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廣學會體育教科書編輯出版活動探析

2024-11-02 00:00:00劉洋

摘 要:廣學會是1887年由來華英人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于上海發起建立的出版機構,在清末時期出版了囊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歷史等多個主題的教科書籍,該會也憑此融入彼時“西學東漸”的熱潮之中。其間,廣學會先后出版發行《幼學操身》《體育圖說》《女學體操》三部體育教科書,不僅對中國近代體育教育啟蒙和發展起到了接續推動作用,而且均具有濫觴發軔之意,價值巨大。以《體育圖說》的編輯出版活動為研究中心,對于展現清末時期西方在華出版機構于教科書編輯出版方面日漸式微、中國近代體育教科書編輯出版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狀況,具有見微知著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體育教科書;廣學會;編輯出版;清朝末期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5-0089-08

隨著1861年洋務運動在中華大地蓬勃興起并不斷走向深入,廣泛學習西方現代科學知識逐步成為清末中國各階層的主流意識,進步文人學士對于西學書籍的需求也日趨廣泛。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來華英人韋廉臣(Alex-

ander Williamson)于1887年在上海發起建立出版機構廣學會(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該會以“廣西國之學于中國,廣西國之新學于中國之舊學”為座右銘,在1887年至1911年的清末24年中出版了主題包羅萬象、規模龐大的中文書刊,僅有據可查者就多達近400種[1],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數學、天文、地理、歷史等多個領域,并且其西學出版物突破“器物之學”這一清代早期西學觀念,撰著、編譯了大量教科書籍,將西方多學科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引入中國。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廣學會在1890年、1904年、1907年分別出版發行了《幼學操身》《體育圖說》《女學體操》三部體育教科書,并且該會的體育教科書“三部曲”創造了諸多公認的“第一”,《幼學操身》乃是我國近代第一部體育教科書,《體育圖說》是我國第一部譯自英文專著的體育課本,《女學體操》更是開創了我國女子體育教育專用書籍的先河[2]131-614。就數量而言,這三部體育教科書無法與廣學會其他主題出版物相提并論,但卻在清末不同歷史階段對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與影響。故此,廣學會及其出版發行的體育教科書《體育圖說》實為我國近代體育教科書出版史當中無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對象,深入探究該書編輯出版活動的來蹤去跡,對于全面展現我國近代體育教科書編輯出版事業發展史實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體育圖說》編輯出版的歷史背景

廣學會于1887年建立伊始,便將出版教科書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內容,謀求以此對中國人進行所謂的“指導”[3]3。該會編輯出版《體育圖說》處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肇端時期,彼時中國社會的特定歷史環境、體育教育實際情況與中國本土體育教科書出版活動,都對《體育圖說》的出版發行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并且廣學會及《體育圖說》在試圖對清末教育改革施加影響的同時,也融入中國近代體育教育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

(一)清末現代體育觀念萌芽的產生

在清代,延續著科舉考試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人才選拔制度,由于科舉考試中院試、鄉試、省試、殿試的結構體系,是針對八股文寫作能力進行的層層考查,因此,苦練文章、考取功名成為士子文人實現人生抱負的唯一出路,這種價值導向在根本上導致了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養的體育科目被排除在官學、私塾的教學范疇之外。即便同一時期并存著武科舉,但當中的馬步射、拉硬弓、舞刀、舉石考試科目均為清代傳統軍事項目,其本質與現代體育教育存在著一定區別。并且,武科舉應試者人數也無法與規模龐大的文人群體相提并論。總而言之,清代文人學子在這種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總體表現出了喜靜而不喜動的特點,在思想上對體育價值與作用的認知尚處于空白階段,幾乎都埋首考據故紙堆,期望在科舉考試中化腐朽為神奇,一朝成名天下知。對此,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在《同文館記》當中便有“同文館學生不愿意習體育,認為有失尊嚴,他們只能慢慢地踱方步”的記載[4]186。盡管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男童日校(Boys day-schools)、女童日校(Girls day-schools)、女童寄宿學校(Girls bo-

arding schools)、神學院(Theological schools)、主日學校(Sunday schools)中陸續開設體育課程[5]486,但中國讀書之人皆以參加科舉、謀取祿位為最終目標,在官學、私塾研習孔孟經典才是明堂正道,而教會學校早期的主要教育對象是窮困家庭幼童,灌輸教義、教理,吸納學生信教入會才是其首要任務,教學內容也與科舉南轅北轍,中國讀書人眼中的教會學校實乃“旁門妖道”。因此,教會學校中接受過體育教育的學生規模也顯得微不足道、難成氣候,并且教會學校也沒有印制配套的體育教科書籍。

