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博物館宣傳部供圖)
9月29日上午,“大漠飛鴻——常書鴻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西湖美術館開幕。
該展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指導,浙江省博物館主辦,龍美術館協辦,展出了常書鴻的近百件作品,以及常書鴻夫人李承仙、兒子常嘉煌的部分作品。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20日。
常書鴻是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長。他早年留法,一冊《敦煌石窟圖錄》改變了他的后半生。他來到敦煌,為莫高窟的保護事業貢獻了畢生力量,被后人譽為“敦煌守護神”。
走進大廳,觀眾第一眼便會被常書鴻臨摹的《臨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薩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圖》所吸引,這幅圖還有個別稱《舍身飼虎圖》。
在這幅畫的斜對角,有更大一幅《舍身飼虎圖》,為常嘉煌所臨摹。常書鴻對《舍身飼虎圖》的喜愛不言而喻,他以“舍身飼虎”的無畏、奉獻精神,投身莫高窟保護事業。
“我讀大學時到莫高窟實習,父親讓我臨摹《舍身飼虎圖》。這幅畫臨摹難度是很高的,我問他為什么要安排我臨摹這幅畫。他說,一是它的色彩分層非常精彩,二是要我領悟圖中體現的犧牲精神。”據常嘉煌介紹,不少作品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
《平湖秋月》《西湖》《孤山》……上世紀80年代,常書鴻重回家鄉,用畫筆記錄下了家鄉的美景。時隔40年,這些畫作再次出現在了觀眾眼前。
晚年,常書鴻喜歡畫靜物。
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多幅靜物作品。一束花、一個水果、幾條魚等桌上的物品都是他的素材。
有一次常嘉煌從黃河里釣了幾條魚拿回家,常書鴻一看魚放在盤子里便開始畫畫。一天畫不完,等到放兩三天以后,魚的肚子便開始冒水。
“這個魚不能吃了。”常嘉煌對父親說。
常書鴻卻不在意:“魚吃了就沒有了,但只要我畫到畫面里,就會一直留下來。”
常嘉煌向大家介紹了《敦煌莫高窟廟會》背后的故事。在逛廟會時,常書鴻發現兩家臨時搭建的小飯館在修筑一堵小圍墻。只見他們用沙土加上水后夯實,墻便拔地而起了。常書鴻調查后發現,原來莫高窟的水堿性極大,有很強的凝結作用,是完全可以凝沙筑墻的。
廟會的收獲啟發了苦于修筑圍墻的常書鴻。此后,他帶領工作人員修筑了一道堅固的圍墻。圍墻的建立標志著莫高窟不再是無主之地,也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籌備開了一個好頭。
這次紀念展還展出了常書鴻、李承仙、常嘉煌三人合力創作的《飛天樂舞四連屏》。
“父親將敦煌壁畫當中最美的飛天進行再創作,這也是他們一生對敦煌藝術研究的傳承和發展。”介紹《飛天樂舞四連屏》時,常嘉煌這樣說。
“走哪兒畫哪兒”,常嘉煌曾這樣形容父親常書鴻。
在看到風景作品《復外大街》時,常嘉煌一度找不到父親畫這幅畫的角度:“無論是樓上還是其他地方,都和畫中的視角對不上。”
最終常嘉煌發現,父親畫《復外大街》的視角是在自家衛生間的窗戶上望下去的,他笑道:“我父親是走哪兒畫哪兒,這也養成我的習慣,我也經常走哪兒畫哪兒。”

常書鴻是杭州人。1999年,按照常書鴻的遺愿,李承仙和子女將其200余件作品捐贈給了家鄉。浙江省博物館為此特設常書鴻美術館予以展示。
浙江省博物館黨委書記紀云飛說,今年是常書鴻先生誕辰120周年,為了更充分地展現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以及在坎坷中堅守不渝的藝術理想和人生信念,由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指導,浙江省博物館舉辦了本次展覽。此次舉辦紀念展,既是讓杭州觀眾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也希望大家更好地感受到常書鴻熱愛祖國、執著藝術、肩負使命、忘我奉獻的高尚品格。
據了解,常書鴻1981年回到杭州時受到家鄉和母校的尊崇與關懷,非常感動,表示要將作品捐回故鄉。
為了實現他的心愿,李承仙帶著常嘉煌經過一番努力,最后由浙江省博物館代管這些作品。之后,李承仙又和子女商議,于1997年將作品正式捐贈給浙江省。1999年,浙江省博物館常書鴻美術館開館。
正如這次展覽中展墻上文字所介紹的那樣,常書鴻的作品代表了他的精神。1943年,常書鴻抵達敦煌創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此,他從一位聲名鵲起的藝術家成為敦煌工匠一樣的守護者。
常嘉煌從小受到父母親的教導:長大做一位人民藝術家,像敦煌畫工一樣不求名利。1994年,他遵循父親延續敦煌藝術的夙愿,與母親在敦煌黨河古河床籌備開鑿石窟。常嘉煌表示,我作為畫家之子,繼承的不僅僅是常書鴻的繪畫技法,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
今年是常書鴻誕辰120周年、李承仙誕辰百年、常嘉煌赴日40周年、黨河石窟籌備開鑿3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刻,我決定將我們家族所有的物品運到杭州,進行整理、提供研究、出版后捐贈給國家,這將近1500箱物品,是母親病重時交給我并守護了21年、塵封了半個世紀的巨大盲盒。”常嘉煌表示,將在家鄉和母校與大家一起打開這些盲盒,探索里面無窮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