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第二屆年會在西柏坡紀念館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全國館校合作聯盟主辦,西柏坡紀念館、河北紅色文化交流中心、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聯合舉辦。120多位專家學者現場參加,全國200多座館校的300多人線上參加。
2021年9月,全國館校合作聯盟正式成立,31個省區市的200多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革命紀念館積極響應加入,通過一校一館、一校多館、一館多校合作模式,推進館校融合。聯盟依托合作平臺推出“云上微思政課——百家革命文物周周講”活動,由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明星講解員講述,館校專家點評的20余場微思政課通過網絡直播,在全國革命紀念館和高校中產生較大影響。
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展示傳承處處長吳寒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各方力量,提升館校聯動水平,構建“大思政”格局,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領航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更充分地發揮文博單位資源優勢與高校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交流融合,深化對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的研究,館校共建弘揚革命傳統的精神高地。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在講話中表示,作為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的上級主管單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將緊扣黨和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需求和國家文物局黨組決策部署,鞏固擴大文物展覽主責主業,加大對館校合作項目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作用;將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館校合作新模式。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積極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在新時代新征程奮力譜寫文物交流事業發展新篇章。
常州大學黨委書記徐守坤在講話中表示,作為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的發起單位和常設秘書處,常州大學打造“十紅”育人品牌,激活“大思政”育人源頭活水。經過多年努力,已經逐步形成具有常州大學特色的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產生了良好的鑄魂育人效應。當前,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常州大學三大辦學特色之首,成為地方高校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有力抓手,成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舉措。
西柏坡管理局局長、西柏坡紀念館黨委書記盧潤彩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舉辦此次活動,提升館校跨界聯動水平,不斷推進各高校和革命紀念館之間的深度合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作用。
會上公布了新加入的18個“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理事單位名單。據了解,該聯盟目前已經有236個理事單位。其中包括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等121座革命紀念館,以及北京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等115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與會領導向參加“云上微思政課——全國百館百校革命文物講壇”活動的18位獲獎選手、12位評論人和18座革命場館分別頒發了獎狀和感謝狀。淮海戰役紀念館講解員殷小涵、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講解員齊風銳分別作了題為《小竹竿與小推車》和《寫有孔繁森遺書的筆記本》的示范講解。
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辛向陽,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班永吉,徐州工程學院副校長曹杰教授和塞罕壩精神研究中心原主任趙云國分別作了題為《偉大斗爭精神的馬克思主義之源》《深入學習〈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的幾點體會》《地方本科高校“五位一體”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塞罕壩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等主旨報告。


在3個平行分論壇,與會專家分別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三個務必’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館校協同創新 推進思政課落地見效”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
閉幕式上宣讀《全國百座館校合作推進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課“西柏坡宣言”》。全國館校合作聯盟向此次會議承辦方西柏坡紀念館頒發了致謝錦旗,并向2025年會議承辦單位山東聊城孔繁森精神教育基地頒發委托書。
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秘書長、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朱成山教授作會議總結,表示全國館校合作聯盟將奮力推進館校之間的跨界融合、聯動發展和合作共贏,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