這一狀況直到洋務運動的蓬勃開展,特別是清軍甲午戰敗后方才發生改變。一部分眼界開闊的官宦文人認為通過操練西式兵操可以增強兵丁體質、以御外敵,現代體育教育的萌芽也于此時在中華大地一并破土而出。故而,晚清的新軍及新式軍事學校成為我國現代體育教育的先行者。例如,天津水師學堂學生王恩溥就曾回憶說:“體育課內容有擊劍、刺棍、木棒、啞鈴、足球、跳欄比賽、三足競走、羹匙拖物競走、跳遠、跳高、爬桅等項目,還有游泳、滑冰、平臺、木馬、單雙杠及爬山等。”[6]121可見,這一時期新式軍校不僅開設體育課,而且內容頗豐。盡管現代體育教育在19世紀90年代的中國實現了突破,但就其覆蓋面而言依舊狹窄,廣大文人學子仍然與之絕緣,并且無論是清政府官辦翻譯機構還是西方在華建立的學校和教科書委員會(School and Text-book Committee)在體育教科書編輯出版方面都未有建樹,反倒是廣學會在1890年推出了旗下首部體育專著《幼學操身》。

(二)新政教育改革背景下體育教科書的匱乏

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在教育改革上的種種努力,最終在戊戌政變中化為泡影,沒能撼動科舉制度的牢固根基,但其間對于如何進行教育改革,以求推廣新學、重實務成為進步官宦文人廣為思索與討論的重要議題,李端棻上奏光緒帝的《請推廣學校折》就是當中最著名的代表。縱然推行僅百日的變法對于教育改革幾乎沒有實質性推動,卻也為日后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隨著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接踵而至的新政改革力度空前、范圍廣泛,教育領域的革新求變正是極其重要的內容,為此清政府先后多次派官員前往日本進行考察。自1902年始“壬寅學制”“癸卯學制”相繼出臺,體操課程赫然出現在高等、初等小學堂每周學習《時刻表》當中[7]4-7,為現代體育教育在各級學堂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制度保證與依據,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我國體育教育而言無疑具有劃時代意義。

然而,體育課程在清末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并緩慢鋪開時,現實問題卻是全國高等學堂、中學堂、小學堂可使用的體育教科書異常匱乏,僅有《幼學操身》《陸操新義》《湖北武學》《蒙學體操教科書》《高等小學游戲法教科書》等屈指可數的幾部,而且在內容、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失宜之處。其中,《幼學操身》的首次出版距離新政教育改革已10年有余,略顯老舊。《陸操新義》《湖北武學》分別出版于1884年和1900年,均譯自德國書籍,以西式兵操訓練內容為主,供學生日常體操練習的知識少之又少,顯然并不適用于學堂體育教育。唯有文明書局在1903年出版的《蒙學體操教科書》《高等小學游戲法教科書》是為我國清末學校體育教育專門譯著,但這兩部書籍也僅僅能夠滿足小學體育教育,而高等學堂、中學堂體育教科書依舊處于空白狀態。直到1906年,清政府才頒布了《學部第一次審定高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學部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以上論及的體育教科書均未得到學部認可與推廣,沒能出現在官方審定的體育教科書目之列就是實證[8]7-15。

