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球類比賽,無論足籃排,還是乒羽網,大都采取累計積分的制度,將比賽成績折算為積分,按積分多少排名,作為大賽分組的檔次依據,甚至是參賽資格的門檻。于是,積分的增減和排名的升降備受關注,也成為體育組織得心應手的管理辦法。
運動員關心自己和隊伍的積分排名嗎?常聽到運動員說,比賽要一場一場地打,落后時要一分一分地追。可見,他們很在意比分乃至積分的變化。但是,一旦走上賽場,注意力便集中到將自己的技術和戰術充分發揮出來,尤其是遭遇出乎意料的困難時,哪還顧得上勝負對積分和排名的影響。
媒體和公眾關心球員和球隊的積分排名嗎?顯然非常關心,尤其是信息數字化時代,比賽尚未進行,就有算分高手對積分變化可能出現的走勢做出預測。賽后不多時,榜上位置升了還是降了成為報道的組成部分,好像如此才顯得完整、全面。特別是中國的乒乓球、女排、足球等項目,積分和排名變動更是炒作的熱點。
積分真的那么值得時刻關注嗎?拿乒乓球來說,孫穎莎、王楚欽在排名榜上高居單打首位,領先優勢之大,不是輸一兩場比賽就會被趕超的,而且身后緊跟著的都是自己的隊友,完全不必緊張。反之,男足屢戰屢敗,積分排名一路下滑,也不是贏一場球就能翻身的。
患得患失是競技角逐的大忌,這方面的實例太多,沒有人比球員和隊伍自己更清楚了。還說足球,中國隊在亞洲二三流對手面前都踢不出人們曾經熟悉的風格和場面,控球時間不及對手的一半,越怕輸球,失誤越多,畏首畏尾,作繭自縛,通俗的說法就是豁不出去。積分和排名的壓力被放大,主要是因為想得太多。
競技格局是動態的,不必對明星占據排名首位的時間有多長過于敏感。其實,不管積分是升是降,還是原地踏步,都是對已成過去的比賽給出評定,不能不當回事,也不能當包袱背著。至于身處局外的媒體和球迷,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當然沒有問題。一段時間以來,鄭欽文能保持狀態已經不易,輿論總在說還差多少分才能進入年終總決賽,須知緊箍咒的副作用有時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