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巖入奧,推動這項運動在中國的發展進入快車道。2023年,?紅書有“攀巖”相關筆記65萬多條。2019年至2023年之間,?紅書站內攀巖相關筆記數量增長了30倍。此外,2023年?紅書推出的相關話題閱讀超5000萬,攀巖類發布量年內增長超過200%。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國隊在男、女速度攀巖項目中獲得兩枚銀牌,實現了獎牌零的突破,又一次帶火了這項運動。
事實上,攀巖只是火了一半。攀巖分人工巖壁攀登和自然巖壁攀登。如今爆火的是人工巖壁攀登,即在人工設計建造的巖壁上攀登,主要包括室內攀巖館和室外攀巖場。
自然巖壁攀登則是在自然形成的巖壁上攀登,即“野攀”。攀巖是從登山運動中分化、獨立、發展出來的,攀巖的“巖”既有山,也有石,最初的攀巖就是自然巖壁攀巖。自然巖壁攀登在歐美各國及亞洲的日本十分盛行,這是登山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術,吸引著大批登山和攀巖愛好者。1974年9月,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組織在克里米亞舉辦了首屆自然巖壁的國際攀巖錦標賽,英國、民主德國、美國、日本等21個國家的123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人工巖壁誕生于1985年。法國人弗蘭西斯·沙威格尼發明了可以自由裝卸的仿自然人工巖壁,它是人們用來練習野外攀巖的工具。
我國攀巖運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7年,中國登山協會派遣李致新、王勇峰等登山運動員到日本學習,被視為將攀巖運動引入中國的標志。同年10月,第一屆全國攀巖邀請賽在北京懷柔大水裕水庫自然巖壁上舉行。1990年,懷柔基地建造了國內第一座大型人工攀巖場,第一次在人工巖壁上舉辦了國內攀巖比賽。
人工巖壁可以對路線進行保密性設置,因而成為攀巖比賽的主要形式。人工巖壁攀登安全性高,受氣候影響小,交通便利,不可預見因素少,可以定期訓練,但是缺少特殊地形,創意性少,自由發揮的余地小。自然巖壁攀登能充分融入自然,不斷發現新線路,有機會攀登多段線路,更具挑戰性。巖壁角度、石質的多樣性造成攀登路線千變萬化,給攀巖者帶來更多新鮮感和樂趣,但危險性較大,氣候影響較大,一般遠離市區。
人工巖壁規則有序,攀登者猜奪的是定線員的想法和意圖。自然巖壁是人與巖壁之間的磨合,巖壁的信息量大而且無序,攀登者自己就是定線員,需要通過親身感受尋找適合自己的有序攀爬節奏和秩序。
人類對于高山的敬仰,建立在對高度與未知的原始沖動之上,野攀是滿足這種沖動的mpjE0dC5aizAyhxyB3nj82wn1hjNLv12IICgKysiLyY=運動方式之一。野攀有獨特的地位,通常被視為攀巖的終極目標,不僅需要技巧,還要學會傳統攀、多段攀登、繩索技能甚至是開線技能,學會判斷巖質、地形、天氣,需要體能、經驗和意志。
中國的攀巖勝地是陽朔。那里有國內最早開發、為人熟知的世界級攀巖場。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峰異石,巖石多孔洞的結構為攀巖者提供了豐富且造型多變的支撐點,高低不同的奇山異石也為攀巖線路長度提供了更多變化,從二三十米長的單段運動攀,到上百米長的多段攀登。陽朔得天獨厚的地貌和環境,成為攀巖者心目中的“天堂”,被國外權威雜志譽為“上帝專門為攀巖愛好者創建的圣地”,每年有無數攀巖愛好者云集于此。
最初,陽朔的攀巖文化是舶來品。20世紀90年代,陽朔的攀巖路線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所開,最早“吃螃蟹”的是托德·斯金納,在月亮山上開辟了第一條路線,標志著陽朔野攀歷史的開端。


如今,攀巖運動蓬勃發展,各類、各級別的賽事不計其數。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登山協會推出中國攀巖自然巖壁系列賽,是國內唯一以自然巖壁攀登為主題的國家級攀巖賽事,旨在提升自然巖壁攀巖影響力,讓更多攀巖愛好者體驗到攀爬自然巖壁的樂趣。7年來,這項賽事在廣西馬山、浙江神仙居、河南嵖岈山、山西黎城、陜西華山、重慶奉節、甘肅漳縣、云南漾濞等多地舉辦,崇山峻嶺自然天成,無限風光在險峰。
自從三十多年前人工巖壁誕生起,競技攀巖似乎注定要走上一條與自然巖壁不同的道路。2023年,我國室內巖館數量大幅增長,根據?眾點評上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地區商業攀巖館636家,比2022年初統計的485家增長31%。那么,和人工巖壁攀登同根不同命的野攀在中國發展得如何呢?