(三)體育知識傳入渠道由單一走向多元

19世紀60年代后洋務運動漸興,西學之風日盛,進步的中國人更多地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歐洲,期望引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以求自強,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館、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官辦翻譯機構紛紛創建,陸續編譯出版大量西學書籍,對拓寬中國人眼界具有進步意義,但其手段主要是依靠西方來華人士與秉筆華士協作翻譯外國著述,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源頭與信息渠道還都握在西方手中,在現代教育知識引進方面同樣如此。廣學會作為彼時西方在華建立的最具規模的出版機構就是這種知識壟斷的典型代表,特別是在維新運動時期,其出版物成為中國知識界、教育界了解外部信息的少有渠道,這一點在梁啟超編著的《西學書目表》[9],以及王韜、顧燮光《近代譯書目》所匯總的書目中得到有力驗證[10],而廣學會也正是利用這種信息壟斷編輯出版了中國近代第一本體育教科書《幼學操身》,并且該書在1899年、1903年兩次再版[11]8,追加印量多達4 000冊。可見,清末時期長期處于真空狀態的體育教科書領域,被廣學會及其出版物獨占。

而隨著1901年清末新政緩緩拉開大幕,在清政府鼓勵留洋學習的政策刺激下眾多學子紛紛出洋海外,尤其是日本憑借路近花銷少的優勢,以及明治維新的成功,成為我國學生留學的首選目的地,并且“由于漢語占日文書面語的四分之三,清政府有大量工作人員從事將日語教科書翻譯成中文的工作,因為這樣做可以更快、更便宜”[12]10。留日學子在抵達日本后隨即開始翻譯各類主題的日文西學書籍,這些被在華西方人士稱為“新文學”的譯著內容極為廣泛,經日本中轉回國后的傳播勢頭較戊戌時期也更為猛烈,其中就有體育教科書。在留洋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早年由廣學會這個西方在華出版團體構建起的知識壁壘也隨之瓦解。這清晰表明,在新政時期并存著由中國學子和廣學會掌握的兩條西學傳播渠道,中國知識界也逐漸擺脫了廣學會在西學領域中的信息統治,在現代體育知識引進與體育教科書編輯發行方面實現了自我供給[13]。

二、《體育圖說》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體育圖說》作為我國第一部英文體育教科書譯著,于1903年12月由清末文人楚州姚受庠(Stephen T.Yao)翻譯而成,英文原著為美國作者羅克斯編寫的體育專著Physical Culture(《體育文化》)[14]一。該書在翌年,由廣學會出版發行,全書134頁,首次印制2 000冊。《體育圖說》是廣學會繼1890年出版《幼學操身》后編輯發行的又一部體育教科書,全書分為上、下二卷,針對青年體育鍛煉在內容上表現出諸多新特點。

(一)強調體育鍛煉對文人的重要價值,宣揚德、才、力兼顧思想

《體育圖說》一書的序言分為英文、中文兩大部分,闡述了姚受庠翻譯此部體育教科書的用意,但英文、中文序言內容存在一定差異,并非完全一致。而這種采用雙語序言體例的體育教科書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在英文序言中,姚受庠說明譯著此部體育教科書之動因,即“由于自己身體虛弱、頭疼頻繁,無法像其他學生一樣長時間學習,故而努力尋找原因,發現這是由于沒有經常鍛煉造成的。因此,每天都要進行有規律的鍛煉,但卻找不到一本用中文解釋和說明鍛煉方法的書籍,便決定翻譯一本英文體操用書,以供同胞使用”[14]1。隨即進一步道明在清末文人群體中長期普遍存在的對于體育鍛煉的錯誤認識:“不幸的是,大多數中國學生錯誤地認為積極運動可能對身體有害,而忽視了體育這一最重要的健康原則,他們把時間用于書桌前,從不使用任何比筆更重的東西。”[14]1顯而易見,像姚受庠本人早年這樣重文章輕強體的觀念絕非個例,即便是在先后經歷了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的洗禮,至清末新政開啟兩年后,學習現代西方科學知識成為整個國家共識的情況下,文人學士對于體育鍛煉功效的認知還是充滿種種謬誤,沒能認清體育運動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價值與作用。

