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國有企業始終致力于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上,也處理著發展與共享的平衡統一問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公有制思想為我國國有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經驗指導。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歷了初步探索、深入發展和全面深化三個發展時期。堅持公有制發展道路,保護好國有企業的根本利益是維護社會主義的重要體現,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國有企業的理論脈絡與價值旨歸,對于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公有制經濟;改革發展;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5-0037-08
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正確的思想指導,國有企業的發展也需要正確的理論支持。新時代以來,國有企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從理論上講,國有企業發展的實質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生產方式來適應社會發展;從實踐上講,新時代的國有企業發展面臨著新問題與舊弊端相互交織的現狀,其需要攻堅克難,直面挑戰;從歷史上講,國有企業是馬克思主義公有制理論的典型代表,是共產主義社會在初級階段的具體歷史雛形;從現實上講,國有企業肩負著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具有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因此,深刻認識國有企業的理論脈絡對新時代進一步提高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有企業的理論溯源
自從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就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作為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載體,國有企業通過國家宏觀調控,不僅能克服市場弊端,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還能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讓全體人民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公有制的相關理論,對當今我國國有企業發展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公有制從理論變成了現實,建立了國有企業,并對國有企業的發展進行了探索,既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公有制、國有制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又結合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新的認識。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論
所有制問題是一切運動的基本問題,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生產資料在所有制結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歷史社會的分析,得出了人類社會一般發展規律,形成了公有制理論,并經過了實踐檢驗,是極具科學性的理論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相適應,通過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和批判,運用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得出所有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總和這一結論,這為公有制發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依據。馬克思曾提到:“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盵1]26所有制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和變化的,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反映了人與人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利益關系,這時的所有制就決定了新的社會形態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盵2]3每一個歷史時代,所有制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并發展,所以就需要不斷地深化改革,來保證社會正確的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公有制終將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盵3]874首先,公有制建立在平等的經濟關系上,而私有制的來源則是雇傭關系,因此它是剝削制度的基礎,也導致了人的異化。馬克思所說的“公有”,是指生產資料為勞動人民所共有,“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4]39,在公有制基礎上,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直接作為所有制關系中的主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對于人類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符合人道主義價值訴求的制度形式,是對非人道主義剝削制度的一種進步。其次,公有制是比資本私有制更具效率的制度,能夠適應和促進形成更高的生產力水平。當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發展到私有制生產關系已無法包容生產的普遍社會化時,個體對剩余價值最大化的謀求會產生社會總體的非理性結果,此時私有制將成為生產力的掣肘并抑制其發展,需要公有制予以代替,實現資本的社會化,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先進性的認識,也決定了我國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不變的主導地位,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關于公有制的這些觀點決定了國有企業發展的基本價值內涵。
國有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基本形態是公有制做出了科學的判斷,并且充分強調了公有制的靈活性,科學社會主義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超越。“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5]76,在國家還存在的前提下,公有制可以采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由國家代替社會成員占有生產資料。要根據生產力的狀況,讓無產階級逐步把生產資料轉變為國有制的方式,這種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是公有制。
(二)列寧的國有經濟理論
列寧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公有制的相關理論首次運用到現實社會中,并且在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公有制理論。列寧繼承了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應該消滅私有制的觀點,制定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單一純粹的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蘇聯克服了困難,但并不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使蘇聯發展陷入了困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列寧采取了調整所有制結構等一系列措施,根據社會主義革命后俄國的現實生產力狀況,采取了多元所有制結構,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雖然肯定了商品經濟的存在,卻否認將這種轉變和調整看作是對資本主義的復辟,只是將其看作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把恢復商品經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看作是一種為解決現實問題而采取的應急辦法,是在現實約束下利用商品關系為更好地發展公有制經濟提供條件的有效途徑。這種方式保證了蘇聯向社會主義的平穩過渡,為改善國民經濟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礎。
全民所有制和國家資本主義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提高和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盵6]586因此,要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就從現實上提出了國有企業的概念,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列寧強調:“不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共有的東西(全民的計算和監督),就不能從俄國現時的經濟情況前進。”[7]62為了更好地堅持公有制,必須將國家資本主義建立在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平衡健康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關于國有企業發展的思想演進