2024年8月30日,歷經一年的調研走訪,《中國野外攀巖發展觀察報告1987-2024》發布。這是國內首份深入調查和分析野外攀巖運動打造出的行業白皮書,梳理了中國攀巖運動近40年的發展歷程,既有對現狀的多角度解析,也總結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痛點。何川是中國攀登代表人物之一,首位登頂菲茨羅伊峰、川口塔峰、阿爾卑斯山“六大北壁”的人。他說:“中國野外攀巖第一次有了行業報告,它標志著中國野外攀巖‘從0到1’時代的結束,對中國攀巖未來‘從1到N’的發展將是很好的指引。”
報告探討了中國攀巖發展的典型問題,探討問題的根源、影響和解決方案。
●人的問題:野攀發展,首先要有人,不僅是野外攀巖相關產業的從業者,還有廣大的巖友群體。他們為市場提供需求,也為產業發展提供驅動力。報告對巖友群體做了分類和數量統計,能夠達到萬人以上的地區包含巖館、在地野攀、旅行野攀三種類型,只有北京、陽朔和上海。巖點發布的《2023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盡管巖友在巖館的攀巖頻次比2021年上升了20%,但去野外巖場的時間不固定,六成以上巖友偶爾去,23.6%的巖友從未在野外攀巖,僅有3.6%活躍在野攀資源比較豐富地區的巖友每周1至3次野外攀巖。也就是說,與最初野攀的少數人相比,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雖然人群變大,但還遠遠不夠。
●場地的問題:近年來,人工巖壁快速發展,但未能為野攀帶來新的局面,背后的原因很多,線路數量不足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歐洲有近80萬條攀巖線路,其中西班牙91110條,德國100807條,中國野攀線路僅有12000多條,線路數量較少,分布較為集中,大多數城市的周邊沒有好的野攀資源。東三省城市哈爾濱、錦州、大連,線路數量分別為24條、28條、70條,巖友數量只有百人至千人。線路數量不足導致攀巖者的選擇受限,也增加了每條線路的使用壓力和等待時間。
《中國野外攀巖發展觀察報告》指出,目前全國范圍內最多的難度級別為5.10a,線路數量為1070條,而適合初學者難度級別5.7—5.9的線路只有1622條,大大增加了新人入門的難度。難線稀缺也限制了高水平運動員的成長空間。據統計,全國范圍內5.14及以上難度線路共108條,位于陽朔白山的“辣餃子”這樣達到5.14d(9a)難度的線路僅為個位數,中國大陸至今沒有公認的5.15線路。攀巖線路整體滯后于攀巖群體的增長。世界級巖場和難線匱乏,限制了攀巖社群的想象力。
在線路開發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巖場的合規性是一大難題。由于野外攀巖會涉及公共場所和自然環境,需要得到當地VYtuWrVxP4674IrfLH0hqQ==政府或土地管理者的支持與許可,甚至當地村民的許可。
●系統的問題:野外攀巖社區是人與人的連接。攀巖圈里,社區是重要的力量。大大小小的社區構成了野攀群體的基礎。國外的攀巖社區已經非常成熟,在中國各地的野外攀巖社區里,最著名的當屬北京白河和廣西陽朔兩大野攀社區,有共同經歷、共同認知的人一起攀爬,甚至一起生活。社區本身就是攀巖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助于營造野外攀巖運動氛圍,讓攀登者有快樂的體驗。搭建攀巖社區是從更廣泛層面積淀中國野攀的根基。
加拿大的攀巖圣地斯闊米什市,擁有34個巖場,3380多條野攀線路,多樣的線路能滿足不同水平巖友的需求。軟件上,斯闊米什市有活躍的攀巖社區,負責舉辦攀巖活動和比賽,用組織公益培訓等方式促進人才再生,培訓募集的捐款用于維護和開發線路,整個系統形成了良性生態。對照來看,中國的野攀生態鏈是不完全的,多個環節都有缺口。
針對中國野攀的種種問題,有人認為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由相關的品牌或組織牽頭。著名戶外品牌始祖鳥就圍繞“人、場地和系統”積極行動,推動中國野攀運動持續發展。
2023年10月,始祖鳥國際攀巖山地課堂首次落地陽朔,為中國及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巖友提供深度交流的平臺。今年,課堂全新升級,課程設置更加豐富全面,總計19門課程覆蓋了不同級別的訓練難度和技巧學習需求。部分既有的課程硬核升級,“開線課程”帶領學員全面學習開發野攀線路。課程設計不僅大大提高學員的野攀技巧,還有助于培養開線人才,實現開線技能的傳承,積極應對巖場線路開發這類“場地”問題的挑戰。
在線路開發方面,始祖鳥發起了年度開線推廣計劃,整理發布各地區線路信息。其次,始祖鳥聯動了全國8個攀登社區維護線路KHjCh5zT/AlqpnqSxeALBQ==,為巖場保潔,打造良好的攀巖環境,還組織了新線新爬攀巖活動,普及專業體系知識,傳遞攀巖文化。世界巖場計劃是始祖鳥2024年啟動的項目,在全國開發具備世界級巖場潛力的區域,邀請頂級開線團隊,用可持續的方式開線。首站落在廣西,第一期已大規模完成線路開發60多條,二期開發將開辟更有挑戰性的線路。始祖鳥已經連續6年支持白河巖場的開線班,幫巖場打造了更多線路。
在社區方面,自2015年起,始祖鳥牽頭在北京、成都、大連、陽朔等地創建攀巖社區,為想走向野外的愛好者提供友好的入門體驗,到2023年已經幫助3000多人第一次完攀自然巖壁線路。目前,始祖鳥攀登社區已分布在全國8個城市與地區中,覆蓋南北方與東西部。他們不僅承擔起維護開發當地巖場等職責,也組織豐富攀登活動,成為助推當地攀巖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中國野外攀巖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來看,攀巖人群正處于從0-1的緩慢積累階段,完成這一階段,未來才會有從1-n的快速裂變式增長。中國野攀發展需要團結社群、巖友以及品牌等眾多行業力量。
責編 柏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