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小學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足球教學活動以足球運動為載體,旨在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并以此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磨煉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文章分析了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的價值,探討了當前小學校園足球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開展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的整體水平。
一、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的價值
(一)突出足球課程的育人成效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校園足球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手段,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天性,有助于增強足球課程的教育效果。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將多樣化的游戲和趣味性訓練融入足球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和對運動的需求,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有助于發揮足球教學的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的同時,積累豐富的運動經驗。
(二)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教師開展校園足球教學活動,對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具有積極作用,既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足球運動需求,又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體能水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
教師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足球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運動需求,精心設計足球運動相關項目,能夠有效改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足球知識與技能,進而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
(四)優化傳統足球教學模式
傳統的足球教學方法側重知識的傳授與技術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而教師開展校園足球教學活動,采用項目式教學和分層次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優化傳統的足球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小學校園足球教學面臨的困境
在體育教學中,小學校園足球活動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當前部分小學的足球比賽活動較少,部分學校的足球技術動作訓練機械。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僅削弱了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熱情,還降低了他們掌握足球重難點知識的效率,不利于提高校園足球的影響力。開展足球游戲是校園足球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經過調查,筆者發現部分小學足球游戲的形式單一,部分教師在游戲設計上局限于傳統的接力踢球、定點射門等模式,缺乏創新意識。這不利于挖掘小學生的運動潛能,也不利于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
三、開展小學校園足球教學的策略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優化校園足球運動項目
校園足球作為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及塑造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根據學生的運動需求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增強校園足球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堅持學生至上的教育理念,準確把握校園足球教學中的難點,在制訂教學方案時對其進行重點講解,同時確保體育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注重因材施教,將游戲元素與足球知識教學緊密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熱情。
教師在設計游戲時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并注重他們的實際運動需求和興趣愛好。首先,教師可以設計“熱身游戲”,引導學生活動關節和肌肉,為后續的足球運動開展做好準備。其次,教師可以設計“動作模仿游戲”,針對足球運動中的關鍵動作創設模仿情境,并利用微課視頻、掛圖等教學輔助工具,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可以全面分析各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總結經驗,將熱身階段和動作模仿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由教師逐一解答,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運動表現,為后續教學提供依據。
(二)實施教學目標分層,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需求
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足球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旨在促使所有學生在其最近發展區取得進步。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A層和B層兩個層級,A層由學習能力較強且足球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組成,B層由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且足球技能水平較低的學生組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實施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對于A層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練習關鍵性的組合動作,并在團隊進攻與防守方面加強配合訓練,以提高他們在比賽中的應變能力。對于B層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足球嘉年華、小型足球集訓等活動,以提高他們的足球技能水平,彌補他們在運動基礎方面的不足,從而落實差異化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關鍵,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進而提高他們的足球技能水平。教師應根據A層、B層學生的學情,結合足球運動的實際情況,細化教學目標的分層,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
針對A層學生,教師可以設定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在運動技能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基本足球動作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射門技能水平和學生在速度、跳躍、靈敏性、協調性等方面的身體素質。在健康行為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多樣化的足球游戲,體驗足球運動的樂趣,引導他們幫助B層學生完成運動任務,并分享運動經驗。在體育品德方面,教師可以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讓學生遵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念。
針對B層學生,教師也可以設定上述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在運動技能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傳球和射門技術動作,在訓練中鞏固運動基礎,獲得良好的體能。在健康行為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適應不同規模的足球比賽環境,養成良好的運動、作息和飲食習慣,了解預防運動損傷的方法,保持積極的運動心態。在體育品德方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比賽中展現積極向上的態度,與隊友合作完成攻防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和運動中的表現差異,提供差異化指導,幫助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提高運動技能水平。教師還可以結合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差異化教學,并引導學生相互幫助,分析運動經驗,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校園足球教學的效果。
(三)重視校本教材開發,兼顧足球知識的學習性與趣味性
校本教材體現了校園足球教學的核心理念。教師應重視校本教材的編寫,明確校本教材的編寫目標,確保校園足球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體育知識,提高運動技能水平。
首先,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出教學主題,在校本課程中融入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足球問題,如“足球的起源地是哪里”“最近一屆世界杯的舉辦國是哪個國家”“在最近一屆世界杯上,哪支隊伍獲得了冠軍”“大力神杯的前身是什么”等。接著,教師可以根據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體育活動,在適當的教學階段揭示問題的答案。例如,在熱身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起源于中國的足球運動——蹴鞠;在基本動作講解環節,教師可以介紹世界杯的相關資訊,讓學生了解上一屆世界杯的舉辦國是卡塔爾,阿根廷隊贏得了冠軍;在課后知識回顧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有關大力神杯的資料,使學生在回顧自己學習和運動經歷的同時,了解大力神杯的前身是雷米特杯。
其次,教師可以從增強體質、開發智力、培養人才三個維度出發,設計校本課程,將體育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將足球知識與音樂、美術知識相結合,在訓練中播放歷屆世界杯的主題曲,引導學生在訓練中總結經驗并繪制戰術圖,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最后,教師可以增加校本課程中個性化運動內容的比例。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大課間運動、趣味足球技能比賽等,進一步發揮校本教材的價值,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足球運動水平。
(四)完善分層教學結構,科學分配運動項目時間
在小學階段,足球教學活動不僅具有顯著的教育價值,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為充分發揮足球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構建一個層次分明的教學體系,在足球教學中融入學生喜歡的體育游戲,并合理安排足球活動的時間。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游戲教學法,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小組對抗游戲和單項技能競賽游戲。其次,教師可以將各種游戲項目有機結合,并供學生自主選擇,從而增強校園足球活動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可以針對A層和B層的學生分別開展相應的游戲教學活動,并確保所有學生通過參與游戲,都能達成學習進步的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針對A層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解密游戲”,讓他們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并分析各種技術動作的不足之處(如籬笆戰術、下底傳中、拉球、交叉換位撥球、撞墻式二過一等)。這一做法旨在充分激活A層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練習教師所傳授的技術動作,并在實踐中深入探究這些技術動作的潛在缺陷。
針對B層學生,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測試”,讓學生在短跑、射門、運球、傳球、過人、繞桿運球等項目中自由選擇,合理控制游戲時間,以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達成校園足球教學的核心目標,進而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夯實他們的運動基礎,增強其體育鍛煉意識。
在游戲結束后,教師應根據各層次學生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點評,使用激勵性的評價語點評A層學生,使用表揚性的評價語點評B層學生,使全體學生了解自己的運動水平,并結合教師的點評進行反思,明確下一步的學習方向。教師還應合理控制器材數量,采用簡易的游戲形式,達成校園足球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在完成游戲的同時,主動幫助他人完成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培養他們樂于助人、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
結語
當前,小學足球教學面臨多重挑戰。小學體育教師應在滿足教學需求和學生運動需求的基礎上改革教學模式,從而增強足球課程的教育效果,保持學生的身心健康,激發他們對足球運動的熱情。教師還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對教學目標實施分層,以彌補校園足球運動項目的不足,滿足學生對足球運動的需求。此外,教師應重視校本教材的開發,持續優化分層教學結構,合理安排運動項目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運動的機會,挖掘學生的足球運動潛能,以切實增強足球教學的成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