在中文序言中,姚受庠采用當時文人學士廣為推崇的“文理”筆法,開宗明義地言道:“蓋聞太上立德,才次之,力又次之。然,三者輔車而行,不可得而分也,有才無德謂之小慧,有力而無德謂之小勇,有才有德而氣體不充,根秪不固,雖有才德將安用之。”[14]序一其闡述了中國文人群體應該以“氣體”為本,德、才、力三者兼顧、相輔相成的理念,進一步說明“才德者本於心腦,心腦之虛靈端賴氣血之涵養,血氣不暢神志是頹,理固然也”的道理[14]序二,并發出“然則氣體何由充,血氣何由暢,請得而斷之,曰是在育練西人於體育之學,素所留意是以精神睿智皆加我華人一等,豈真華人之才力弗若西人哉?”的拷問[14]序二,著重強調體育鍛煉在促進德、才增長,實現個人抱負方面的巨大基礎作用,認為華人絕非低西人一等,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國人“素於體育未嘗研究而已”。故而,姚氏斷言只要國人對體育加以研究,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博雅君子便可“矜其志,而匡其不逮”[14]序二,定然能夠在德、才方面與西人不相上下。

(二)提出頭腦與身體相協作理念,推廣徒手、輕鈴訓練二法

《體育圖說》在“凡例”中的第一條便明確提出:“運動之效,不在器械之有無,端賴腦髓之作用,故是編分徒手練法、輕鈴練法二卷,任習者自擇之。”[14]凡例一可見,譯者強調頭腦與身體相互配合協作的鍛煉理念,推廣徒手和輕鈴兩種訓練方法,鍛煉器械不是運動的必要條件。彼時全國各類新式學校尚處于籌備待興的階段,沒有大量資金和場地投入專業體育教學之中,故而無論是室內外運動場所,還是體育鍛煉器械都還處于普遍缺乏的境況。因此,《體育圖說》所推廣的徒手、啞鈴訓練二法適應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初期學校硬件設施短缺的現實,降低了開展專業體育鍛煉的門檻,具有可學習、可推廣的特性。《體育圖說》的上卷為“徒手練法”,共分為41節運動內容,以最為基礎的“走”為起始,利用快走、緩走、平衡步、屈伸、跳躍等方法,對頸部、肩部、雙臂、背部、腰部、膝部等全身各部位進行系統性、全面性鍛煉,各章節之訓練難度逐漸提升[14]目次一。下卷為“輕鈴練法”,共分為6套動作,包括直立單手舉啞鈴上舉、直立雙手舉啞鈴上舉、直立雙手舉啞鈴上舉后軀體、弓步平舉啞鈴、直立軀體兩側平舉啞鈴等,輕負重訓練提高了肌肉鍛煉效果[14]目次三。

《體育圖說》中各徒手、輕鈴訓練動作的文字釋義表達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言語簡潔凝練。篇幅短而有力,直接解說動作要領,毫不拖泥帶水,并且譯者“恐文辭之滯澀”為便于讀者理解和操練,整部書籍的正文內容都加注標點[14]凡例一。二是繼承《幼學操身》與其他體育教科書圖文并茂的優點。全書共附有插圖整50幅,做到了文字與圖片相結合,以使“閱者覽字按圖易于自習”[14]序三。三是引入算學術語。全書所講解的各動作要領描述極為精確規范,舉手投足之幅度均以英尺為度量,并在“凡例”中寫明了英尺與華尺如何換算,以此使練習者的動作能夠合乎標準,“不至于含糊從事也”[14]凡例一。

(三)重視口令與音樂之功能,首倡體操與音樂相協作

《體育圖說》在體育訓練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口令與音樂和體育運動相互協調配合的廣泛運用。《體育圖說》中介紹的鍛煉動作,無論是徒手練法,還是輕鈴練法,每一套動作都配合有連貫的口令,全書中“半遠整列”“足立上”“雙膝屈”“手叉腰”等口令共計62個,這些口令在書中特別用雙引號突出標明,并且堅持“以短為便”,最長的口令“不過六字”[14]凡例一,特別是譯者考慮到避免中英文口令間存在翻譯誤差,全書口令皆是中、外雙語對照,這在當時已有的體育教科書譯本中尚屬首次。

