這決定著調查研究的成敗。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完成新的歷史任務與歷史使命,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時代挑戰與風險困難,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要贏得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勝利,必須開展深入細致并且有實際效果的調查研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堅持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決策基礎,先后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7次,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扶貧工作50多次,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在福建,走遍閩東9縣深入細致察實情,提出“弱鳥先飛”理念;在浙江,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提出引領浙江發展的“八八戰略”;在上海,深入走訪街道、鄉村、企業、學校、“兩新”組織,推進各項工作開創新局面。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保持高頻次的調研。這些調查研究不僅體現了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的為民姿態和情懷,也體現了細致入微、摸透實情、務求實效、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的調研特色和方法。深入細致地開展調查研究,從調查研究中凝練智慧結晶,才能及時完善政策和制度設計,有效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經常化與制度化有機結合
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經常化與制度化相結合,這是事業發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對經常化開展調查研究與制度化推進調查研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他在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并要求領導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的同時,就加強調查研究制度化建設提出要求。一是完善把調查研究貫穿重大決策全過程的制度機制。堅持做到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后決策。對于什么事項必須通過調研程序,必須實行“清單”制度,該嚴格執行調研程序的必須執行,把調查研究作為科學決策和政策制定的必經程序,將調查研究制度化與黨的制度改革創新結合起來,與黨章黨規黨紀監督執行結合起來,才能防止和克服決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推動調查研究貫徹落實。二是完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帶頭調查研究制度。從制度上建立領導機關、領導干部親自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使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帶頭開展調研經常化。三是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各級黨委要建立領導班子成員深入基層聯系群眾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基層聯系點制度,每名班子成員要選取一個或幾個基層單位作為聯系點,定期聽取基層聯系點單位工作匯報,經常深入聯系點單位走訪考察了解實際情況。領導干部要始終關心基層聯系點,關心聯系點的群眾,走進基層群眾,聽取群眾意見,錘煉優良作風,要實實在在接地氣、察實情,真心實意與聯系點群眾交朋友、拉家常,還可以有選擇地到聯系點開展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心聲,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四是完善調查研究成果轉化和評估制度。為防止調而不研、研而不用,建立成果轉化和評估的長效機制作為評價調查研究質量的重要標準,這有利于健全調查研究成果轉化跟蹤反饋,提升調查研究整體水平。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實踐要求
(一)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調查研究的針對性
問題是人民的聲音,問題是調查研究工作的導向。以找準問題、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調研是推動決策科學化,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聚焦重點領域。《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對涉及的重點領域工作進行詳細部署,為新時代調查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其次,要圍繞重點任務。開展調查研究要抓住重點,才能確定重心,從而科學安排調研工作。為此,“要圍繞中心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決策,忙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6]537。最后,要關注重點對象。調查研究的對象要著眼“關鍵少數”,不能“瞎子摸魚”,粗枝大葉。習近平總書記在實踐中形成的科學調查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圍繞重點任務,關注重點對象,增強調查研究的針對性是對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實踐的基本要求。
(二)堅持系統觀念,增強調查研究的自覺性
系統觀念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當前,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要把系統觀念貫穿始終。一是要加強前瞻性思考。明者遠見未于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只有未雨綢繆、做足功課,調查研究才能發現真問題;反之,如果臨渴掘井,往往措手不及、無濟于事。加強前瞻性思考,就要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動仗,科學預見形勢發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斷增強調查研究的預見性和敏捷度。二是要整體性謀劃推進。不從全局性、整體性考慮問題,往往容易顧此失彼、進退失據。調查研究工作涉及諸多方面、諸多領域,與科學決策、治理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極易產生連帶效應。加強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就是要善于從全局上看問題,把具體問題放在全局中進行思考和定位,進行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協調推進,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三是要辯證動態化把握。一方面,開展調查研究既要立足當下,又要眼光長遠,既要總體分析實情,又要深入解剖;既要兼顧重難點、區分輕重緩急,又要以重難點突破帶動整體進一步推進;既要看到基層一線的共性問題,又要把握特殊性情況,將辯證思維運用到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調查研究中。另一方面,“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17]790,要動態化開展調查研究,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本質規律。
(三)堅持實事求是,增強調查研究的有效性
實事求是是調查研究工作的靈魂。調查研究的成效如何,核心和關鍵就在于實事求是堅持得如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4]46一是認清“實事”,要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掌握一手信息。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通信手段也越來越發達,這導致某些干部對一線調研的重視度不夠,習慣通過打電話、發微信、看材料了解情況代替親力親為的一線調研。但坐在辦公室里了解到的情況只是一個方面,真正到現場看、當面聽、直接問時,常常能在真實鮮活的互動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信息。二是認清“實事”還要兼收并蓄,掌握全面信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揚批評都要聽。搞調查不是提前預設了觀點結論然后想方設法去驗證它,而是要有“空杯”心態,站在客觀的立場盡可能全面地搜集各方面信息來輔助研究決策,避免先入為主、成見偏見或思維定式。三是要深入透徹“求是”。必須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增強探索規律的能力。堅持一切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是“求是”的根本要求,深入分析思考、提煉總結是“求是”的基本過程。要對調查得到的大量情況進行科學整理、歸納、分析、總結,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絲剝繭地透過現象找到問題根源和癥結。
(四)堅持人民至上,增強調查研究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新時代新征程,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來開展調查研究,增強調查研究的人民性。一是要明確調查研究是為了人民。我們黨是始終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絕不能擺“官老爺”的臭架子,必須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二是要明確調查研究的過程要依靠人民。人民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一切歷史活動都離不開人民的參與。調查研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過程,就是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彰顯人民民主的過程。因此,調查研究的過程必然是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的過程,一切選擇性聽取、片面性聽取“被安排”對象“意見”的調研都是虛假調研。三是要明確調查研究的成果要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閱卷人。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依托調查研究所作出的一切決策、制定的一切方針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11]。
(五)堅持從嚴從實,增強調查研究的精準性
從嚴從實是新時代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強化責任意識。調查研究絕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絕不能隔靴搔癢。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心懷公仆心、敬畏心、責任心,奔赴基層工作一線,做到調查研究有方向、有目標、有舉措、有成效,實現與基層群眾的“雙向奔赴”。二是要弘揚務實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11],要“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4]96-97。堅守唯實作風,力求在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形成接地氣、合實際、可操作的調研成果。三是要保持韌勁狀態。調查研究工作是錯綜復雜的過程,是從實踐出發,經由實踐檢驗的過程,其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要拿出恒心和韌勁,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4]79,確保調查研究全鏈條暢通。四是要注重實際效果。調查研究形成的結果必須要兼顧需要和可能,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要邊看邊思、邊調邊研,深挖問題本質、深思應對之策。對于比較成熟的調研成果,要上升為決策部署,及時推進落實。對于存在疑慮的調研成果,要繼續深入聽取意見,進一步補充完善。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以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各項決策部署情況為主題進行對照檢查[N].人民日報,2017-12-27(1).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4]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3.
[5] 本書編寫組.領導干部“三嚴三實”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 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8] 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J].求知,2019(11):4-10.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 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1).
[12]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胡錦濤.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Zhang Deming, Zhang Yaqian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a logical and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covering the theory of problems,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the theory of truth-seeking, the theory of the masses, the theory of style, etc. It is a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fundamental guideline for the wind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it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meticulousness and effectiveness, and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gularity and systematization,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systematic concept,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being strict and practical.
Key words:Xi Jinp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art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