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工人階級的主體地位,體現國有企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又必須堅持效率原則,構建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時期還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發展模式,向著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目標邁進。
(一)國有企業的初步探索
近代社會的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問題,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迫使大量勞動力失業,破壞了中國正常的經濟秩序。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為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和進行革命戰爭,需要對不同階級所創辦的企業進行改造或引導,以使其朝著有利于革命勝利的方向前進,同時,黨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企業來發展革命根據地的經濟。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為了盡快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國有企業進行了深入研究后認為,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須盡可能支持其發展。從革命角度來看,國有經濟為革命提供了物質援助,保障革命斗爭的勝利;從政治角度來看,國有經濟是新民主主義政治的主要經濟基礎,保護無產階級利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有企業主要面臨著三個問題。首先,是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政府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者,領導的原則是“集中領導,分散經營”。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與舊式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它的計劃性,具體體現為集中領導與分散經營相結合。其次,統一領導與民主管理相結合的國有企業領導體制。當時的國有企業最初采取“三人團”的領導體制,后來進行了領導一元化改革,建立了廠長負責制。除此之外,還設立了工廠管理委員會作為國有企業內部實行統一領導的行政組織,其中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會議選舉。最后,努力提高國有企業的運作效率。一是通過公營企業的群眾化方式,讓廠外工人或家庭作坊在公營企業的統一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生產。這一方式有效地將國有企業的集中性、計劃性與當時的手工業生產技術相結合。二是吸收群眾入股。小型國有企業往往采用公家出資,委托群眾經營,并采取與群眾分紅的形式來組建,而較大規模的國有企業則是直接獎勵工人入股。三是組織生產競賽,通過對比工人和工廠之間的生產,激發各方面生產積極性,從而快速提高效率。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的國有企業主要是進行經濟建設和探索社會主義社會道路,逐漸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國有企業。毛澤東提出了“三兼顧”的原則,即國有企業發展“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8]28。這是毛澤東從國家實際情況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邏輯出發得出的必然結論。1960年,在堅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策略和路線的基礎上,毛澤東又提出“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主張,通過實踐來更好地依靠群眾,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推進企業開展技術革命,提高經濟效益。這些民主化管理的辦法,對于突破蘇聯模式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9]。
(二)國有企業的深入發展
國有企業必須要進行自身的改革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通過調整經濟體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好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國有企業作為改革重點,實現了制度、機制、布局的根本轉變和創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1.改革開放初期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完全執行計劃經濟,一切的生產、經營和銷售都受到國家的支配和安排,生產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黨和政府采取了四種辦法來突破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首先,通過放權讓利來擴大企業經營管理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盵10]因此,放權讓國有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減少各種顧慮和阻礙,這是在不改變國家和政府對國有企業所有關系、不改變企業的財產權關系的前提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調動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其次,運用兩權分離理論,實行企業經營生產承包制。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了兩權分離具有科學性的理論依據,肯定了馬克思的權利分離理論[11]。黨的十三大報告中,進一步鼓勵國有企業積極采取不同形式的經營責任制[12]。兩權分離理論要求以國家所有制為基礎,通過利潤承包的方式,由企業自行經營生產和管理活動,并對財產經營負責。在兩權分離理論的指導下,國有企業改革實行了以承包制為主的經營責任制,規定了國家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各自的職權和所得利益。再次,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非公有制經濟獲得了寬松的發展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范圍的擴大,豐富了市場供給的質量和數量,但這些改革措施使國有企業面臨著一定的挑戰。為了扭轉企業大面積虧損狀況,國家又制定了一系列推動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措施,為增強國有企業的生命力提供了活力源泉。最后,實行廠長負責制。為適應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要求,1984年,國有企業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要求。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指出:“要深化企業領導體制改革,要求突出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組織的領導同時避免對企業的過度干預?!盵13]廠長負責制明確了廠長、黨委和職工三個主體各自的權責,提高了經營決策效率。
2.改革開放后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市場化改革帶來的生產力提高逐步填補了短缺經濟下的需求缺口,使得國有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經濟改革重點將轉變為對舊體制本身的改革[14]。而新的經濟體制必須有眾多地位平等的獨立市場競爭主體參與市場活動,這為國有企業制度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因此,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擺脫行政干預,進而成為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是理論和實踐的必然結果,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重新定位國有企業。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通過理順產權關系,實行政企分開,落實企業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并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盵14]1993年,我國憲法將“國營企業”統一轉變為“國有企業”,意味著全民所有制變為國家所有,政府也不再履行經營管理企業的職能,體現了國有企業兩權分離的改革思路。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15]這徹底否定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等同于單一公有制的認識,同時強調發展國有經濟的關鍵不在于數量和占比的優勢,而是要通過強大的經濟控制力把控國民經濟命脈。其次,大力進行股份制改革。黨的十五大將公有制形式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與公有制區別開來,這反映出公有制的本質是一種生產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因此,股份制也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公有制,大力進行股份制改革不僅能夠促進現代企業兩權分離,還能夠提高企業的治理效率。再次,建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和特征,這一制度創新的依據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這意味著黨對國有企業改革這一問題的認識開始發生轉變,從利益分配關系的調整轉變為產權制度的改革,將推動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徹底擺脫行政附屬的身份[16]。最后,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在于通過政府職能的轉換,避免國有企業受到行政干預,同時形成對國有資產系統的管理、監督、運營體系。在市場化的背景下,剝離政府對企業的出資人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建立獨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成為改革的必然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盵17]這說明國有企業出資人具有享有國有企業所有者權益,同時也承擔相應義務的責任,對國有企業資產、員工及生產經營事項具有管理和監督作用。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作為各級中央和各級政府出資人的具體代表,實現了對國有企業管理和監督的集中統一。