此外,《體育圖說》專門開辟體育訓練伴奏音樂欄目,提倡輕鈴練習應該盡可能在音樂伴奏下進行,以此使耳朵和眼睛在體育鍛煉中掌握節拍,讓輕鈴訓練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強調無論是否有樂器伴奏,在輕鈴訓練時都應該始終同步進行歌唱,不需要過分注意唱歌的質量,關鍵是唱的過程必須堅持一個完整的節拍數量,以配合調整呼吸,使人的肢體動作、聽覺、視覺、呼吸、韻律結為一體。在輕鈴訓練伴奏音樂的選取方面,《體育圖說》直接使用原著中“Quick March”“Soldaten Lieder”“The Union Jack of Old England”“They All Love Jack”“God Bless the Prince Wales”“The Boys of the Old Brigade”6首樂曲,與輕鈴訓練的6套動作一一對應,其節奏均輕快、強烈[14]一。這種體操與音樂相結合的形式在清末中國體育教育中實為一種創舉,要早于國人編輯出版的音、體配合教科書《表情體操教科書》和《音樂體操》,但其局限之處在于歌曲全部為西方音樂,20世紀初英語教學并未在中國學堂全面鋪開,中國學生對此十分陌生,期望他們伴隨西洋音樂進行哼唱鍛煉無異于天方夜譚,這也是該書中輕鈴訓練在后期推廣普及上存在的一大障礙。與之相比,后來的《表情體操教科書》《音樂體操》中所出現的音樂均為中文樂曲,歌詞朗朗上口,表達了尚武愛國的樸素情感,貼合中國教育實際,二者之間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反差。

三、《體育圖說》的編輯策略與發行效果

盡管《體育圖說》一書是由中國文人學士譯著而成,但這部體育教科書卻并非一本孤立的教材,而是處于清末廣學會全局性出版規劃之下,是廣學會對中華文化傳播策略的實際行動。正如該會1904年年報中所言:“我們的下一個職責是提供有關西方文明所有主導力量的教科書和標準著作。”[15]14因此,當從廣學會在清末時期對中華文化傳播之視角出發,對《體育圖說》的出版活動與發行效果加以審視時,便能夠梳理出西方出版會社編譯的教育書籍影響力日漸式微,中國本土教科書開始崛起的清晰歷史脈絡。

(一)與《幼學操身》相銜接,填補高階體育教科書空白

在清末廣學會體育教科書出版物中,《體育圖說》與《幼學操身》的內容定位既不相同,又彼此銜接,體現出極強的關聯性。《幼學操身》以蒙童為教育對象,以“原為便于塾童學習,特慮措詞(辭)深奧,不如用語簡明,義戒幽深,言取淺近,啟示幼童,不如裨益”為指導思想,全書文風極為簡練,配有體操動作演示插圖32幅[16],確保幼童在日常學習使用上做到易讀、易懂、易練習。《幼學操身》這一顯著特點和精準定位,決定了其在刊行十余年后已無法應用于清末新政時期出現的高等、中等學堂教育,甚至對于小學教育當中的高等小學堂體育課程也顯得過于初級,《體育圖說》的出版恰好填補了《幼學操身》這一無法克服的短板。對于1904年中國體育教科書的整體狀況,《體育圖說》在序言中就明確寫道:“獨是體育專書善本無多,學者憾焉,坊間雖有一二,或嫌簡略不詳,或為兵弁,蒙童所肄習疏非盡人可以致力之。”[14]序四可見問題有三:一是體育教科書數量少;二是書籍內容或過于簡單或用于士兵訓練;三是蒙童教科書內容頗為局限,不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學生操習。通過比較《體育圖說》與《幼學操身》之內容可見,《體育圖說》當中的體操動作難度較后者有顯著提高,諸如“奇位坐地升降其體偶位執足”“偶位次助之后屈”“兩臂屈伸奇位手立偶位執足”等雙人配合的復雜動作占據了相當比重,對學生的肢體力量、協作能力都提出了一定要求,適應了高年級學生身體與頭腦發育水平。同時,《體育圖說》在插圖人物形象上也與《幼學操身》截然不同,《幼學操身》插圖中的示范形象為中國幼童,身著中國傳統武術服飾,而《體育圖說》配圖為短發西方青年男子,身穿運動褲與短袖運動上衣,在視覺上體現了清末新政時期求新、求變的時代風貌。1903年,廣學會再次出版《幼學操身》后,旋即推出《體育圖說》。故此,《體育圖說》實為對《幼學操身》的補充,二者是初級與高階相銜接的關系,清末廣學會也憑此初步構建起了小學、中學體育教科書體系,后來該會出版的專供女子體育鍛煉的教科書《女學體操》,可視為對這一體系的補充與完善。

