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被稱為“國家名片”,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在方寸之間承載著藝術的精髓,記錄國家的重大事件和成就更是郵票與生俱來的責任。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國慶題材的郵票濃縮著時代的奮斗故事,凝聚著人民的夢想與期望,是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見證者、記錄者、傳播者。今天,我們一起回顧具有代表性的國慶郵票,細看歷史的厚重與輝煌。
新中國第一套國慶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畫面中描繪了新中國開國典禮的盛況,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毛澤東形象堅定而自信。天安門城樓前,戰機列陣長空,戰車隆隆駛過。
該票發行于1950年7月1日。不少人十分好奇,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在開國大典舉行9個月后才發行?原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管理司司長、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劉建輝為記者講解了第一枚國慶郵票背后的故事。

ff262092bc93096dc28107055f1b8ad2276b32abe37b42b57a6ccf7637240f8f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國慶郵票就在緊密的策劃中,由曾任陜甘寧邊區美術家協會主席的張仃以及鐘靈兩位著名美術家作主要設計。很快,兩位設計者用鉛筆將票面繪制完成,交給華北郵政總局負責郵票發行工作的鄧連普。
當年的北京只能承接雕版印刷,雕刻制作一枚郵票圖稿需要較長時間,而采用膠版印刷,制版工藝則簡單得多,可以大大縮短印刷周期。為了盡早發行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決定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使用膠印印刷。
然而,上海無法膠印鉛筆稿的圖案,于是上海中華郵政的藝術家孫傳哲便接手繼續繪制。今天我們看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是豎版,而當年交到孫傳哲手里的草稿是橫版。孫傳哲想:開國紀念代表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紀念郵票不應該是橫的,也應該立起來!遂把郵票改成豎版,將郵票上的五星紅旗改得更加生動、飄揚,把毛主席像從更加權威的畫片上拓印下來,便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雄壯熱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
孫傳哲的畫稿完成后,原先“中華人民郵政”的銘記也確認改為“中國人民郵政”。經過系列的修改、完善,完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誕生,成為最受集郵愛好者歡迎的郵票之一。
每到“逢五逢十”的國慶年,國慶郵票錦上添花,生動反映該階段的重大成就。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系列套票發行,一套5組,票面包含毛主席像、馬恩像、和平鴿、人民歡歌和工業進步成就等圖畫,從農業的豐收到交通運輸的飛速發展,再到煤炭、鋼鐵和化學工業的騰飛,處處展示著中華兒女在建設新中國過程中不懈奮斗的精神與創造力。值得一提的是,國徽的形象也作為單獨的一組,收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系列套票中。
“當年沒有手機,電話很少,老百姓之間通信全靠信件,郵票是當時使用量最大的印刷品。因此,國旗、國徽、天安門的形象多次出現在郵票上,是普及新中國基本知識的有效、恰當的方式。”劉建輝解釋。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郵票的推出創下了一套郵票枚數最多的世界郵票發行紀錄。這套郵票的設計師周秀青為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服飾,前往各個少數民族的所在地進行考證,鞋帽、飾品都在考證之列。最終選出最富特色的服飾與樂器,郵票上一男一女著特色服飾翩翩起舞,展現56個民族相親相愛、和諧共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圓滿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

郵票定格國家在經濟、科技、民生等各個領域的輝煌成就,是對奮斗的禮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展望。它們展現了中國日益崛起的自信與力量,激勵著億萬人民繼續攜手并進,共同書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近年來,郵票設計從最初的單色印刷發展到今天的多彩、立體面貌,甚至融入了防偽技術和特殊材料等現代工藝,在延續歷史功能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9年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郵票。這套郵票以恢宏的氣勢,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描繪了新時代的國家成就。郵票設計主圖中,象征中華民族的大船正穩穩航行,象征社稷永固的華表與象征和平的和平鴿相互輝映,56個民族的人民載歌載舞,畫面十分精美。
75年的光輝歷程中,郵票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銘刻下每一段重要的篇章。它們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奮斗與夢想始終是推動歷史前行的動力。這些國慶郵票不僅承載著歷史,更是對未來的激勵,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每當我們細細端詳這一枚枚郵票時,似乎都能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感受到從中傳遞的信念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