(三)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深化
新時代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廣泛,持續時間長,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挑釁不斷,貿易摩擦頻頻發生,世界經濟整體低迷不振,增長速度減緩,全球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新一輪產業革命開啟,產業鏈參與者數量眾多,各環節聯系銜接更加緊密,世界各經濟體聯系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我國正逐步走出多年的高速增長和規模擴張階段,正進行經濟結構的深化調整。因此,國有企業更應該發揮其創新創造能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產生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首先,賦予國有企業改革新的思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是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國有企業只有繼續做大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才有實力來主導國民經濟;只有解決長久以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帶來的機制體制弊端,實現更優更強,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更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18]。世界一流企業主要體現為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三個方面,這也是黨為了適應全球化趨勢對國有企業提出的新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其次,推進國有資本監管職能的轉變。國有資本監管職能轉變的實質,是要推進國有資本監管機構從管企業、管人、管事、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不斷厘清政府出資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明確政府公共事務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監管職能主要范圍,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控制。一是監管重點和對象要從具體的企業實體轉向抽象的國有資本,從直接管理微觀企業上升到把握整個國有經濟的功能布局。二是監管方式的優化,推動國有企業監管市場化、法治化,通過明確權力責任清單,減少行政性審批對企業發展的限制,尊重和保障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權力,規定的監管職責要堅決履行,依法向各企業治理主體授權,加強市場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三是對國有資本監管要實現的目標包括確保國有資本布局符合黨所要求的關鍵領域,確保資本運作過程的規范性、合法性,保護國有資本安全。
再次,加強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19]?;旌纤兄剖翘囟〞r代的產物,是在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生產社會化和多元所有制經濟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是對現實的客觀反映,也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規律的遵循。混合所有制本質是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在企業層面通過互相持有對方一定比例的股份而實現不同資本相互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肯定混合所有制,明確指出其對于國有資本和國有經濟的重大意義,在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主導力,促使國有資本和其他資本優勢互補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最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黨組織的作用具體體現于形成監督作用,保護國有資產,督促國有企業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發展戰略,主動承擔起國家發展目標的新任務。此外,在國有企業普遍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條件下,必須保障黨組織對企業政治、生產經營、高層人事的應有決策權和話語權。國有企業通過制度手段將黨的領導嵌入公司治理,將黨組織的職能、地位、權力納入公司制度,為黨組織發揮作用提供保障。
三、國有企業發展的價值旨歸
國有企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和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為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過程中凸顯了使命擔當。只有全面了解國有企業的理論脈絡,才能以更加系統的思維闡釋國有企業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價值旨歸。
(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內在要求和外在需求的動態變化,國有企業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形成了國有企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邏輯,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有企業更好地履行新使命、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支持?,F代新型國有企業充分將先進生產力、先進制度和先進文化相結合,是契合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微觀組織形式,為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更為完整的制度保障。
(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共同富裕是人類千百年以來的夢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國有企業有能力有責任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國有企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有企業在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時,為我國的創新核心驅動力量的動力轉換,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擔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其次,縮小收入差距。國有企業利用實力雄厚和抗風險能力強的優勢,積極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再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區域差距不斷縮小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國有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增強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等方面為促進區域協同發展貢獻積極力量。最后,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難點在鄉村,國有企業立足農村發展現狀和區位條件,通過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來進行產業扶貧,為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揮著新作用。
(三)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