(二)應對日本教科書競爭,妄圖影響清末學校教育

清末時期的廣學會對于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異常關注,并且反復強調教科書的重要價值與作用,早在1900年便與中華教育會共同設計了一個覆蓋整個大清帝國的新教育體系,盡管以廣學會第二任總干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為首的核心成員為此多方奔走、搖旗吶喊也未見效果[17]45。因此,當1901年9月慈禧太后頒發諭旨宣告教育改革啟動,廣學會成員對此感到“令人驚訝”,該會在1901年發表的年度報告中興奮地表示,“清政府所作的改變已經在我們多年來指出的路線上”[18]11,一廂情愿地認為利用其出版的教科書介入教育改革,進而全面塑造中國學子思想的機遇已經到來。但讓廣學會始料未及的是,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學習樣板并非其精心設計的教育體系,而是將目光投向了近鄰日本,僅在1902年就有“約700名中國學生赴日本學習日文,希望將現代日語教科書譯成漢語”[12]12,并且中國本土出版機構也愿意以日文書籍為藍本編譯適合中國學生的教科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國人于1902年

創辦且與廣學會同處上海的文明書局在教科書編輯出版上猛然發力,1903年接連推出《蒙學體操教科書》《高等小學游戲法教科書》兩部全新體育教科書,二者均由丁錦譯自日本教材[8]9-14。其中,《蒙學體操教科書》翻譯自日本作者玄坪井道和田中盛業編寫的《小學普通體操法》,是文明書局《蒙學科學全書》系列中的一本,也是我國第一本具有學制意義的體育教材[8]9。《高等小學游戲法教科書》以日本山本武撰寫的小學游戲法教材為基礎,結合中國社會與文化實際改編而來,內容包括適合小學生特點的48個游戲[8]14。面對日本在教育領域發起的挑戰,廣學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壓力,憤懣地認為日本在向“知識的水井下毒”[15]33,并且不得不承認在與日本的競爭中“處于守勢”[19]45。因此,廣學會在1904年迅速推出《體育圖說》,可視作該會在與文明書局及日本體育教科書譯本短兵相接時做出的回應,并且避其鋒芒地將著眼點放在了高階體育教科書之上。

(三)敗于中國本土體育教科書,《體育圖說》日暮途窮

1905年,光緒帝下詔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隋代起實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同年底學部設立,以統轄各省學堂,使全國學制劃一整齊。可見,盡管清政府在1901年便宣告進行教育改革,但直到4年后才在教育體制機制建設上采取實際行動。學部甫一成立便立即著手統一全國中小學堂教科書,1906年,《學部第一次審定高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學部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相繼頒行,作新社發行的《普通體操法教科書》、文明書局發行的《(教育必須)瑞典式體操初步》《新撰小學校體操法》、直隸學務處發行的《游學體操法》名列其中,成為官方認可、推行全國的標準教材[20]39-42。除此之外,自1905年起還密集涌現《繪圖蒙學體操實在易》《瑞典式體操教科書》《兩等小學體操教科書》《初等小學體操教科書》等眾多民間出版機構自行編印發行的體育教科書,讓人目不暇接。顯而易見,這一時期的學部和國內民間圖書出版機構“自上而下”地將審定、編輯教科書的主要精力放在小學教育之上。直到1910年,《學部第一次審定中學堂初級師范學堂暫用書目》頒行,全國中學堂教科書目才得以確定。這充分反映出廣學會發行《體育圖說》在出版時間、書籍內容、適用對象等方面,不僅迎合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對體育教科書的多層次需求,而且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在高階體育教科書出版方面占據了主動,走在了學部前面。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優勢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化為繁榮的銷售景象,相反該書在1904年首次發行2 000冊之后,直到清王朝滅亡都未再版。造成這一反差現象的根本原因有三。首先,《體育圖說》出版后的次年,中國即爆發了持續一年之久、遍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反對美帝國主義愛國運動,史稱抵制美貨運動。《體育圖說》原著正是美國書籍,此書必然受到波及,中國讀者興味蕭然。廣學會在1905年、1906年年報中連續談到經營活動受抵制美貨運動影響,書刊銷售業績持續下滑[21]。其次,對于《體育圖說》所瞄準的高等體育教育,由文明書局發行的《普通體操學教科書》,中國圖書公司編輯發行的《體操教科書:兵式教練》等也先后出爐,在核心思想上與《體育圖說》存在著根本性區別。《體育圖說》僅僅關注個人體魄與精神的發展,而這些由國人翻譯并加以中國化改編的體育教科書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教育宗旨,貫徹了清政府推行的軍國民教育主義,二者精神境界與價值追求判若云泥[8]559-629。最后,廣學會成員在1908年敏銳地觀察到中國社會思想的轉變:“由于現在的中國購書者似乎在尋找以純粹中國出版社名義發行的書籍,包括本會在內的所有外國出版機構現在都經歷著貿易蕭條。”[22]5因此,1904年《體育圖說》的問世可謂既恰逢其時,又生不逢時,在清末中國社會發展、民眾思想進化、本土教科書崛起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其受到冷落成為必然。

