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日益重視,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與普惠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由于幼兒園資源有限,招生對象主要是3歲至6歲的兒童,這直接導致3歲以下兒童的入園機會大幅減少。當前,除了家庭需要承擔3歲以下兒童的托育責任,市場也成了托育的重要途徑。為了滿足“托幼一體化”建設的需求,擺脫部分家庭“幼無所托”的困境,文章分析了“托幼一體化”背景下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對策,為我國探索“托幼一體化”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一、“托幼一體化”的內涵
“托幼一體化”模式標志著教育視野的拓寬,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提出的“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可以將“托幼一體化”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在橫向維度上,“托幼一體化”強調托幼機構與家庭、社區等多個責任主體之間的緊密聯結,旨在尋求教育的最大共識,為0~6歲兒童提供連續且穩定的保育與教育服務。在縱向維度上,“托幼一體化”強調消除0~3歲兒童和3~6歲兒童教育之間的斷層,對0~6歲兒童的教育進行整體化思考與系統性研究,從管理體系、師資培養、課程內容、教育目標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以實現0~3歲兒童和3~6歲兒童教育階段之間的有效銜接。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是指針對0~6歲兒童,根據其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從廣義上來看,它涵蓋了從嬰兒呱呱墜地到兒童期的所有教育活動;從狹義上來看,它特指對0~3歲兒童的教育。在這個關鍵階段,教師和家長需要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以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
早期教育在0~3歲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被認為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涵蓋身體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情感發展和社交發展等多個方面。在身體發展方面,兒童通過探索活動和游戲活動來鍛煉肌肉,提高運動能力。在認知發展方面,早期教育能提高兒童的觀察能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語言發展方面,0~3歲是個體語言能力提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掌握語言表達技巧,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情感發展方面,通過早期教育,兒童能夠學會理解和表達情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在社交發展方面,兒童能夠學習基本的社交技能,如分享與合作等,這些技能是兒童在未來進行社會交往的基礎。
三、“托幼一體化”背景下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缺乏政府的必要支持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對0~3歲和3~6歲兒童的管理與教育工作一直保持著分離的狀態。托幼機構主要負責照看0~3歲的兒童,并接受衛生部門的監管,幼兒園則負責照看3~6歲的兒童。隨著社會的發展,部分托兒所與幼兒園合并,形成了幼兒園內的托兒班,主要招收2歲至3歲的兒童。雖然很多學前教育政策是針對0~6歲的兒童,但這些政策主要關注3~6歲兒童的幼兒園教育和入園率問題,缺少對0~3歲兒童早期教育發展的指導,這會導致早期教育的無序發展。
(二)缺乏科學與系統的課程體系
當前,部分早教機構采用統一的課程設置方案,未能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科學理論選擇早期教育課程的內容,未能充分考慮兒童的個體差異,如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從而導致不適合特定年齡段兒童的內容被納入課程體系。這種缺乏個性化考量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不同兒童的特殊需求,限制了兒童的個性化發展。同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缺乏根據兒童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的機制,不能及時適應兒童的變化,導致課程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課程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性,各課程模塊相對獨立,未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不利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兒童的早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而缺乏科學與系統的課程體系則難以達成這一目標。
(三)學前教育機構未能承擔起早期教育的重任
在推進“托幼一體化”模式的過程中,學前教育機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理想情況下,這些機構應當為兒童提供連續性和全面性的教育服務,覆蓋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各個階段。公辦幼兒園是學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只面向3~6歲的兒童開放。這導致3歲以下兒童的托育和教育需求無法在公辦幼兒園得到滿足。因此,市場上涌現了眾多的托育服務機構。在私立幼兒園中,設立的托班專門招收3歲以下的兒童,但這些托班往往忽視了其特殊發展需求,沒有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同時,一些專門的早教機構在教育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應運而生。這些機構主要招收0~3歲的兒童,提供個性化的教育課程和親子指導。這類機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家長對早期教育的需求。然而,這些機構往往以盈利為目的,它們在教育理念、服務意識和指導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家長和社會對高質量早期教育的期待。
(四)缺乏對教師的培訓
早期教育領域尚未構建一個完善、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培訓內容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未能基于兒童早期發展理論,整合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這導致教師在接受培訓時難以搭建全面的專業知識框架,無法在早期教育實踐中筑牢理論基礎。同時,早期教育領域缺乏充足的教材、案例庫和在線學習平臺等資源,這限制了教師自主學習和持續發展的空間。此外,培訓資源在不同地區分配不均,偏遠地區的教師難以接觸到高質量的培訓資源,這使得教育質量的地域差異變大。目前,早期教育領域師資培訓的質量評估機制尚不健全,缺乏明確的評估標準和科學的評估方法,難以準確評估教師培訓后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能力提高情況。這使得培訓效果大打折扣,無法為后續培訓的改進提供依據。
四、“托幼一體化”背景下托育服務改革的對策
(一)發揮政府作用,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
對于“托幼一體化”的各項規定,政府應設定統一的標準,提出一致的要求。兒童教育相關法律應明確適用對象為0~6歲兒童,從法律的角度確保0~6歲兒童保教與托幼的連貫性。在立法過程中,政府應貫徹“托幼一體化”的理念,確保保育與教育的有效結合。同時,應對兒童教育的管理架構進行改革,由單獨部門負責0~6歲兒童的教育工作,以解決責任重疊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此外,政府應通過立法加大對兒童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將兒童照護服務所需要的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逐步平衡兒童教育資金的投入比例。
(二)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建立系統化的課程評估機制
根據保教結合的原則,我國必須統一規劃并實施針對0~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課程,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確保保育與教育相結合。課程設計應遵循兒童身心成長的階段性和連貫性,確保教學內容逐步深入,教育方法相互銜接,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另外,政府應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理論,并為保教人員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同時,應建立系統化的課程評估機制,構建多樣化的評價模式,以確保課程的有效實施。
(三)設立嚴格的職業準入門檻,構建一體化培養模式
面對當前托育行業教育者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相關人員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托育服務人才隊伍。政府部門應當設立嚴格的職業準入門檻,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同時,需要對0~6歲學前教育師資培訓體系進行優化,鼓勵有條件的高等教育機構開設兒童保育專業。此外,政府應制訂針對0~6歲兒童的專業培養方案,建立一支專業的托育服務人才隊伍,確保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及職后繼續教育的渠道暢通無阻,并將托育人員的職業培訓納入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和補貼計劃,以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專業素質。
(四)匯聚多方之力,構建一體化合作機制
目前,我國“托幼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基礎尚顯薄弱。因此,在初期階段,需要政府牽頭搭建多層級、多樣化的托育服務供給網絡,以滿足兒童的托管需求。社會應倡導公辦幼兒園創造條件增設托班,同時鼓勵有實力的私立幼兒園開設普惠性質的托班。政府應鼓勵各類公益服務機構加大對家庭的支持與指導力度,提高家庭科學育兒能力。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社區服務功能,為家庭育兒提供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指導,大力推動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和母嬰室建設,營造對兒童友好的環境,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機構為補充、家庭為基本依托、社區為支撐的多元化托育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