國有企業的核心功能和歷史使命,是使其成為國家實現技術趕超和核心技術突破的關鍵[21]。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的核心功能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為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還為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體制支持。從宏觀上看,國家和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使國家在發展中對國有企業給予更多支持和關注,也對國有企業的產品革新、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客觀需要;從微觀上看,國有企業擁有更完備的上下游產業,具有強大的規模效應,其研發資金的投入和人才紅利的釋放也同樣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準備了必要條件。
四、國有企業發展的當代啟示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其發展歷程超越了國有產權與私有產權非此即彼的固化視角,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在國有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斷鞏固和增強,建立了與經濟規律相適應、國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制度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和國有企業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領力的不斷增強,未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將持續深化。
(一)繼續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具有資金雄厚、資本充足、人才充裕的優勢,并掌握著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把創新擺在首要地位,不斷推動國有企業各方面的創新,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增強我國整體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供經濟支持。
(二)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為了加快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涉及生產關系層面的深度變革,必將帶來整個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利益分配機制的重構,也需要匹配相應的保障措施以適應所有權結構調整下新的市場環境。因此,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為其注入適當的民營資本,可以在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的同時,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捍衛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三)繼續強化國有企業的各方面責任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實現國有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是我國國有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首先,國有企業肩負著維護黨的領導的政治責任,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障國家安全,是我國國有企業的重要政治責任。其次,國有企業肩負著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經濟責任,通過統一安排公共財政等手段,將資本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調節收入分配和服務公眾利益方面要發揮重要的作用。最后,國有企業肩負著引領國家科技進步和推動產業升級的社會責任,國有企業在技術、人才、創新等方面較民營企業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在促進科技創新、引領技術進步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
五、結語
國有企業是“國之大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根本性和保障性的重要作用。新時代以來,國有企業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肩負著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使命。作為國有經濟的微觀載體、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國有企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功能主體和多重利益關系,要求我們把握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理論武器,依據國有企業的發展歷史來總結經驗并探索規律,與時俱進地指導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宋友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當代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論新經濟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J].工業用水與廢水,1977(1):3-9.
[10]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1978-12-18(1).
[11]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4(26):899-916.
[12]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建設,1987(Z1):3-23.
[1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1(2):37-65.
[14]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92-10-12(1).
[15]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97-09-12(1).
[16] 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3(28):
1286-1303.
[17]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18(1).
[1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19]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20] 唐洲雁,楊雪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思想來源與文化根基[J].東岳論叢,2024
(2):5-14.
[21] 宋冬林,呂玫萱.新質生產力與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辯證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24(5):256-261.
Theoretical Context, Value Purport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Qiao Xiuhua, Yuan Chenhui
(College of Marxism,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7)
Abstract: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illar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consolidating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economy, they als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balancing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believe that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human society. Their public ownership ideology not only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xperienc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have also gone through three periods of initial exploration,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deepening of development.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protec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afeguarding socialism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romoting social equ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moving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reexamining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and valu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