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出“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表明數學課程教學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職責不應僅限于傳授書本知識和信息,而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其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構建以“趣思”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其中,“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思”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核心,是提高學生學習質效的關鍵。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打造“趣思”課堂,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進行深入思考。
一、巧妙激趣,喚醒主體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因素。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之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從“情、疑、動、評”四個方面入手,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以興趣為驅動力的課堂模式。
(一)情——以境激趣
人類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在目睹美好景象時往往會感到愉悅,并因此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情緒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激活主動思維,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忽視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被動。
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個充滿情感互動的課堂環境,確保師生關系和諧,教學氛圍活躍。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情感為紐帶,通過情感的傳遞和感染,努力觸動學生的情感反應,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意味著其表述通常缺乏直觀的情感色彩。為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認同,教師需要將數學內容具體化,使之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并以形象化的場景展現數學概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數學課堂的吸引力。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策略,通過創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數學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易方程”為例,筆者先出示了一幅兩個兒童玩蹺蹺板的圖片,引出平衡概念。接著,筆者展示天平,請學生用它來稱量蘋果,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和理解平衡的概念。
(二)疑——以奇激趣
疑問是知識發展的起點,好奇心則是思維啟迪的源泉。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好奇心強,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并提出各種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教學,則難以吸引學生的專注力,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好奇心,巧妙設置認知沖突,以引發學生的疑問,從而激發其探究欲望。當學生的現有認知與外部環境不一致時,將產生認知方面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沖突會形成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疑惑,進而產生探究欲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矛盾情境,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認知沖突,以喚起學生重構認知的內在需求。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中“和與積的奇偶性”一課為例。筆者采用了魔術表演進行教學導入,具體如下。筆者提前準備了一副特殊的撲克牌,牌的背面以紅、藍兩色區分,其中紅色代表奇數牌,藍色代表偶數牌。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請學生任意抽出兩張牌,筆者在不查看牌面的情況下,迅速告訴學生這兩個數的和是奇數還是偶數。筆者連續邀請了三個學生參與這一魔術表演,每次都能成功。學生滿臉疑惑,好奇地問:“老師,你有什么魔法?”通過這種神奇的“魔術”,筆者成功地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巧妙地引出了“兩數和的奇偶性”這一教學主題。
(三)動——以玩激趣
新課標倡導將教育與娛樂相結合,強調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賦予學生自主權。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動手實踐,以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包括個人活動、師生互動和學生間的協作。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將動手操作與思考相結合,以營造一個游戲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動手動腦。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搭建游戲化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能積極參與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仍以“和與積的奇偶性”一課為例。在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兩數和的奇偶性規律后,筆者安排學生以兩人一組的形式,互相演示筆者在課程導入環節所展示的魔術,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兩數和的奇偶性規律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對這一規律的應用。
(四)評——以評激趣
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個體對事物的興趣通常會有所提高。因此,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小學生普遍有著獲得他人認可和贊賞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同伴的認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恰當的評價能讓學生心情愉悅,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并進一步激發和促進他們的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給予學生正面評價,發掘學生的優點,關注學生的長處。筆者在數學教學中,經常運用正面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算‘24點’”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組織了一次師生比賽活動。在比賽中,筆者有意放慢節奏,讓學生有機會搶答,并在學生回答后及時點評,豎起大拇指給予學生鼓勵,或稱贊學生為“神算子”。這種正面評價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二、多維驅動,激活能動思維
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并將思維訓練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運用多維驅動策略,激活了學生的能動思維,從而促進了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
(一)情境催思,點燃思維火花
情境的運用能顯著豐富學生的感知體驗,并激發他們的靈感。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關的教學情境,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和與積的奇偶性”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創設了一個與撲克牌魔術相關的教學情境。這一情境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促使他們深入思考:“老師是如何做到的?”“撲克牌中隱藏了什么秘密?”“兩數和的奇偶性遵循怎樣的規律?”筆者營造了一個充滿趣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地發揮想象,拓展思維。
(二)提問引思,助推思維發展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重要的目標。邏輯推理通過概念的界定、判斷的形成和推理的過程,將思維內容串聯并組織起來,揭示現實世界的內在規律,體現了一種基于充分依據和證據的確定性思維模式。提出恰當的問題是啟發和支持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和與積的奇偶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探究“魔術的秘密”時,筆者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分析推理。
師:“你們發現撲克牌有什么特點?”
生:“牌背面為紅色的是奇數,牌背面為藍色的是偶數。”
師:“根據剛才的抽牌結果,猜猜兩個數的和有什么規律?”
生:“偶數+偶數=偶數。”
生:“奇數+奇數=偶數。”
生:“奇數+偶數=奇數。”
師:“是不是任意兩個數的和都有這樣的規律呢?”
生:“是的。”
師:“怎樣做才能證明你們的猜想是對的呢?”
生:“可以舉例驗證。”
師:“那就再寫出幾組式子來驗證一下。”
(三)任務驅動,導航思維進階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其通過設定具體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促進學生參與探究性的實踐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該模式中,任務被定義為實現學習目標所必須完成的活動,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習過程。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目的在于利用任務固有的激勵特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主動投入學習,并引導他們進行探索性的知識建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以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
在“和與積的奇偶性”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講解“偶數+偶數=偶數”這一概念時,設計了以下任務:使用小磁釘來表示兩個數的加法。起初,學生擺放小磁釘的方式較為隨意。筆者引導他們調整小磁釘的位置,使其成對擺放,以便更直觀地展示兩數之和。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偶數總是成對出現,兩個偶數相加也是如此,從而加深了對“偶數+偶數=偶數”這一概念的理解。
三、趣思融合,提升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數學課堂應是趣思融合、情智共生的。在構建“趣思”數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以“趣”為鑰匙,用“趣”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以“境”為紐帶,用“境”催發學生思維的種子;以“做”為手段,用“做”激活學生思維的動力;以“合”為方式,用“合”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趣思”數學課堂是一個情景交融的學習空間,它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并強調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為例。該單元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時,筆者采用了“做中學”的教學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通過動手操作來思考和領悟。在學生計算“40+20=?”時,他們能迅速得出答案,但卻不明白為何這樣計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計算原理,筆者為他們提供了10根為1捆的小棒,并組織他們動手進行實踐,以實踐促進思考。在計算該算式時,學生先取出了4捆,隨后又取出了2捆。此時,筆者問學生:“為何選擇以10根為1捆的小棒,而不是一根一根地取?”有的學生說:“一捆一捆地取更方便。”還有的學生說:“40代表4個10,20代表2個10,既然是1捆10根,因此取4捆和2捆。”接著,筆者讓學生拿出計數器,動手撥珠。在展示交流環節,筆者讓學生分享撥珠的過程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學生表示:“先在十位撥動4顆珠子,代表4個10,然后在十位再撥動2顆珠子,代表2個10,合起來就是6個10,即60。”筆者追問:“為什么不在個位撥珠?”有的學生說:“因為個位上沒有數字。”有的學生說:“因為40表示4個10,20表示2個10,所以都要撥在十位上。”通過擺放小棒和用計數器撥珠,學生的思路逐漸變得清晰,對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和算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銀河小學)