四、結語

《體育圖說》作為我國首部譯自英文著作的體育教科書,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在內容方面也體現出了時代性和先進性,是清末教育改革早期少有的針對高等體育教育的課本,為我國近代體育教育事業發展以及活躍體育教科書編輯出版活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與此同時,通過詳細梳理《體育圖說》一書的出版歷史背景,以及廣學會在清末時期試圖利用教科書影響中國學子思想,進而左右中國政治社會發展進程的歷史細節,對比中國多家本土出版機構在體育教科書出版發行方面做出的整體性貢獻,凸顯了《體育圖說》與清末中國社會思潮、教育實際需求相背離的歷史軌跡。而《體育圖說》出版后的銷售遇冷與中國本土體育教科書供銷兩旺火熱局面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在清末新政開啟后將西學引進的信息源頭、編譯渠道、傳播路徑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占領了教科書這一關乎學生思想根基甚至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 劉洋.清末廣學會對華文化傳播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1.

[2] 劉洋.清末廣學會英文年報譯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

[3]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List of Office-Bearers, Prospectus, and Treasurers Repor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M].Shanghai: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1888.

[4] 丁韙良.同文館記[M]//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5]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M].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

[6]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3輯[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

[7] 琚鑫圭,童富勇,張守智.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 師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8] 徐阿根.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匯編:清末(卷2)[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9] 梁啟超.西學書目表[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

[10] 王韜,顧燮光.近代譯書目[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1]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Twelf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899.

[12]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Fifteen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902.

[13] 劉洋,董與思.清末廣學會對華文化傳播活動由盛轉衰的內在理路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3):51-60.

[14] 羅克斯.體育圖說[M].姚受庠,譯.上海:廣學會,1904.

[15]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Sixteen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903.

[16] 慶丕,翟汝舟.幼學操身[M].上海:廣學會,1890.

[17]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Thirteen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900.

[18]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Fourteen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901.

[19]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Seventh Annual Report of S.D.K[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1904.

[20]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44.

[21]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Nineteenth Annual Report of C.L.S[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Li-mited, 1906.

[22]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Twenty-First Annual Report of C.L.S[M].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Limited, 1908.

Research 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for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entered on the First English-Chinese Text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u Ya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C.L.S.)was a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Shanghai in 1887 by Alexander Williamson, an Englishman who came to China. It published textbooks covering politics, economics, astronomy, geography, history and other topics in the late 24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association also integrated into the boom of“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at that time. In the meantime, the C.L.S. has published three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ulture and Physical Exercise for Girls, which not only played a continu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enlighte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had the intention of starting with great value. Taking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 of the sports textbook Physical Culture of the C.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cente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how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western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were gradually declining in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of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modern physical textbook editing and publishing business was booming in China.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国产午夜不卡|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任我操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网址|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国产丝袜91|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综合色亚洲|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a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午夜不卡| 日本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区网址|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18p|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a亚洲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青青草视频| 91福利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久久免费成人|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婷婷午夜天|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